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山东寿光张家庄,大片的田野里,嫩绿的玉米已有半人高,刚刚过去的一场小雨,让收到一半的麦田停歇了下来,空气中到处是清甜的味道。如今,无人不知寿光是全国蔬菜之乡,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里也是山东的红色故里。
就在张家庄南侧,一座小小的陵园,矗立在麦田环绕的平原上,这里长眠着33位革命烈士,其中,一位名叫张玉山的烈士墓,被单独安置在陵园的一角,97年前,他在这个村庄,建立了整个山东最早的基层党组织。
回到老家 进步青年的革命起点
1919年1月,巴黎和会上,列强拒绝了北洋政府提出的“取消二十一条”“归还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反而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而北洋政府无力扭转,竟打算在合约上签字。
消息传到国内,群情激奋,最终激发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里程碑式事件——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山东,这个巴黎和会上引发中国人民抗争的焦点地区,学生运动尤为激烈和集中。
1919年5月23日,五四运动刚刚爆发不久,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一位来自山东寿光张家庄的学生,加入了济南学生罢课、游行的队伍,他叫张玉山,是当时省立第一师范学生自治会的负责人。
罢课、游行活动开始后,张玉山并没有一直留在济南参加活动,而是受山东省学生联合会的派遣,回到老家寿光,宣传山东学联宗旨,传达山东问题交涉情况,联络当地学生一致行动。
张玉山是山东寿光张家庄人,于1916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到1919年,已经在这里读书三年多,在那里,他接受了革命思想,并加入学生联合会,成为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自治会的负责人。这也是他在五四运动爆发后,受山东学联指派回乡组织学生运动的原因之一。
回到寿光的张玉山,奔走于寿光各学校、各领域,很快发动起群众运动。寿光各高等小学先后成立学生联合会,组织罢课、游行,各中学也组织宣传活动,同时,寿光各行各业也被发动起来,织布的工人们不再用洋线织布,改用手工线,店铺改营国货。学生运动,逐渐影响到整个山东。而张玉山也在这里,认识了同样是爱国进步青年的王云生、尹象升、褚方珍等人。
再次回乡 建立山东第一个基层党组织
在寿光组织学生运动的经历,让张玉山快速成长。回到学校的张玉山,很快就和学校的9名同学,共同成立了一个进步团体——青年互助社。这个互助社的理念,是倡导新文化运动、宣传新思想。
如无意外,张玉山必然会从济南开始,登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舞台。不过,一场大病,改变了他的行程。
1922年春,张玉山因肺病辍学回家,临行前,他告诉和他一起组织青年互助社的另一位同学延伯真,“若有新组革命团体,务必及时告知”。随后,张玉山回到了他出生的张家庄。
在张家庄,张玉山并没有停止革命行动。寿光市党史研究中心主任张祥森告诉新京报记者,养病期间,张玉山在张家庄村创办了平民学校和农民夜校,邀请进步青年王云生等担任教员,“他有时候需要去济南看医生,每次都会买回去很多书,比如《新青年》《共产国际》等,也就在那个时候,他接触到了共产主义理论和思想,并把这些思想传播到了寿光各地”。
在寿光,现在还有许多张玉山留下的珍贵资料,如他为农民编写的识字课本,其中写道“农民的黄脸,官府的黄金;穷人的白骨,地主的白银。”
1924年,张玉山接到延伯真来信,信中说,现有一进步青年组织,为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共产党的候补学校,征询张玉山是否参加。彼时,延伯真正在青岛,张玉山和王云生商量后,即赴青岛,当年4月,在延伯真、邓恩铭等介绍下,张玉山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随后,邓恩铭随张玉山回到张家庄,指示张玉山、王云生积极发展组织。不久,张玉山和王云生发展了褚方珍、张子明等12位进步青年。当年8月,张玉山、王云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次月,组织成立了中共寿(光)广(绕)小组,张玉山任组长。这也是山东第一个基层党组织,就在张家庄张玉山的家里成立。
革命之地 也是斗争最激烈的地方
张玉山的故居,就在张家庄村的一个普通小院中,数十年中,这个村庄的布局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57岁的张树全是张玉山的侄孙,他的父亲,也只在小时候见过张玉山。张树全告诉记者,“我父亲去世前,很多次说到过张玉山的事情,当时在村里建立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是秘密的,几个人晚上聚在张玉山家,张玉山的母亲,也就是我的曾祖母给做饭,门外面还有放哨的同志。”
