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6:薪火之源特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36:薪火之源特刊

北大红楼内复原展示6处旧址

2021年07月01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文科学长室。1918年8月,陈独秀搬至这里办公。
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室。1918年1月至1922年12月,任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在此工作。
北京大学红楼的屋瓦。受访者供图

  北大红楼主题展览6月29日正式开放,复原展示了李大钊工作过的图书馆主任室、毛泽东工作过的第二阅览室、陈独秀工作过的文科学长室等6处旧址,旧址内保留了很多当年的老物件,让展览与旧址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一室一方案、一厅一专题”

  个性化设计

  6月27日,据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爱军介绍,北大红楼“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主题展依托北大红楼文物本体和现有60多个房间的结构布局,将楼内6处历史场景复原(图书馆主任室、文科学长室、第二阅览室、五四游行筹备室、登录室、大教室)和31处旧址信息纳入展览流线,通过“一室一方案、一厅一专题”的个性化设计,展览亮点频出,成为充分利用革命旧址举办大型主题展的典范。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陈列部副主任刘静介绍,旧址复原陈列,可以说是北大红楼向公众开放展示的最大亮点。“对观众来说,旧址复原带来的现场感体验与展览的图文识读是不一样的,在红楼这种建筑本体就是文物的场馆,感受旧址复原的真实感更强烈,这也是北大红楼这一类旧址纪念馆或博物馆最大的魅力所在。”

  历史资料和见证者回忆

  是复原依据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研究室副主任、参与北大红楼主题展6处旧址复原工作的秦素银表示,这6处旧址的场景复原,既是独立的,又是展览的一部分,所遵循的最关键原则是“依据史实”。其中一个依据是历史资料,比如复原毛泽东工作过的第二阅览室,就参考了北京大学出版的《北大生活》上的历史照片,但历史照片上只有报架,于是又根据《北京大学日刊》上公布的第二阅览室陈列的十四种中、外报纸名称,复制了十几种报纸放在报架上,使观众可以感受当年阅览室的风貌。

  “复原的另一个依据是历史参与者、见证者的回忆。”秦素银说,现在李大钊办公室的复原实际上是以1998年复原的李大钊办公室为基础。这一版复原是参考了1963年原北大职员的回忆资料。

  据秦素银介绍,复原场景里有一些当年的老物件。比如李大钊办公室里办公桌后面的两个木柜子就是李大钊用过的。沙发椅、藤椅是当年老北大的家具。如果找不到原件,会参考民国时期的大概风格来购买和制作。比如登录室的电话、一些文具,就是请熟悉民国文物的专家帮着购买的。

  ■ 焦点展陈

  ●文科学长室

  从一层图书馆移回二楼原址

  刘静举了一个例子,说明旧址复原的依据及历史内涵。

  红楼二层朝南一间是“文科学长室”即陈独秀办公室。面积50平方米,分里外两间。在红楼二层对外开放之前,陈独秀办公室只能平移到一层相对应的房间进行展示,“观众在参观的时候会有疑问,就是文科学长室为什么会在北大图书馆内?因此能够在原址复原是十分必要的。”刘静说。

  根据史实材料,1917年1月,陈独秀应蔡元培之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同时,陈独秀还将1915年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编辑部迁至北京,高举“民主”、“科学”大旗,传播新文化、新思想,从而掀起一场震古烁今、振聋发聩的思想解放运动。

  1918年8月,北大红楼建成后,陈独秀即搬至这里办公。同年11月,他在办公室里召集李大钊、胡适、周作人、张申府、高一涵等,议定创办《每周评论》。12月,《每周评论》在此创刊。

  复原的办公室里,挂上了“文科学长室”的牌子。

  ●图书馆主任室

  扶手椅、盆架复原有据可考

  在复原“图书馆主任室”,即李大钊办公室时,房间中的扶手椅、衣帽架、盆架、脸盆都参考有复原依据,比如馆藏《旧北大家具照片》中扶手椅、衣帽架的照片;北京李大钊故居内所陈设的盆架和脸盆。北大校友张友仁、沈克琦、张万仓等老先生回忆了当时办公室里衣帽架样式;并称当时红楼很多办公室都有脸盆和盆架。1940年北大一院的库房清单、1946年北大文法学院的清单和1949年北大总务股的图书馆财产清单,均有登记。

