A10:深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0:深读

雄安新区北冯村

最早建党支部的冀中“小苏区”

2021年06月23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位于北冯村的“雄安新区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游客在纪念馆里参观。
“北冯完小”旧址。
刘亦瑜 安新县第一个党组织北冯特别党支部书记
孟庆山 河北游击军司令员,在北冯村秘密开办抗日培训班

  1927年,河北保定安新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建立。

  2017年,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设立。

  时光荏苒90载,这片英雄的土地,安放下一个千年大计的擘画。

  雄安新区安新县北冯村于1927年建立起该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并影响周边地区陆续建立起76个党支部,推动着淀南革命运动的发展。在此后的战争年代,该村先后有84名子弟牺牲。

  白洋淀南岸,潴龙河故道的麦子金黄待收,一两台“磕头机”在麦田里抽着石油。淀里翠绿的苇子和淀边金黄的麦子环绕着灰白民舍的北冯村。雄安新区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就坐落在村中央的小院里。

  这个华北平原的寻常小村,有怎样的红色密码待解?又有怎样的英雄基因传续后世?

  被学校“开除” 回村建立党支部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月28日,在北京的李大钊等20人被奉系军阀杀害。中国革命进入了低潮。”北冯村现任党支部书记王文学向新京报记者介绍,在这种严峻形势下,1927年5月19日,中央决定在北方建立中共顺直省委,执行中共北方区委的职权,领导北方地区党的工作。据《保定市志》载,中共顺直省委由中共中央委员彭述之任书记,管理范围为奉系军阀统治下的京兆地方、直隶省、热河、察哈尔特区及冯玉祥部控制的绥远特区等地的中共组织,8月1日,中共顺直省委正式在天津成立。

  随后,顺直省委根据“八七会议”精神,决定在党的基础和群众基础不错的京津保地区选择一个村子建立党组织,带领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当时,在保定读中学的北冯村村民刘亦瑜已经加入了党组织,被学校“开除”后,回到村里,与同样对共产主义有坚定信念的王家骥和王履泰秘密讨论后,向中共顺直省委递交了建立党支部的申请,很快得到省委批复。于是,安新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北冯特别党支部,就这样成立了。刘亦瑜任党支部书记,组织委员为王家骥,宣传委员为王履泰。

  “为什么北冯村党支部是特别党支部?因为是由省委直接领导的党支部,能够直接接收省委精神。”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包巍说。这一时期,河北城乡的革命力量还比较薄弱,但是学生群体的革命热情高涨,成为早期革命的重要推力。“刘亦瑜当时已经26岁,被育德中学假装‘开除’后,回到北冯村,着手建立起党组织。”特别支部建立后,以星火燎原之势发展组织、壮大力量,先后在同口、端村、三台等村建立了76个党支部。“北冯特别党支部可以说是冀中农村党组织的核心。”

  育德中学初建于1905年,旧址在保定行署招待处大院内。1906年,同盟会河北支部主盟人陈幼云联络13名同志以讷公祠小学校址建育德中学,使其成为河北同盟会的总机关,是当时保定革命活动的领导中心。刘少奇、李维汉、李富春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就读。

  刘亦瑜在学校期间,经常发表针砭时弊的言论,“他思想活跃,文章写得好,口才也上佳,加之豁达的心胸、不拘小节的个性,成为学校的活跃人物,”党支部纪念馆讲解员说,“刘亦瑜敢于与反动派斗争,引起敌人极大不满,被育德中学以破坏校规为由开除学籍。”

  王文学介绍,刘亦瑜被保定育德中学开除,是演给敌人看的一出戏,表面上他是被学校开除,但实际上是接受组织安排,回北冯村秘密组建党的队伍,“回村后,刘亦瑜在北冯小学教书,穿着青布衫,一到晚上,就在老乡家里宣传党的思想,为党选拔苗子。”

  救助贫困农民 带人割自家麦子

  解放前,在北方,青黄不接的时候,贫困农民的日子最难过。

  1928年夏,北冯村小麦熟了不到一半,因为土地都掌握在地主家里,大多村民只能饿肚子。刘亦瑜跟支部成员商量,决定组织贫雇农抢收地主的麦子。“他们秘密串联组织了一百多人,在一天夜里,由党员和骨干分子带头,抢割了地主家的六、七十亩麦子。”

  “刘亦瑜家是地主,为了更好发动和鼓励群众,刘亦瑜首先带领大家抢割了自己家的麦子。当夜,群众把抢收的麦子转移藏好,到了第二天,地主们追查不到麦子的下落。”王文学说。

  1929年春,顺直各地党组织迅速恢复和发展,推动工农运动走向高潮。据《保定市志》载,天津裕元纱厂在10天内发动了3次斗争;唐山铁路南厂3000余工人组织起来,成为京奉铁路斗争中心力量;开滦五矿开展加薪斗争;石家庄、北平工人同时发动加薪斗争和反黄色工会斗争。

