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不知不觉间,北京已经变得热气腾腾。与往年一样,北京市内外的居民们,为着一片清凉而亲近各处水域,那么,哪里好玩呢?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曾经推出19条“漫步北京亲河湖享自然主题游线路”,其中有不少笔者探访过的景点。畅享京城盛夏,暑期文旅添彩。让我们通过京城的不同方位,来了解一些拥有古迹的水域吧。
京杭漕运终结地 一道塔影认通州
首先,我们来到了北京东部的通州区,来走访一下北运河。
作为京杭大运河北段的北运河,自北京通州区一路流淌至天津。这条人工开凿的运河,亦属海河的一脉支流。其实,北运河的名称,还有白河、沽水和潞河(这就是潞河中学等名字的由来)。北运河上游乃温榆河,其流至通州北关、并与通惠河汇合后才被叫做北运河。
在临近北运河的通州城区内,最显眼的便是三教庙了。
通州文庙,建造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待四年之后,位于东城区成贤街内的元大都孔庙开始修造。通州文庙与北京孔庙,一兄一弟,相差四岁。等到清光绪九年(1883年),已然修葺了二十余次的通州文庙,终于形成其历史上的最大规模。
现如今,文庙中路建筑大部分业已恢复。当然,其最具价值者,还要数清代遗构之大成殿。
燃灯古塔何时建,初建此塔乃何人。而今,皆不可考。于清代编撰的《通州志》中,有燃灯舍利塔兴于北朝的说法。另据其他文献记载,此塔或始造于唐贞观七年(633年)。当然,依今日之考古,燃灯塔乃辽代式样(密檐式塔),其塔基部分仍为辽构。只是塔身、塔刹,皆为清朝以降的重修之物。
在燃灯塔初建之时,其用途大体为抚平潞河之水患。由此,该塔被坊间称作“镇河塔”。及至通州之名诞生,民间亦俗称其为通州塔。
紫霄宫亦是明代所建。其位置,乃是文庙北侧、拥有燃灯塔之佑胜教寺以东。紫霄宫内主祭道教三清。据说,旧时的紫霄宫内,曾塑有哪吒之像,其形象逼真至极。由于百姓至此多拜哪吒,所以紫霄宫亦被称为“红孩儿庙”。
感受萧太后河悠悠岁月
在北运河的西侧,便是著名的萧太后河。
萧太后河是在萧太后执政时期主持开挖的,其开凿年份为辽统和六年(988年),最初目的是为了运送军粮,而后才成为皇家漕运的重要航道。
今日的萧太后河,虽然已经不再作为运输河道,但其留存的文物古迹却值得一看。比如,位于萧太后河上的通运桥与张家湾古城,以及张家湾的清真古寺。
张家湾古镇,实乃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水陆码头。今日通州运河森林公园之岸堤,并非旧日码头的端点。然张家湾之名,则出自元代,只因元初万户张碹督海运于此。待明初之时,张家湾已跃升京东重镇。随着张家湾的地位日重,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朝廷诏令派兵驻守。嘉靖帝且于次年下诏,在萧太后河北岸建造张家湾砖城,并于当年完工。而今,残存的城墙留有东、南两面。1992年,依明代尺度修复了临近南门的二十米城墙。
横亘于萧太后河上的古桥,初始仅为木桥一座。其建造时间,乃大明嘉靖年间。待到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改木桥为石桥,万历帝赐其名为“通运桥”。
张家湾镇的最重要古迹,乃是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道光年间的清真寺。该寺坐西朝东,一进院落,南有跨院,拜殿面阔三间。这座面积不大的清真寺,尚有古树存焉。
曾是飞放泊,现在是避暑地
京南有一片供历代帝王消夏之用的水域,这便是南苑。曾经的南苑地区,乃是永定河下游的潴留湖泽。早在辽金时代,放鹰渔猎,便是少数民族统治者在此地的“传统项目”。
及至蒙元时期,湖泽遍布的南苑地区更成为了统治者们寻找欢乐的绝佳去处。只不过,那时此地尚未出现南苑之名,而是被元廷称之为“下马飞放泊”。
到了明代,飞放泊的名称开始被南海子所取代。永乐帝下令围绕着南海子修筑土墙,且开设四门:北大红门、南大红门、东红门、西红门。而后于其内又陆续增建了殿宇、行宫与行署,且派官员进行管理。
到了清朝中叶,三山五园的景观已初见规模。然乾隆却并没有彻底冷落南苑。就在乾隆四十二年(1771年),朝廷还对此皇家猎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建。一座具有江南园林风格的行宫亦由此诞生,这,便是团河行宫。团河行宫实乃清朝占地最广、规模最大的行宫。此行宫被划分成宫廷区与苑林区两部分,在苑林区散养的麋鹿,命运甚为坎坷。而今南海子麋鹿苑里的麋鹿,便是它们的后裔。
晓月湖畔回望古迹与历史
游走京南之后,让我们再逛逛京西的晓月湖。
由永定河之水蓄成的晓月湖,其位置紧邻西五环,水面约为五十七公顷,据说相当于玉渊潭与八一湖的面积之和。晓月湖畔的古迹,首推的当然是卢沟桥与宛平城了。
卢沟桥营造于大金帝国国力最强盛、财政收入极为充盈的那段日子里。所以,无论是石狮子、华表、石象等建筑小品的雕刻,还是桥身石面的用料,材质与工艺水平都是最上乘的。
至清康熙时代,朝廷对堤岸重新加固,并治理河道。在修复工程结束后,将卢沟桥下的这条黑河,正式定名为“永定河”。至今,康熙的巡查治河功业碑还被保留在桥的西侧。至于另外一侧,则是乾隆皇帝所题的“卢沟晓月”碑。
位于卢沟桥东侧的,是一座小小的宛平城。其目前是北京地区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明代古城。此城建造于明崇祯年间,其最初的名称,叫做“拱极城”。它的建成,正好能与坐落在昌平附近的“巩华城”形成掎角之势,一道保卫京师。
在玉河上看桥
探访过东南西三面水域,我们来到北京的中轴线,看看横穿中轴线的玉河。
玉河是元代郭守敬主持修造的通惠河之一部,即什刹海流至前三门的河段,也被称为“御河”。 1956年玉河全部改成了暗渠,玉河从此消失。2006年“北京玉河历史文化恢复工程”启动,恢复了七百年前的古玉河河道四百八十米。
位于中轴线与什刹海流入玉河处的后门桥,规模并不算大,桥长约34.6米,宽约17米。在数十年前,曾架设在什刹海以南玉河河道上的,还有雨儿胡同桥(拐棒桥)、东步粮桥、望恩桥等。其中,后门桥、东步粮桥和望恩桥乃是石拱桥,其余皆为三孔石板梁桥。
其中,东步粮桥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民国初年拆皇城时,也跟着拆除。关于此桥名称,也有人认为是“步量桥”,即桥身之窄,可以用步测量。民国后又改称东不压桥,意思是说皇城拆除,石桥如释重负。
□高申(北京旅游协会“老北京文化”特约讲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