  此外还复原了李大钊办公室的书柜,根据1964年罗歌整理的原北大老职工李续祖、王锡英、常惠等复原李大钊办公室相关当事人的回忆,当时北大办公室家具是由学校统一配发。

  办公室内的木靠背椅、转椅也有复原依据。1964年,文物研究所为复原李大钊办公室召集旧北大职员对一批旧北大家具进行审查鉴定,并整理成图集,即馆藏的《旧北大家具照片》。其中记载:1964年由朱希元摄影,旧北大职员王锡英、金裕洲、常惠鉴定,认为这种靠背椅是1918年至1926年北大常用家具;而转椅似1918年至1926年北大用的椅子,上有北京大学的题迹。

  ■ 故事建筑

  走进红楼,观众重点参观红楼历史与人物之外,也有一些观众对红楼建筑本身有兴趣。“北京大学红楼历史文化展”计划今年10月在北大红楼四层展出,第一部分就是红楼建筑。

  红楼的设计者是谁?红瓦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陈列部副研究馆员田丹讲述背后故事。

  寻找红楼设计师 意外发现红瓦来历

  红楼

  最初是作为预科学生寄宿舍之用

  北京大学红楼始建于1916年,落成于1918年,建筑通体红砖砌筑,红瓦铺顶,因此被称为“红楼”。

  据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长期在《红旗》《求是》杂志编辑部工作的杨如鹏在他的文章中介绍,1916年6月,时任北大校长胡仁源和预科学长徐崇钦向比利时仪品公司(全称为“比利时商办仪品地产放款公司”,创办者为法国人,初在比利时登记注册,对外称比商经营)订立借款合同,贷款20万银元,拟在汉花园新建一座大楼,以作预科学生寄宿舍之用(夏元瑮:《新建筑记》,载《北京大学日刊》1917年12月7日第2版)。计划建房300余间,可容1300人住宿,每人每月拟收宿费2元,用以归还贷款本息。借款之事由教育部提出,国务会议通过,教育部批准,财政部盖印证明,并知照审计院。

  大楼由中法实业公司和仪品公司共同负责建造。前者负责包办人工材料及电灯、卫生设备,后者工程师决定施工细则,而热气管道则由义善实业公司装置。原定1916年10月中旬开工,1917年8月30日完工。但因不久发现工地下方有甚深之古池两处,不能不改地基。仪品公司便修改图纸,少建房屋7间,并改为1917年9月30日造完四分之三,1918年8月竣工。

  “红楼历史文化展”

  展示与红楼建筑相关的实物和资料

  红楼的设计者是谁?田丹苦苦追寻。

  田丹介绍,今年上半年开始策划“北京大学红楼历史文化展”,计划今年10月在北大红楼四层展出。展览从展现北大红楼建筑本体特色、风格与布局以及所在地周边北大校舍扩充到讲述北大红楼故事。

  展览上,观众可以看到很多与红楼建筑相关的实物和资料。比如,红楼的建筑风格非常有特色,当时红楼是外国设计师设计的,由中国人施工,在施工过程中,中国人顽强地保留了一些中国的建筑元素;展出1964年重新绘制的红楼第一层至第四层平面图图纸。据1918年12月编订的《北京大学文科一览》附的《文科校址全图》可以看出,红楼周围已建起围墙,门口有号房和校警室。

  北大红楼在1977年大修时的图纸也会亮相,这次修缮的设计及施工,获得1981-1982年度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红瓦

  是海外“进口”还是本土“国产”?

  在展出的红楼实物里,有一块红楼维修时换下来的旧瓦。

  2008年国家文物局对红楼再次启动保护维修工程,维修过程中,一批红楼原有的瓦因为年久受损,被仿制的瓦替换下来。作为文物,纪念馆当时挑选了两块比较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在即将开展的“红楼历史文化展”中,观众可以看到新旧瓦的对比。“仿制的瓦和原有的瓦只是颜色匹配,纹路都不一样了,更别说还有字母缩写。”田丹给记者出示的旧瓦照片中,“M.C.F.T.”的缩写字母清晰可见。

