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高烧”频频成为焦点后,严监管正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近几个月,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涨幅明显偏离供需基本面,超出了恢复性上涨的合理范围。其中,5月上旬,国内商品期货部分黑色系品种创出历史新高价格。针对这一现象,监管几度公开发声,剑指哄抬价格等行为。仅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就三次关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此后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也通过保供、稳价等多种措施遏制大宗商品价格的不合理上涨。
5月中旬起,铁矿石、螺纹钢、沪铜等前期上涨较快的期货品种价格开始回落。新京报记者梳理看到,5月13日-6月22日,沪铜主力合约CU2107累计下跌12.63%,6月22日收盘价格基本回到本轮涨价前的水平。
监管频出手,市场开始降温?
自3月下旬开始,国内部分大宗商品期货品种价格不断上涨,其中,以能源化工、基本金属相关黑色系期货品种涨幅最为明显,包括螺纹钢、热卷、铁矿石、铜、动力煤、焦煤、焦炭、玻璃等。到了5月上旬,部分期货品种价格创历史新高。铁矿石期货主力合约一度涨至1300元/吨以上,螺纹钢主力合约最高突破6200元/吨,沪铜主力合约最高达到78000元/吨以上。
6月22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公告称,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决定近期开始投放2021年第一批铝、锌、铜国家储备。
此前一天,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与市场监管总局价监竞争局赴北京铁矿石交易中心开展调研,详细了解今年以来铁矿石交易及价格变化情况,并召开专题座谈会,研究做好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会议指出,国家支持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健康发展,鼓励相关市场主体依法合规交易,同时将密切关注现货交易价格变化,及时排查异常交易和恶意炒作行为,对达成实施垄断协议、散播涨价信息、哄抬价格、囤积居奇等行为将依法予以严厉处罚并公开曝光,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新京报记者梳理看到,一个月时间内,发改委已经数度提及大宗商品。5月23日,国家发改委、证监会等五个部门联合约谈了铁矿石、钢材、铜、铝等行业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重点企业。5月25日,国家发改委出台“十四五”时期深化价格机制改革行动方案,提出做好铁矿石、铜、玉米等大宗商品价格异动应对。
值得一提的是,5月12日、19日、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三次关注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问题,并强调保供稳价,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行为。
一系列举措之下,市场投机炒作开始降温,部分大宗商品,比如铁矿石、钢材、铜等商品价格出现了不同程度回落。
5月13日-6月22日共计28个交易日内,沪铜主力合约CU2107累计下跌12.63%,跌超9000元/吨,6月22日收盘价格已经回落至67350元/吨,基本回到本轮涨价前的水平。
同期内,铁矿石主力合约I2109跌14.81%,从1300元/吨以上回落至1100元/吨左右水平。螺纹钢主力合约RB2110跌超20%,从6200元/吨以上回落至4885元/吨,跌超1300元/吨,其间一度跌至4600元/吨左右,回到今年3月份的水平。热轧卷板主力合约从6700元/吨降至5153元/吨,跌超1500元/吨,累计跌幅近23%。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6月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中国大宗商品指数(CBMI)为100.2%,较上月回落3.1个百分点,指数在连续三个月上升后出现明显回落,且跌至近五个月内的最低点。各分项指数中,销售指数跌幅较大,其中一个原因是近期商品价格波动较大,引起部分终端需求进入观望阶段。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指出,严监管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这表明,前期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既有供需错位原因,也确实存在市场跟风炒作、甚至哄抬价格等背离基本面的现象。
PPI持续冲高,会否传导至CPI?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已经影响到PPI(工业品出厂价格)。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我国PPI同比上涨9.0%,比上月同比涨幅进一步扩大2.2个百分点,创下13年来新高。
王青指出,5月PPI加速上行,仍主要受国际大宗商品涨价影响,同时,外围价格上涨叠加内需稳定恢复,对国内工业品价格也有较强拉动。前期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引发监管层高度重视。在保供、打击炒作等举措压制下,5月中下旬“黑色系”商品价格大幅下挫。但因前期冲得太高,加之原油、铜等国际定价大宗商品价格回落有限,所以5月国际大宗商品和国内工业品价格环比维持上涨,加之基数下沉,同比涨幅均有所扩大。