  1929年10月,中共顺直省委发展到4个市委、11个县委、11个临时县委、20个特支,党员总人数达到1513名。为在安新、高阳、任丘三县建立和发展党组织,省委决定在安新县北冯特别党支部基础上成立三县县委联合指挥中心。1930年2月,北冯村成立中共安、高、任中心县委。

  “这时候的北冯村特别党支部,已经有了成熟的组织党团员、工会、农会骨干发动反抗的能力。北冯村一直都存在本村地主勾结邻村地主,设法压低长工、短工工钱的情况,乡亲们敢怒不敢言。但到了1930年,北冯村党支部已经相当强大了,可就不再‘轻饶’地主们了。”包巍介绍。

  麦收是农耕社会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但在20世纪30年代的北冯村,却成了地主们盘削雇农劳动力的契机。1931年6月,北冯村特别党支部决定破除地主压低农工们工钱的潜规则,便串联组织起各村的长工、短工,一起开会制定出合理的劳动报酬,紧接着与地主们面对面谈判,明确要求提高佣工们农忙工钱,否则就在工市上拒绝应招,实行罢工。地主们不甘接受农工们要求,他们在暗地里相互连谋,拉拢立场不坚定的农工,采用威逼利诱的手段,向这些农工施加压力,企图从内部消解农工们的团结共识和斗争意志。刘亦瑜、李兰馥等支部党员采取针锋相对的反制措施,定期组织村民们接受党的革命教育,严密防范地主们的分化活动,并坚持带领长工、短工展开了长达18天的罢市罢工斗争,最终迫使地主们给所有长短工增加二到三成工资。

  组织农工反抗屡屡成功,让刘亦瑜和北冯村特别党支部在淀南一带声名大噪。1931年,刘亦瑜与陈翕伦在同口镇发展陈宝璋、韩印堂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建立同口镇党支部。随后,刘亦瑜等党员陆续在安新乡村师范学校、南冯村、韩堡村等建立党支部,一时间,淀南各村革命形势如火如荼。

  王文学介绍,1932年,按照中央保属特委统一部署,安新县党组织配合参与高蠡暴动的准备工作,刘亦瑜任第三运输中心站站长。

  高蠡暴动是共产党在华北地区,领导工农群众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空前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最终因为敌强我弱而失败。5天激烈战斗,游击队员共牺牲47人。随后,国民党反动当局在高阳县、蠡县、安新县等地开始了大搜捕和大屠杀。

  高蠡暴动失败8个月后,刘亦瑜、王家骥等北冯特别党支部的党员,经过精心策划和周密安排,发动了北冯完小教职员工和学生驱逐校长魏梦佳的斗争,并取得完全胜利。

  北冯完小革命火种点亮冀中

  “刘亦瑜,曾任北平市工作委员会书记;王鹤滨,曾任毛泽东保健医生、行政秘书;王文波,曾任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刘君礼,是张大千入室弟子……”陈列馆上“名人录”单元上,陈列着一幅幅人物照片,王文学告诉记者,这些革命志士和文化名人,都毕业于同一所学校——北冯完小。

  《安新县志》载,北冯完小,改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古保真禅寺。记者来到旧址所在地发现,如今旧址上,已经是村民们的住宅。只有在临街处,矗立着一座在2000年用水泥浇筑的校门,提醒人们这里曾经是一所学校。校门两旁写道:培英豪建中华,育雄才成大业。

  “虽然学校早就拆了,但后来村里觉得需要留些记号,就建了这座门。我们这些50岁以上的,基本上都在这儿上过小学。”附近一位村民说。

  王文学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北冯完小,北冯村才有了相对较好的革命基础,从而孕育出安新县第一特别党支部,“刘亦瑜把育德中学的先进理念搬了过来,让北冯完小成为白洋淀地区最先进的小学,很多方面,它走在了时代前头。”

  对于北冯完小和北冯特别党支部来说,1934年,是开枝散叶的一年。《安新县志》载,1934年,刘亦瑜离开北冯村,奉命调到驻天津的中共河北省委机关工作,同年底,刘亦瑜任中共北平市工作委员会书记;1934年春,中共安新县委诞生,王家骥担任首任县委书记;1935年,保东中心县委建立,张君任书记,并与保东军委委员刘君达及刘亦珂建立地下游击队。

  在北冯完小教书7年的刘亦瑜,深切体会到文教的宣传作用,在主持北平党委工作期间,他亲自兼任市委机关刊物《北平火线》主编,并主持编印《北平实话报》《东方暨白》等刊物,利用报纸对大众的教育功能,来启迪民众。

  小小的北冯完小,走出众多革命者,像火种,点亮冀中大地。

  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副局长、当地党史研究者张双龙说:“北冯村作为雄安地区红色发源地之一,首先建立了雄安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然后升格为县级的北冯特支,这是白洋淀地区最早的县级党支部之一,然后又成立了一个中心县委,这个中心县委又领导任丘、高阳、安新的党组织,这一系列的举动体现了我党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坚强的斗争精神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在那个时期,北冯村可以说是冀中的‘小苏区’,为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39年5月下旬,因叛徒出卖,中共北平市工作委员会被敌人破坏,刘亦瑜被捕。岳父王佩瑶和安新县教育界名流王书瀚几经周折,才将他保释出来。

