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北京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5:北京新闻
下一篇

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生态修复月底完成

6年生态修复214万平方米,难度不亚于新建场馆工程;海拔两千米以上的亚高山草甸实现“原地回迁”

2021年06月25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6月23日,延庆冬奥村与山地新闻中心背靠青山。
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北京水毛茛、核桃楸、红丁香……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从山脚到山顶覆盖着数十种植被和花卉,其中北京水毛茛更是北京特有的植物,属于濒危物种。海拔2198米的小海陀山顶,将成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出发平台。

  6月23日,记者实地探访了延庆赛区生态修复情况。据北京市重大项目办披露,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生态修复工作将于本月底全面完成,下一步将进入美化和精修阶段。这也是北京冬奥会建设周期最长的一项工程,在过去的6年内,他们共完成了214万平方米的生态修复。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生态修复难度不亚于新建场馆

  从市区出发,沿着京礼高速一路向西北行驶,驶出海陀收费站后,顺着山坡向上望去便能看到已经完工的冬奥延庆赛区。未来,这里将举行高山滑雪和雪车雪橇等赛事的比拼。

  伴随着场馆和相关配套设施相继完工,在海陀山谷内,一场为期6年的生态修复工程也临近尾声。如今,七条覆满绿色植被的雪道从山顶倾泻而下,与周边林草融为一体;延庆冬奥村与山地新闻中心背靠青山,点点野花点缀在绿茵如毯的山坡上。

  突出“绿色办奥”,把建设奥运场馆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努力让体育场馆和市政配套设施同小海陀山的自然景观和谐相融……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副主任于德泉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延庆赛区场馆建设工作的重要原则。

  延庆赛区建设条件艰苦,生态修复工作的难度不亚于新建场馆工程。该项工作于2015年开始,至今历时6年,成为北京冬奥会建设周期最长的一项工程。

  市重大办披露的信息显示,延庆赛区以七条雪道和市政道路周边的边坡为主要修复区域,共计完成修复面积214万平方米。按照计划,生态修复工作将于本月底全面完成。

  开工前先给动植物定制“保护方案”

  生态修复有一个原则,要用原生或本地的乡土植物,以确保维持当地生态资源的稳定性。为保护海陀山的自然生态,2016年,在动“第一锹土”之前,相关林业、水土、生态专家先期开展了“生态环境本底调查”,这是决定冬奥延庆赛区能否实现生态修复的关键。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志翔就是其中一员。

  在张志翔看来,生态环境本底调查是极其重要且具有前瞻性的工作,基于收集到的数据,他们制定了详细的保护方案,指导施工方科学建设。

  工程建设开始前,建设单位对赛区内受到扰动的植物进行了“定制”的保护方案。对于生态环境好、受施工扰动小的植物进行原地保护,使之成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施工过程中无法避让的树木,建设者制定了详细的“移民方案”。

  对于赛区内的动物,他们结合施工建设形成的自然空间,开展动物通道建设和栖息地重建。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动物的活动特点,利用涵洞作为动物通道,利用施工废石、湿地重建爬行类动物栖息地。

  从半山腰的游客集散中心乘坐缆车一路向上,接近海拔2000米时,地面上的植物从灌木丛逐渐被更加低矮的草丛取代。

  “小海陀山顶海拔有2198米,现在看到的都属于亚高山草甸的植被。它可以最大程度地固化水土,可一旦被破坏,恢复难度极大。”张志翔告诉记者。

  为保护草甸生态系统,施工中受到扰动的草甸被整体移出,等到建设工作完成后再让其回归,可以说是进行了“原地回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