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吴天一
塔吉克族,新疆伊犁人,1982年5月入党。他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藏族群众上万名。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作为“七一勋章”获得者,高原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一生扎根青藏高原,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国际标准。
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
“实际上,我身体算是‘粉身碎骨’了。长期高原缺氧,我现在戴着心脏起搏器。因为经历过无数次车祸,我全身骨头都断完了,但是我一次次坚强地站了起来。”
与家人失联30多年,拒绝美国优厚条件回国
新京报:你是如何走上学医之路的?
吴天一:抗美援朝时,我才上高二,年龄不够、个头特别小。我想我是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必须要参军去前线。体检时,我站进去,那个护士长说“你这么小当什么兵啊”。我说,那是我还没发育,还能长大,让我体检行不行。她把我领到主检医生那儿,医生看我挺机灵,就让我检查了一下。入伍后,我没去前线打仗,而是被送到中国医科大学学习。
新京报:听说你和家人之前一直失联,后来是怎么联系上的?
吴天一:1980年,我写了一篇科普文章发表在《光明日报》上,被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的妹妹看到了。后来,家里人写信给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这封信最后批到文化部,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批示“海外华人,寻找亲人心切,务必找到”。
我记得很清楚,1981年12月30日,我从唐古拉山基层调研回来,正要卸行李,有人说主任找我,说“你爸爸妈妈从美国来找你了”。他们从1948年离开,再有音讯已经是1981年了。
新京报:联系上父母后,你有没有想过去美国和他们团聚?
吴天一:联系上以后就面临这个问题。上世纪80年代前期,我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做访问学者,这所大学想让我在那里留任,做心肺血管研究所的所长。他们试图说服我,说美国工资待遇好,并且你家人都在这里,为什么要回国?
我仔细思考后,还是决定回到青藏高原,亲情的确重要,但这不能成为事业发展的障碍。说实话,这个选择我从没后悔过,不然我也不会踏踏实实走到今天。
负责青藏铁路高原病防治,无一人因高原病死亡
新京报:在著名的青藏铁路建设工程中,你负责高原病的防治工作,当时面临什么困难?
吴天一:青藏铁路沿线80%的地方海拔都在4500米以上,85%的地方海拔在4000米以上。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人吸进来的氧气,只有在海平面地区吸氧量的一半。而每年上山的工人,都是从平原来的,这就有很大的工作难度。
新京报:在高原反应防治方面,你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
吴天一:我提出了“三高三低”的概念。
“三高”是什么?一是在高原制氧,当时建了45个制氧站,实现了每45千米到50千米就有一个制氧站。二是建设38个高压舱站,大气压达到760毫米汞柱,就是海平面地带的大气压水平了。三是给病人进行高流量吸氧,保证每分钟有足够的吸氧量,一分钟要到六升、八升。
“三低”就是“低转低转再低转”,对于病情严重的人,必须从高海拔直接往低海拔地带送,同时做好沿途接应。
新京报:你的这些措施,大概救了多少工人?
吴天一:5年内一共有14万多名工人在海拔4500米以上劳动,因高原病死亡的人数为零。当时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都说,这是一个世界奇迹。你要知道,从尼泊尔去攀登珠峰,1万个人里最少死1个,一般要死3到5个人。
骨头断过14处,体内还有钢板
新京报:你常年在高海拔地区做研究,当时条件有多艰苦?
吴天一:搞高原医学,首先要自己跟高海拔打交道,哪里海拔高去哪里。1979年,青海省高原心脏病研究所成立后,我开始带队下乡做研究。一开始没经验,火生不着,很多地方没有路,我们就改进了一些装备。我想了个办法,学白求恩用毛驴驮医疗仪器。我按照每个仪器的大小尺寸设计好架子,架在牦牛身上,这样测心电图、血氧、超声等用的仪器都能带去。
新京报:你曾遇到很多次车祸,其中最严重的是哪次?
吴天一:最严重的是青海橡皮山,海拔有4000米左右。那天下小雪,司机从柏油路到沙路没换挡,开太快,一下就从山顶翻到山下。那一次我差点死了。
当时恰好有车经过,他们看车向下滚了,马上下来。我从车里爬出来,身上都是血。山上的人看见我喊了一声“还有一个活着”。我左边四根肋骨、肩胛骨、两条腿都断了,髌骨也断了,当时完全是靠着毅力爬出来的。
我经历过无数次车祸,全身断过14处骨头,现在身体里还有十几厘米长的钢板。他们都说我“粉身碎骨”了,但是我一次次坚强地站了起来。
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实习生 崔菀婷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