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逐梦人特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08:逐梦人特刊

红安83岁老人姜能山 坚持为红军烈士守墓60年

2021年07月06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湖北红安县七里坪镇熊家咀村姜家岗红军烈士陵园,姜能山在合葬墓前。姜能山已坚持为这些红军烈士守墓60年。新京报记者 何强 摄
湖北红安县七里坪镇熊家咀村姜家岗红军烈士陵园。
新京报记者 何强 摄
姜能山老人在烈士墓前。
新京报记者 何强 摄

  他们为革命吃了很多苦,丢掉了性命,不能让他们成为孤魂。他们找不到亲人,我就是他们的亲人,替他们把坟守住。将来他们的后人找到了,也有个祭拜的地方。

  我今年83岁了,身体也不太好。今年过年我到墓园祭扫的时候,还一个人抹眼泪,在那里哭得站不起来。我在墓碑前发过誓,我能动的时候我就要坚持。——红军后代姜能山

  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

  在湖北红安县七里坪镇熊家咀村姜家岗湾,有一座53人青石板合葬墓和20座个人坟冢组成的红军烈士陵园,是村里的一个精神地标。

  姜家岗湾原是鄂豫皖省委、红四方面军后方医院所在地。1931年红军在鄂豫皖地区浴血奋战,很多战士壮烈牺牲。在村民们的帮助下,73位烈士集中安葬在姜家岗湾的山坡上。

  83岁老人姜能山已坚持为他们守墓60年了。“我不能让他们成为孤魂。”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20多岁的村民姜能山,就开始为这些无名烈士守墓,至今风雨无阻。他先后获得“黄冈楷模”、“荆楚楷模”荣誉称号。

  近日,新京报记者在姜家岗对话了姜能山老人。83岁的他腿脚不方便,拄着拐杖要走走停停,但离家几百米的烈士陵园还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只要我身体好,就要坚持把这里守下去。”

  

  谈自身经历

  “我是一名红军遗腹子,从小就听着这些红军烈士的故事长大”

  新京报:你坚持守墓60年,能否介绍下这73名烈士的情况?

  姜能山:熊家咀是红安革命的发源地,1927年革命烈士程昭续发动300多名农民举行暴动,在这里打响了黄麻起义“第一枪”。

  1932年,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不能随部队转移的重伤员就留在姜家岗战地医院养伤。后来牺牲的红军烈士一共有73人,村民们把他们安葬在湾头的坟山。

  我是一名红军遗腹子,1938年出生。父亲姜德善是一名红军战士,受伤后被送回来养伤。在我出生前,他就被敌人残忍杀害了,母亲把我拉扯大。我从小就听着这些红军烈士的故事长大。

  以前他们埋葬的地方是土坟包、乱坟岗,坟头立着一块木牌,写着红军烈士的名字。但随着时间久远,一些坟被刨得不成样子,甚至只剩下了一个坟头,周边长着杂草,我看着很心痛。

  1962年我加入中国共产党,先是担任姜家岗大队长,后担任了15年的熊家咀村村支部书记。有一次有人毁山改田,还从这里挖出了大量棺材,我看着很心痛,不停地制止。

  随着风吹日晒,时间久了,加上后来的“破四旧”,坟前的木牌也没有了。我只记得几个人的名字,其他的就没有人知道了,绝大多数成了孤坟。有一天我到墓园,不小心踩到了一座坟,棺材板已经烂掉了,里面有红军烈士的遗骨。

  谈守墓

  “他们为革命吃了很多苦,丢掉了性命,不能让他们成为孤魂”

  新京报:你什么时候开始为这73名烈士守墓?当时是如何考虑的?

  姜能山:我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就有意无意地为这片烈士墓群做点事,闲了来添把土、拔拔草,尽量让这一片干净。1958年后,我还断断续续栽了20多棵松柏,但长大的只有6棵,其他都被偷了。

  1976年,这片墓前有一块水塘,环境很好,一些人盯上了这块地,想翻土种茶叶。他们拿着锄头、铁锹准备动手时,我赶紧赶了过来。

  我当时说,“红军烈士为革命牺牲了,你们还要把他们的坟给挖了,让他们尸骨无存,这太令人心寒了。我们就是饿死,这事也不能干!没有人给他们上坟,今后我来!”就这样坚持了下来。

  新京报:为何要坚持守墓?

  姜能山:红军干革命讲“一要三不要”,“要革命,不要家、不要钱、不要命”。他们为革命吃了很多苦,丢掉了性命,不能让他们成为孤魂。他们找不到亲人,我就是他们的亲人,替他们把坟守住。将来他们的后人找到了,也有个祭拜的地方。

  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现在,我守墓已经60年了。这期间,通过各种渠道,我们找到了高德福烈士和黄民进烈士的亲属。

  新京报:守墓,你会做哪些事?