钢、煤等工业原材料价格急升,是否会导致国内出现普遍高通胀?从5月数据来看,当月全国CPI同比上涨1.3%,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主要是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扩大所致,环比则出现回落。
王青认为,5月CPI同比涨幅仍属明显偏低水平,5月核心CPI环比涨幅回落至0.1%,显著低于同期PPI变化。这些都意味着近期PPI冲高对CPI的传导效应很弱。这背后是国内产能修复充分、民生商品供应充足以及居民消费需求恢复相对较缓。王青预计,短期内PPI和CPI走势分化格局将会延续,CPI低增速将为货币政策留下较大灵活操作空间,尤其考虑到6月之后PPI涨幅也将见顶回落。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提出,PPI向CPI传导不畅,与CPI结构具有一定关系。我国CPI构成中食品价格占较大比重,而食品价格又受猪肉影响较大。由于去年猪肉价格涨价较快,带动食品价格上涨,而今年猪肉价格回落,食品价格处于回落或小幅增长态势,对CPI形成拖累。
从下一阶段来看,温彬认为,随着全球疫情整体向好,大宗商品供给有望得到修复,但经济复苏加快导致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我国已经采取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措施,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已有回落,预计PPI涨幅接近顶端。非食品价格或有所上涨,但食品价格会对CPI继续形成拖累,PPI向CPI的传导阻滞仍会存在。
未来供需变化如何影响市场?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分析称,进入6月份,传统淡季来临,供需基本面又将迎来新的变化。一方面,随着天气变化,全国各地需求强度季节性减弱,尤其南方地区将迎来雨季,终端需求会受到明显抑制。另一方面,近期价格逐步回归理性,企业生产利润被大幅压缩,停产、减产意愿增强,叠加区域电力吃紧,环保施压,商品产量很难持续增长,后期供给端压力也将继续有所减轻。整体来看,6月份供需两端存在进一步转弱的迹象,市场将会迎来全面考验,商品价格或将进入涨跌两难的境地,震荡反复为主。不过,随着价格回归合理,前期被积压的需求或有一定释放,短期内市场仍具备支撑基础。
王青预计,考虑到监管趋严将对大宗商品价格非理性波动形成较强的抑制作用,短期内再现前期快速上冲局面的可能性不大。6月以来,受全球经济复苏态势明朗以及发达国家夏季出行高峰来临推升需求预期影响,国际原油价格高位上行,已冲破70美元/桶。后续OPEC+和美国页岩油产量增长前景,以及美欧经济修复进度这一对供需关系,将是主导国际油价的决定性因素,短期看国际油价仍有进一步上行空间,但突破80美元/桶的支撑不足。此外,前期上游涨价通过成本压力向中下游传导的过程还将继续,但若终端需求配合不力,传导过程仍将缓慢。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6月16日曾表示,今年以来,随着疫苗接种的扩大,国际疫情形势总体改善,加上部分发达经济体财政金融强刺激政策,美欧等部分发达经济体通胀上升。5月份,美国CPI同比上涨5%,其中核心CPI上涨3.8%;欧元区CPI同比上涨了2%,均创近期新高。受到经济周期、经济结构和宏观政策等因素影响,各国的价格变化并不完全同步,从我国的情况看,价格保持稳定还是有较好的条件。当然也要看到,近期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PPI涨幅明显扩大,对原材料部分领域的价格较快上涨要引起重视,要加强市场调节,缓解企业的成本压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监管剑指
大宗商品涨价
●5月10日
三家交易所出手,调整涨跌停板或交易手续费。
●5月14日
唐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改委、工信局就钢铁价格联合约谈全市钢铁生产企业。约谈要求各钢铁生产企业严格执行相关价格法律、法规,加强自律,守法经营,不得相互串通,不得捏造、散布涨价信息,自觉维护钢材市场价格秩序和公众利益。
●5月12日、19日、26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三次关注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问题,其中5月26日的国常会强调保供稳价,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行为。
●5月23日
国家发改委、证监会等五个部门联合约谈了铁矿石、钢材、铜、铝等行业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重点企业。
●5月25日
国家发改委出台“十四五”时期深化价格机制改革行动方案,提出做好铁矿石、铜、玉米等大宗商品价格异动应对。
●6月17日
国家发改委政研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孟玮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对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现象,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推出多种举措,包括加强供需双向调节,开展大宗商品市场监管,纾解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困难。
●6月22日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公告称,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决定近期开始投放2021年第一批铝、锌、铜国家储备。其中第一批锌销售总量为3万吨,第一批铝销售总量为5万吨,第一批铜销售总量为2万吨。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