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试点改造提升边角地、裸露荒弃地,首批8个项目来自东城、西城、海淀等6区
| ||
|
北京首批8个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改造项目全部竣工交付居民使用。
近年来,微空间改造成为城市更新的一大重点。这些微空间都有哪些改造?改造后的现状如何?城市“消极”空间如何重焕生机?新京报记者来到其中一个改造项目——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厂甸11号院“一探究竟”。
新京报讯 7月18日,“小空间 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项目竣工总结大会在北京建筑大学召开。记者在总结大会上获悉,经过一年多的设计、施工、建设,目前,北京首批8个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改造项目全部竣工交付居民使用。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副主任施卫良指出,当前,北京城市发展进入“减量提质”和“存量更新”的新阶段,城市“边角地、畸零地、裸露荒弃地”等具有“消极空间”特征的小微公共空间是城市风貌和品质提升的关键内容。
据了解,2019年,经报请市政府批准,北京市规自委会同市发改委、市城市管理委、北京建筑大学主办,北京建筑大学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承办,开展了“小空间 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
该行动计划基于评选出的优秀设计方案,通过深化调研、对比研讨,广泛征求居民意见,最终遴选出的8个小微空间试点项目,经过一年多的设计、施工、建设,目前已全部竣工交付居民使用。
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张大玉介绍,试点项目选取原则是与居民生活矛盾突出、居民改造意愿强、用地性质明确、土地权属清晰、具有显著示范性的“消极”空间,即“三角地”“边角地”“垃圾丢弃堆放地”“裸露荒弃地”等特征的小微公共空间。
张大玉介绍,前期对接沟通中共选取35个拟改造对象,经后期相关专家们的调研与评审,最终确定东城区、海淀区、西城区、石景山区、朝阳区、丰台区六个区的8个地块为试点项目。
在推进过程中,“一体化城市设计”为一大亮点。
他表示,此次改造项目以社区中低效使用、拆除违法建设闲置未用、乱停乱占、垃圾堆放等“消极”公共空间作为改造目标,将其与社区视为一个整体,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进行功能整合,开展集约高效一体化设计。
“这样一定程度上可为居民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规范化停放,电动车集中安全充电,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分类投放,老人和孩子室外活动以及室内学习、娱乐、交流等提供多样化公共空间。”张大玉说。
施卫良表示,“北京市规自委和北京建筑大学将认真总结提炼小空间大生活实施案例经验,在百个公共空间项目进行推广应用。”
■ 探访
“老百姓身边的空间更重要”
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厂甸11号院内公共空间是北京市首批试点的8个项目之一。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改造刻不容缓
该小区建于1984年,原为电信局宿舍,共有居民206户,公共空间场地规模3134平方米。
“就像很多中心城区的老旧小区一样,这个小区配套设施老旧、公共空间极小,还严重缺乏让老年人和孩子们活动的空间。”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大安澜营社区党委书记李耕介绍。
正如李耕所言,在改造之前,这个小区有着多方面问题:院内杂物和建筑垃圾随意堆放;高架线缆横飞、电动车随意拉线杂乱,安全隐患极大;800平方米配套建筑车棚老旧,被各种不用的、堆满了尘土的自行车占满;老年人无处休息,只能在楼门前摆上桌椅,还占用着其他人通行空间……
今年72岁的该小区居民张淑英告诉记者,在改造之前,“楼门前根本就没什么公共的区域,小区老人也没什么歇脚的地方。”
“之前,小区车棚里停着特别多的‘僵尸车’,甚至还有人家直接把垃圾堆在车棚里了,气味难闻。还有小区院里中间本来是个封闭的花坛,原来还种些植物,后来也都枯萎了,整个花坛就荒废着,还占着地方。挺多居民都反映过类似的问题。”张淑英说。
一处车棚被改造为小区“老年餐厅”
2019年9月,大栅栏街道邀请责任规划师开展民意调研,明确了厂甸居民规范物业、改建食堂、改造花坛、增加儿童和适老设施等需求;当年11月,在北京市规自委、北京市发改委等单位支持下,大栅栏街道厂甸11号院公共空间项目被纳入北京市“小空间 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之一。
随后,调研、评审、实施改造等工作则逐步开展与推进。今年6月,厂甸11号院公共空间改造项目竣工。
李耕介绍,按照改造实施方案,小区内一处车棚被改造成为社群党群联系活动室,为小区内老人、孩子及普通居民提供公共与娱乐空间;同时,清除废弃物,腾出一定独立安全空间为孩子设立游戏场所;拆除原有老旧花坛,改造为居民健身步道,配合塑胶步道打造室外慢行系统和休憩运动空间,大树下有了居民休憩纳凉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原有车棚一处被改造为该小区的“老年餐厅”。老年餐厅在午餐和晚餐两个时间段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餐食服务。
记者在该餐厅看到,一份“1荤+2素+2种主食+粥汤”的爱心套餐价格为15.8元,在餐厅内提供的一周食谱显示,每天会有10种以上菜品,丰富多样。
李耕告诉记者,在老年餐厅设置之前,餐厅内菜品设置征求了社区居民意见,最终将整体口味设置为以老年人偏爱的清淡口味为主。同时,该餐厅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优惠服务,即60岁以上老年人享受8.5折优惠。
在张淑英看来,老年餐厅的设置为小区内的老年人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这里的饭菜的口味都是比较清淡的,适合我们老年人,而且60岁以上老年人还能有优惠价格,吃一顿才十多块钱,真的是很方便。”
“这个小区的项目公众参与做得非常好”
作为厂甸11号院公共空间改造项目的责任规划师,北工大城市建设学部副主任熊文对这一项目也感触颇深。
“这个小区的项目公众参与做得非常好。小区已拥有居民206户,我们前期做了7轮入户调查,收集到一千二百余条居民意见,平均下来相当于每家都提了六条建议,这个数量是非常大的。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很多改造完成的项目,其实都是很多居民所支持的。”熊文说。
值得一提的是,厂甸11号院公共空间改造项目并非“孤立的”改造。熊文介绍,改造还参考了居民房间内的需要,即“室内与室外相结合的方式”。
他举例称,因为该小区户型较小,学生可能没有地方上自习,而整个小区学生数量也有一定规模,因此,社区在改造中专门为孩子设置了一个可以学习、阅读的空间,“这是一个整体、系统的改造和设计。”
在熊文看来,“老百姓身边的空间更重要”。
他指出,跟规模较大的公园、项目相比,微空间的改造工作具备特殊的意义。“居民楼门前的空间是每个居民都会接触的,而这种老百姓身边空间的改造是‘针灸式’地去补居民身边空间的短板。”
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