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调拨40艘冲锋舟、2套动力舟桥前来支援,并查看新乡市高铁站被淹等情况;河南紧急转移安置919519人
| ||
| ||
|
据新华社电 21日20时至22日15时,河南省新乡市北中部遭受大暴雨、特大暴雨。记者23日获悉,国家防总秘书长、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兼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率应急、水利、住建、卫健委等部门组成的国家防总工作组,于22日赴新乡协助指导防汛救灾工作。
受强降雨影响,22日新乡市多条河流超保,卫辉市良相坡蓄滞洪区前稻田村、后稻田村遭洪水围困。工作组赶赴现场后,与河南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一同协调组织被困村民救援,从中央防汛抗旱物资储备郑州仓库中紧急调拨40艘冲锋舟,协调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应急救援中心(中国安能)2套动力舟桥前来支援。当日,上述力量即抵达救援现场。工作组还现场查看了新乡市高铁站被淹、城区内涝、卫河汛情等情况。
此外,工作组救灾小组22日赴登封市鹅坡武校安置点、唐庄镇发达技术学校安置点,实地查看民房倒损和基础设施损毁、人员转移安置和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等情况。
工作组要求,有关地方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组织抢险救援,确保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生命安全;要抓紧抢排涝水,特别是城区地下空间积水;要加快解决灾区电力、通信和交通中断问题,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要做好转移群众安置工作,确保不落一人,做好人员管理工作,防止提前擅自返回造成安全问题;要加快灾情排查和统计上报,核准转移安置群众数量、倒损民房和基础设施损毁等情况;要加快摸清各受灾地区救灾物资需求,及时调拨发放物资,切实保障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灾情
河南强降雨已致56人遇难5人失踪
据新华社电 据河南省应急管理厅提供的消息,截至记者发稿时,河南强降雨已造成56人遇难、5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39亿元,全面救援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备受社会关注的京广路隧道救援清理仍在继续,已确认有人员遇难。
16日以来,河南遭遇强降雨,目前已造成全省133个县(市、区)1306个乡镇757.9万人受灾,因灾遇难56人,失踪5人,全省已紧急避险转移585193人,紧急转移安置919519人,需紧急生活救助208033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76.6千公顷,成灾面积168.2千公顷,绝收面积25千公顷,倒塌房屋3830户9943间,严重损坏房屋7071户21879间,一般损坏房屋23406户62233间,直接经济损失139.83亿元,其中房屋及居民家庭财产损失40.25亿元。农林牧渔业损失41.16亿元,工矿商贸业损失11.04亿元,基础设施损失36.4亿元,公共服务损失10.52亿元,其他损失4494.5万元。
此次暴雨中被淹没的郑州京广路隧道备受关注,上百辆汽车横七竖八地堆在该隧道南出口,目前救援队正对该隧道进行抽排水,但隧道内仍有大量积水,已确认有人员遇难,具体人数还在核实中。
记者23日从河南省新乡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从7月17日8时到23日7时,新乡市平均降雨量830毫米,最大降雨量965.5毫米。截至23日15时,受灾人口128.8万余人。据悉,截至23日16时,新乡市境内共产主义渠合河站水位76.04米,水势平,超保证水位0.94米。
●解读
精准预报一场极端暴雨有多难?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越极端的天气,预报起来就越难
7月16日以来,河南省出现的这场历史罕见的极端强降雨,成为气象专家分析、关注的重点。目前,中央气象台已从大气环流、水汽条件、地形、对流四个方面,公布了河南此次暴雨天气的成因。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表示,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概率小,越极端的天气,预报起来就越难。新京报见习记者 王景曦
郑州暴雨有“特殊性”
7月21日,中央气象台、河南省气象台解读了此次河南暴雨的成因。据介绍,副热带高压、大陆高压、台风“烟花”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了此次河南持续性的特大暴雨过程。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此次河南极端暴雨有其“特殊性”。
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罗亚丽表示,虽然尚未深入研究,但可确定,与她之前研究过的安徽、广东暴雨都不相同。“高低纬度环流形势配合,台风尚在洋面上、强度也不弱,水汽输送能力很强,地形如同一个‘锚’一样将上升气流稳定住。”
罗亚丽还表示,郑州这座大城市的“下垫面”(即低层大气运动的边界面)具有一定特殊性。“城市是一种相对新的下垫面类型,使得地面热力作用更强,在水汽充足的情况下很可能加强降水,也使得渗水能力降低,对于极端降水更加脆弱。”
不过,无论此次河南特大暴雨过程,还是中国其他地区的极端性暴雨天气,要详尽研究其发生原因,还需要持久攻关。
暴雨事件是多尺度天气系统和宏微观物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气象预报员的眼中,此次河南暴雨一些因素是“清晰”的:比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的稳定维持、台风“烟花”提供丰沛水汽、河南的特殊地形因素等。
尽管环流形势等“大方向”整体稳定、清晰,其中的中小尺度对流系统却难以判断作用——它的“小”,可能只有一两百公里、生命周期只有几个小时,当前的数值预报模式很难将其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来,预报专家们难以判断其作用。
