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黄大发
汉族,贵州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原草王坝村)人,1959年11月入党。20世纪60年代起,他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乡亲们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先后被授予“时代楷模”、“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最美奋斗者”个人等荣誉称号。
“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被誉为“当代愚公”……6月29日,“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86岁的黄大发获颁“七一勋章”。
黄大发来自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团结村。在团结村缺水严重的情况下,黄大发带领村民用36年修筑了一条跨3个村,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为缺水的小山村引来水源,让它一点点变成了如今不输城里的好地方。
获得“七一勋章”,黄大发表示心情非常激动。“我都已经八十多岁了,能参加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特别高兴。
“这个勋章不是给我一个人的”
新京报:这次获得“七一勋章”,有什么样的感受?
黄大发:非常激动,也非常开心。我今天(7月1日)上午还参加了建党100周年庆祝大会。这个大会不得了啊,广场上人都满了,天上飞过来几十架飞机,现在我们国家是真的富强了,我感觉很骄傲很自豪。
这个勋章不是给我一个人的,而是给每一个流过汗的修渠人的,我只是一个代表。这个勋章不只是荣誉,还有责任,还有担当。我回去以后还要多给老百姓办事。
新京报:庆祝大会现场什么让你印象最深刻?
黄大发:总书记的讲话(印象深)。听了讲话我很受启发,很受教育。我也一定要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好。
这些年党和政府一直在帮助我们建设家乡,家乡已经全部脱贫了,水来了、有饭吃了、也有衣服穿了。我觉得一定要搞好我们(村)的三大产业,农业、种植业、养殖业。
还要学习党史,学习我们的革命先烈,老老实实地办事,踏踏实实地办事,帮老百姓办实事。作为党员干部,不仅要学习革命先烈,还要提高我们的新生力量,要坚持努力奋斗,积极赶超。
新京报:从1959年到水渠贯通的这三十六年里,你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黄大发:我是一个党员,共产党员就必须带头,带头为人民办事,带头苦干。老百姓富起来了才是真的富。
我们这几十年,干志、斗志都有,干就是要发动群众苦干,斗就是要与天斗。
新京报:条件如此艰苦,历经几次失败,有没有想过放弃?
黄大发:我修沟(方言:水渠)不放弃,沟修不通,我们就没得大米吃、没得水喝。放弃不得。
家乡已经大变样,高速通车后到遵义只要半小时
新京报:现在的团结村跟以前比变化大吗?
黄大发:我们村现在好喽。以前没有水喝、没有大米吃,现在有大米吃了、有水吃了。而且水用不完、吃不完了。家乡的面貌已经大变样了,我们农村跟城市一样了。
路都修到家门口了。仁遵高速在团结村有个下道口,这个桥(指大发渠特大桥)就在我房子后面,我天天看着心情特别好。明年6月就能通车了,到时候从遵义到我们村只要半小时。
而且现在大家都富了,我们发展旅游业,都有农家乐了,赶上节假日人多的时候每天有六七百人。村里还有陈列馆、展览馆。
村里最主要的农产品就是大米、菜籽油和蜂蜜,大米现在也能在网上卖了,都是不用化肥的优质大米。
新京报:现在的“大发渠”是什么样子的?
黄大发:我们现在都修了栈道,不用走沟过去了,走栈道就能去渠上了,很安全。游客来了也可以走栈道上去。
现在来旅游的客人很多,平时每天都有一两百人,赶上节假日人多的时候有六七百人。
“不能歇,我还要搞建设”
新京报:你现在已经86岁了,还上渠吗?
黄大发:我每天都在村里转,天天不休息。接待游客,给他们“讲课”,给他们摆龙门阵,让他们好好干。有时候还带游客上渠。他们要我讲(当年的修渠经历),每天讲我也不烦,我很高兴的。
这个高速路新标段建设的时候,他们(指高速建设者)请我去提建议,这是事关我们家乡建设的事情,我一定要去,一定要看。
新京报:当年你说要做的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现在已经完成了。如今也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不歇歇?
黄大发:水现在虽然过来了,但是我还不能歇,我还要搞建设。现在村里在搞产业发展,这些都搞好了,老百姓才能富起来。还要加油,把楼铺(方言:盖)起,要把老百姓服务好,老百姓缺哪样,我们就整哪样。
新京报:你想对现在的年轻党员、青年一代说什么?
黄大发:年轻党员要老老实实地办事,为人民办好事,干一辈子,不要干半辈子。要不怕牺牲,要排除困难,要好好工作,要踏踏实实地干,要老老实实地干。
”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