  在策划“红楼历史文化展”过程中,田丹找过不少专家来考证瓦的来历,有一些专家,说应该是从海外运到中国的进口瓦。

  田丹也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红楼的设计师的念头。最初她留意到天津大学一名学生写的硕士论文,文中写到了比利时仪品公司在天津的一些老建筑。让她感兴趣的是,论文中提到的每个建筑都有具体建筑师。“其实从2002年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成立,我就一直在找,红楼的建筑师到底是谁?梁启超的旧居我也去过,设计师也是有名有姓。那红楼也应该有。”

  她试着联系写论文的学生,希望能找到红楼建筑设计师的线索。

  这期间,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在天津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展览,田丹在博物馆里看到了与她手中形状相似的瓦。这块瓦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张威老师捐赠的。

  田丹通过这名学生,又辗转联系到了张威。并带着瓦到天津找张威老师考证。两块瓦一对比,大小、形状和花纹很相似,就是两块瓦上的文字不同。

  张威告诉新京报记者,这块瓦是他们在整修天津“五大院”(早期的英租界)时拆的一栋没有身份的老房子,经考证,这块瓦是法国进口的。

  在张威的建议下,她还拿着红楼的瓦,与天津梁启超旧居房顶上的瓦进行比对,北京红楼的这块瓦,与梁启超旧居的瓦,连字母缩写都是一样的。

  张威介绍,其实他们在天津很多老房子的改造过程中,都拆到过类似的瓦,不仅在英租界,还有意租界、日族界和法租界都遇到过。但他捐给天津博物馆的那块瓦,确实是进口的,“我考证过相关资料,瓦上的文字有记录,是法国马赛的一个工厂生产的。”张威还特意查了这个砖瓦厂,其生产的产品当时行销全球,不光卖到了亚洲,还有南美。

  这种瓦设计非常巧妙。张威说,瓦与瓦之间依靠设计的凹槽对接,不需要利用其他辅助粘连材料,铺的时候,上边的瓦突出的部分,正好压住下边瓦的凹槽,依靠瓦自身的重力,就能够压得很严实,瓦上还设计有导流雨水的槽。“我曾经在巴黎看见过这种瓦铺的屋顶,拆起来也非常方便。当时是需要安一个天窗,一两个工人就把这瓦‘咔咔’掰下来了。”

  张威认为这块红楼的瓦应该是在中国生产的。为了考证,张威和田丹还找到天津住建委一位专家,他也持相同的意见,认为梁启超旧居的瓦和北大红楼的瓦是一样的,都是国产的。

  专家介绍说,近代天津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对建筑材料的需求较大,因此在周边催生了很多专业窑厂,如著名的开滦砖、德胜砖等都是在唐山生产的。天津原来也有很多本地砖窑,其中两个经常被混淆,那就是比国砖窑和仪品砖窑。

  “瓦上的4个缩写字母还没有见到明确的文字记载,大家猜测可能是比利时仪品公司的。”张威说。

  既然比利时仪品公司在天津和上海都设有砖瓦厂,北京离天津很近,梁启超旧居是1914年建的,红楼是1916年开始建设,1918年完工,从建设时间来看也是前后脚。“所以他们在建红楼时,不太可能舍近求远地去国外运瓦过来。”田丹说。

  据了解,比国砖窑的创办人E. Five是比利时人,因此称为比国砖窑。后期由法国教会机构崇德堂接手经营。仪品公司由比利时与法国合资创办,也是当时法租界最大的房地产机构。

  仪品砖窑在1926年清盘,而比国砖窑一直经营到20世纪40年代,因此仪品砖窑存世的建筑材料还是较为罕见的。

  北大红楼历史沿革及保护利用

  1996-1997

  翻建红楼东南硬山房(食堂)及西南面的后建房屋,制作安装红楼南院墙外展示橱窗

  2000年9-10月

  更换部分挑檐木及油饰粉刷地下室墙面,更换卫生间小便池及墙面贴砖

  2001

  国家文物局

  迁出

  2001

  维修东围墙

  及东门入口

  2002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对外开放。北大红楼一层进行旧址复原展示

  2003年11月

  热力供暖系统及锅炉房内部改造,与市政供暖系统连通

  2005

  文物出版社等在红楼办公的单位相继迁出

  2008-2009

  北大红楼保护维修工程。进行整体维修,改造升级安防、消防和避雷系统

  2020-2021

  北大红楼综合提升改造工程。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共同完成结构安全评估、本体整修保护、院落环境整治和展示提升等工作

  特36-特37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陈琳 冯雅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