  姜能山:最开始就是修修补补,不能让墓长满荒草。1976年,我从别的山头运来黄土,将别人刨平的53人合葬坟和20座个人墓全部堆成了坟包。

  1984年我卸任村支部书记后,有了更多闲暇时间。平日农闲时我会过来拔拔草,打扫一下卫生。刮风下雨天我一定会过来看看,怕把柏树吹倒砸了烈士墓碑。

  每年的清明节、春节、霜降等,我就带着茶、酒和饭菜,来到这片烈士坟前,给这些烈士恭恭敬敬磕上几个响头,烧上一沓纸钱,和他们说说话,燃放一挂鞭炮。这几十年一直没有间断过。

  以前,这些墓群就像乱坟岗。2011年,在爱心人士和社会各界关心下,把烈士墓群修建成了烈士陵园,矗立起了纪念碑,并给20座个人墓和53人的合葬墓修建了墓碑,我守墓起来方便多了。

  谈寻找烈士亲属

  “因为年代久远,很难找到他们的亲人了,我就是他们的亲人”

  新京报:你每次去,会说些什么心里话?

  姜能山:我会和他们讲讲村里的变化、国家的变化,现在国家政策越来越好,变化越来越大,大家的生活也好了。党和国家都很重视英烈保护工作,还重新修建了烈士墓园,你们可以安心了。

  我说,你们这些烈士没有找到亲人,很可怜,我是普通老百姓,不能出多少力气,只能帮你们扫扫墓。我还说,只要我身体好,就要坚持把这里守下去,请你们放心。

  新京报:家里人和邻里怎么看你这件事?

  姜能山:家里人都很支持。以前我老伴在的时候,每次都是她提前把饭菜等所有的东西准备好,我带着过去。有时我会带着我的儿子一起去,给他讲这些烈士的故事。

  有一年大年三十下大雪,我和儿子带着饭菜想早早到墓园祭拜。因为雪大,不小心我踩空了,摔到了沟里,把饭菜都打翻了,一个小时没有回去。后来老伴找过来,我们又回去重新做的饭菜祭拜这些烈士。

  七年前我老伴去世了,我一个人住,现在每次都是我自己做饭带过来,陪他们喝一杯。

  湾子里的人最开始一直不理解,说我非亲非故为什么要管。有人劝我,事情过去这么多年就不要坚持了。我说,你们家的祖坟也才隔了一代人,为什么逢年过节要去祭拜呢?我肯定不能忘了他们。后来,村里人都理解了,现在不仅有村委会管,还有很多志愿者、中小学生过来祭拜,不忘先烈,我很高兴。

  新京报:后来你儿子也参军了,和这些有关系吗?

  姜能山:有关系。我经常给他讲革命烈士的故事,耳濡目染。但他报名参军时没告诉我,通知书送到村里我才知道他要去当兵了。作为在革命烈士身边长大的孩子,他应该为国家出力,我很支持。

  新京报:73名烈士中,高德福和黄民进烈士的亲属找到了,过程是怎样的?

  姜能山:高德福烈士是河南新县人,黄民进烈士是湖北孝感人。高德福当时任营长,在黄安战役中受了重伤,被群众用门板抬到姜家岗来治疗,最终牺牲,是我们村的老红军陈明志亲手将高德福埋在这个山岗上。

  陈明志生前一直希望能找到高德福的家人,我们很多村民都帮着打听。199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河南新县找到了高德福的亲属。高德福的嫂子伍汉清还请我去他们家住了几天,流泪给我讲高德福参军的故事。

  当时,家家户户送儿去参军,1929年高德福也应征入伍了。但他的两个孩子一个抱住左腿一个抱住右腿,都拉住不让他去,高德福还是坚决地走了。他嫂子就拿着一双新鞋追到长胜街,送给了高德福。1932年,高德福在战斗中牺牲。

  黄民进烈士的亲属是2012年找到的。他的儿子比我还大几岁,也是通过各种途径寻找,一个偶然的机会找到的。

  高德福、黄民进烈士的家属找到时,我们都是抱头痛哭,太不容易了。年代久远,绝大多数烈士我都记不得他们的名字了,不知道怎样才能找到他们的后人,他们的亲人很难找到了,我就是他们的亲人。

  谈坚持

  “我在墓碑前发过誓,我能动的时候我就要坚持”

  新京报:这么多年,你有没有想过放弃?

  姜能山:没有。我今年83岁了,身体也不太好。今年过年我到墓园祭扫的时候,还一个人抹眼泪,在那里哭得站不起来。我在墓碑前发过誓,我能动的时候我就要坚持。

  新京报:你还有什么愿望?

  姜能山:我没有什么文化,只有一个请求:姜家岗很偏僻,但是革命遗址遗迹比较多,像中共鄂豫皖省委会旧址、红四方面军后方医院等都在这里。希望社会各界多关注这里,把红军的故事挖掘出来,把历史遗迹修缮好,不能忘了这里。

  新京报记者 何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