事实上,回乡后的张玉山,在家的时间并不多,大多数时候,他都在寿光各个村子里活动,1928年入党的张家庄人张浩,曾在一篇记述张玉山的文章中回忆,“张玉山身材魁梧,精神饱满,讲起话来声音洪亮,办事非常认真。他经常到贫苦农民家中,与他们促膝谈心,讲述革命故事,宣传革命道理。有一次,他给我们讲烧地契的故事,告诉我们,将来我们一定能把地主豪绅打倒,把他们霸占的土地、财产全部没收,分给贫困农民,到那时候,我们就不再受穷了”。
在张玉山的领导下,周边许多村庄都相继建起了党组织,张玉山还组织领导了寿光多次革命运动,比如组织短工罢市增资。张浩回忆,当时农忙时,地主会大量雇佣短工,但工钱很少,张玉山为此联络短工,商定合理价格,罢市休工,逼迫地主增加工人收入。同时,张家庄等地,还先后建立了农民协会、农民合作社等。
活跃的革命活动,激发了当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革命热情,但同时,也引来了敌对势力的疯狂打击。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山东军阀张宗昌宣布独立,在山东境内实施残酷统治,位于寿光的党组织遭受连续打击,处境艰难,也是这一年12月,张玉山病重不治,在张家庄逝世。
当年桑园 成为安葬革命烈士的陵园
张家庄南侧,有一片桑园,桑园里有墓,在革命时代,这里是张玉山等革命青年经常活动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则成为安葬革命烈士的陵园,张玉山也安葬在这里。
就在张玉山逝世的时候,寿光的党组织,正经历着最严峻的考验。1928年,国民党寿光党部建立,成立“捕共队”,在寿光境内疯狂搜捕党员干部,并在张家庄这个寿光党组织的发源地,常驻一支搜捕部队。
在这样的环境下,王云生、褚方珍等党的干部,仍旧组织领导革命活动。1932年,寿光党组织领导农民开展夺地斗争,挫败地主豪绅和反动当局勾结实施的“耕作团”驱逐农民、占领良田的企图。
张家庄所在的地方,水域丰沛,就在距张家庄3里的地方,有一座巨淀湖,巨淀湖南北长20里,东西宽10里,湖里长满了芦苇。这成为党组织活动的天然屏障。一条流经张家庄的河水,可以直通巨淀湖。
张浩回忆,环境恶化的时候,他们就会转移到巨淀湖中,利用茂密的芦苇掩护,继续开会、组织活
动等。同时,张家庄四周还建有土墙,墙外有壕沟,墙高水深,这些都是当年张玉山的主意,最初是为了抵挡军阀匪兵的骚扰,张玉山在村里挨家说服。这些设施,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906年出生于张家庄村,1924年8月和张玉山一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张心斋,在张玉山逝世后,曾接任张家庄村党支部书记,他在回忆文章讲述,当时,整个寿光的党组织受到沉重打击,转入更加隐蔽的斗争阶段。
张心斋于1932年成为寿光县委书记,王云生等任县委委员,他回忆,当时寿光县委乃至各村的党组织,都是秘密活动,等待上级联系、布置任务,期间,根据省委指示,曾为募集“山东号”飞机经费组织过秘密捐款活动,募集200现大洋。
1932年8月,张心斋在回到张家庄住了一夜之后,第二天清晨在距离张家庄不远的另外一个村子被捕,后经多方活动,于当年冬天获释。
红色之乡 33名烈士多牺牲在抗战期间
抗日战争爆发后,寿光也开展了积极的抗日工作。
1937年12月,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在寿光成立,300多名游击队员聚集,并在寿光牛头镇发动了起义。此后,又于1938年发动三里庄伏击战,击毙日军官兵3名,缴获军用吉普车1辆,指挥刀2把,长短枪各1支和部分军用物资。
三里庄伏击战是寿光抗日史上的第一次胜仗。此后,寿光的抗日力量逐渐壮大,先后发动了牛头镇、半截河伏击战、东北河战斗、清水泊反扫荡等多次斗争,一直到1945年光复寿光城。
张家庄村作为寿光党组织的发源地,有许多年轻人奋起抗日,“现在说不上到底有多少人参加抗日了,仅我们知道的烈士,就有33名,绝大部分牺牲在抗日战争期间,”张家庄现任书记马秀村告诉记者。
今年90岁的张志学,是1947年加入八路军14团的,那时候他刚刚16岁。2021年6月末,张志学的家里,他告诉记者,当初他参加八路军,就是受到村里革命气氛的影响,“抗日战争的时候,我还小,但村里很多比我大的人都参军了,所以我也一直想参军。”
参军之后,张志学被分配到通信连当通讯员,跟着部队解放寿光城、打过昌潍战役,之后渡江南下,一直打到福建,在淮海战役中,他的小腿被子弹打穿,幸好没有伤到筋骨,养好伤后继续南下,1969年才转业回到寿光。
“淮海战役那次,我立了一等功,京沪杭战役,立了二等功,还有很多三等功,几乎每打一仗,就立一次功。”在张志学的小院里,他告诉记者,他穿一身洁白的衬衫,拄着拐杖,声音洪亮,偶尔还会和老伴开几句玩笑,他有些耳背,但喜欢和人说话,老伴有时候代替他说,他还会故意表示“不满”。
和张志学一同参军的张学圣,比张志学回村更早,1954年,张学圣复原回乡,曾经担任过村里的支书,组织成立互助社、人民公社。张学圣在村支部干了二十多年,1988年退休。
张学圣的小院被他收拾得整整齐齐,院子里开出了一小块菜地,种着辣椒、小葱韭菜等,还有几棵新栽的山楂树,“都是我打理的,在家也没别的事情干,种点儿菜,挺好。”他说。
张学圣很满意现在的生活,“以前村里穷,种地是为了温饱,是苦差事,现在的日子好了,种点儿菜,是因为自己喜欢,太不一样了。”他说。
A08-A09版采写、摄影/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新京报插画/高俊夫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