  北冯保卫战击毙日伪军80多人

  北冯村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叫北冯保卫战。

  1939年秋,八路军冀中军区九分区决定调18团的10连、12连组成北挺支队,到安新、容城一带进行反日寇的“蚕食”斗争,恢复开辟地方工作。9月15日黄昏,刚从寨里村撤出战斗的北挺支队来到了北冯村休整。但次日天刚亮,就被来自旧城、同口的大批日伪军包围。

  “敌人推进到村边,架起重机枪,妄图全歼北挺支队。八路军战士们快速控制村内制高点,支队首长一声令下,狙击手第一枪就击毙了鬼子的机枪手,北冯保卫战就这样打响了。”党支部纪念馆讲解员声音洪亮地向游客们讲述北冯保卫战的故事。

  当时北挺支队仅有一挺轻机枪,为了迷惑敌人,机枪手在北冯村民刘亦敖的引领和帮助下,拼命快跑,在各村街口轮番射击阻敌,使敌人搞不清到底有多少机枪。有时敌人冲上来,战士们就扑过去拼刺刀,没有刺刀的战士就用铡刀、大镰同敌人搏斗。

  北挺支队一次又一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在北冯村干部民兵和广大村民的有力支持和主动配合下,从日出打到日落,日伪军伤亡惨重,始终没有进村。16日夜,北挺支队由村民带路利用天黑撤出战斗,完成军民安全转移。

  《安新县志》载,北冯保卫战是一次扭转安新县抗日斗争局面的胜仗,北挺支队共击毙日伪军80多人,八路军战士牺牲23名。

  “王家骥在新婚第一个晚上就出征打仗,最后牺牲在战场上;刘亦珂在老河头被鬼子包围,用刺刀挑死。”王文学说,北冯村人有很强的家国情结,以前北冯人认为,为保卫家乡而牺牲是值得的。但更重要的是,共产党人有更高的理想信仰和追求。“真正的共产党人都有坚定信仰,为了信仰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共产主义信仰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奋进的精神动力。”曾任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的黄云明这样评价北冯保卫战。

  带领年轻人建立抗日自卫队

  “吕正操上将是我们北冯的女婿,他和刘亦瑜妹子刘莎结婚后,也成半个冀中人了。”王文学介绍,1941年4月,吕正操带领工作组和回民支队剧团经本县北上,受敌堵截被迫转移到郭离口,经研究后,又乘坐雁翎队船只夜宿北冯村。

  北冯村武装力量编入正规部队,始于1938年。当时孟庆山在中央委托下去河北组织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任河北游击军司令员。敏锐的孟庆山来到白洋淀南岸的北冯村,决定将北冯村作为发动河北全省革命的试点,他秘密开办训练班,在夜间集合北冯村的党员、团员、抗日救国会会员们上课,他经常给大家讲红军在苏区的革命活动和长征时的故事,开始时只有十几人听讲,后来扩大到四五十人。

  包巍告诉记者,1936年初,刘少奇来到北方局工作,他非常注重统战工作,并加强与地方实力派的合作,主张一致抗日,这是抗日统一战线在华北能够较早建立的条件。刘亦瑜在“七七事变”后,打出的“有人出人,有枪出枪,有钱出钱”的口号,与刘少奇的“积极统战”思想不谋而合。

  刘亦瑜将地主手中的枪支、土炮,国民党遗留下的军械和散于民间的手榴弹、大刀聚集起来,并带领南冯、北冯、白庄一带的年轻人,建立一支抗日自卫队。“吕正操为啥相中北冯村?是因为北冯村底子好,不仅有像北冯完小这样的党的思想宣传基地,还有思想水平高的青年。”王文学说。

  不到一年时间,这支抗日自卫队就发展成900余人,随后编入吕正操领导的人民自卫军。根据中共保属特委领导人侯玉田的指示,1937年10月,闫钧、刘亦瑜、贾桂荣等党员组建起新安小八路。1938年5月,人民自卫军和孟庆山领导的河北游击军,被合编成八路军第三纵队,其中刘亦瑜等人的新安小八路,被改编为第30大队。“八路军第三纵队是在冀中地区抗日的八路军主力部队之一,打了不少如青纱帐战役等的名仗。”包巍说。

  作为冀中平原的抗日根据地,北冯村也曾有横贯南北的深沟暗壕和四通八达的地道线,但今天的北冯村地势平坦、街道干净,看不到一点被战争蹂躏过的痕迹。只有村支部纪念馆里的一张张老照片和先人留下的字迹,在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曾发生的英雄故事。

  环村周围,塔吊林立,“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标语在这片被确立为国家级新区的大地上历历可见。“北冯村如今发展迅速,以前的高污染高能耗工厂都没了,但村里人们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现在家庭年均收入也有提高。北冯村有光荣的过去,有红色的记忆,在新时代,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村支书王文学说。

  A10-A11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傲 实习生 赵利新

  A10-A11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巍

  新京报插画/高俊夫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