暴雨预报不断进步
我国暴雨多发,却很难以一套既定的模板“套用”每一次极端事件。
在今年郑州站出现极值之前,1小时降水极值是1975年“75·8”暴雨中河南林庄的198.3毫米,24小时降水极值为1963年9月10日台湾地区的1248毫米。这些数值在世界上都是“数得着的”。
多年来,得益于日渐完善的气象观测系统、高分辨率数值模式预报系统的发展以及诸多先进科研成果的业务化应用,我国暴雨研究和预报不断取得进步。但在本质上,大气运动的“混沌性”决定了天气预报必然会有一定程度的误差。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表示,暴雨因其局地性、突发性和活动规律多变等特点,其形成机制迄今尚未被研究透彻,依然是全世界气象领域的一道难题,要抓住像郑州这样1小时超过200毫米的极端暴雨,更是难上加难。
越是极端的暴雨,发生概率越小,预报越难。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也表示:“特大暴雨不仅要有非常充沛的水汽,要有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把水汽变成大水滴降落下来,还要有周围多种天气条件与之配合。”
我国预报暴雨的主要手段,除了利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产品,还要结合预报员自身的知识经验。像陈涛这样长期“钉”在值班室的预报员,他们不仅以业务人员的身份存在,同时也是科研人员。
在陈涛看来,现阶段专家型预报员需要对暴雨形成过程具备敏锐深邃的洞察力,从海量观测和预报信息中分析预报关键影响系统及其与未来暴雨发生时间、地点和降水量的关联,及早发现天气系统预报偏差,凝练关键预报因子,借助各类现代化预报技术,最终形成对重大暴雨过程的正确预报意见。
数值预报是基础
早在20世纪初期,中国科学家就开始研究中国暴雨,攻关暴雨预报难题,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加强对大气变化的精密监测和提高数值预报的精准度。
不过,数值模式的改进既不能一蹴而就,也牵涉对暴雨发生发展机理有待深入认识等诸多问题。“数值预报是基础,要在实践中提炼出来科学问题,大胆创新。”罗亚丽说。
改进数值预报模式,并非一味提高分辨率就可以。分辨率越高,对地形等的刻画越精细,对数值模式的算法要求就越高,如果不对算法做调整,模式运行可能就“崩”了。“目前我们的发展方向,是对流可分辨的集合预报。”她说,这正在成为新一代数值预报系统的重要部分。
这些年,李泽椿还很关心面向公众和决策者的科普。防灾减灾离不开气象,老百姓也离不开气象。“希望提高人民群众科学素养,强化决策者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提升能力。”他说。
●防疫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如何破解?
记者连线曾亲历灾后防疫的疾控专家答疑,灾害不同阶段,防疫各有侧重
持续多日的特大暴雨,让河南出现了严重的城乡内涝,郑州、新乡等多地受灾。暴雨仍在继续,雨停之后,受灾地区将面临防疫任务。“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俗语是否有科学依据?灾后防疫的核心是什么?普通民众又该如何“自救”,记者连线曾亲历灾后防疫的疾控专家,就此进行答疑。新京报记者 戴轩
洪涝有哪些防疫挑战?
不同的自然灾害可能导致的公共卫生影响各有不同。
北京市疾控中心主任医师窦相峰介绍,洪涝中,水源、食物容易受到污染,缺水缺电的艰苦环境中,人体免疫力下降,更易出现腹泻等肠道疾病;栖息地被淹没后,一些宿主动物的分布、数量等发生变化,一些动物源性传染病可能因此传给人类;蚊子、苍蝇易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而苍蝇可以传播肠道传染病,蚊子是登革热、乙脑等疾病的传播媒介。
此外,农村和城市环境不同,情况也会不一样,郑州为城市环境,新乡则多农田旷野,待洪水退去,农民返回田中劳作,活动范围广,更需要注意蚊媒疾病的防控。
灾害防疫如何开展?
灾害发生的不同阶段,防疫工作有不同重点。
在灾害发生前的应急准备期,当地应识别区域内主要自然灾害人群健康风险,收集积累相关基础资料,完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和卫生应急计划等制度文件,做好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应急技术、人员和物资准备工作等。
灾害发生后的应急响应期,早期以开展现场紧急医疗救援为主要任务,同时开展灾区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恢复灾区传染病报告系统、关注灾区重大传染病疫情预警,做好开展灾害现场公共卫生应急工作准备。随着灾区居民逐步脱离险境,陆续进入临时集中安置区域生活。此时,灾区公共卫生应急工作将以疾病防控和卫生防疫为主,包括持续开展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疾病预防和控制、公共卫生风险源控制和公共卫生服务恢复等。
窦相峰介绍,疾病防控从紧急抢救时就会介入,之后会在灾区进行水源调查、消杀、疾病监测、安置点评估等工作。相比日常,灾后防疫工作力度更大,疫情监测由被动监测变为主动监测,工作人员也会进入基层调查居民是否出现相应的传染病症状。北京7·21暴雨后,疾控人员迅速调查了房山自备井等水源安全情况,并开展疫情监测处置。
当灾区公共卫生应急响应工作结束,进入灾后评估总结期,当地应总结经验教训,评估灾害公共卫生应急工作效果,针对特定灾害和特定区域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应急工作提出改进建议等。
灾后防疫有何难点?
暴雨过后,郑州水网电网遭到重创,大量市民发现不能上网。7月22日下午,河南省卫健委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手机已不能通话。河南省疾控中心也出现漏水、供电不及时的现象。
窦相峰介绍,灾后基础设施受到损坏,会影响工作人员的活动范围,网络中断则让数据统计、上报变得困难。四川汶川地震时,传染病网络报告系统瘫痪,只能通过卫星电话等方式汇报总体情况。需要电力运转的检测设备也会受到影响,但不少疾控机构现在已配有移动检测车,可以接电或自己发电,以应不时之需。
民众应如何“自救”?
近日,河南省疾控中心发布了洪涝灾害公众健康防护建议。
洪灾过后,受灾区容易存在食品与饮水安全问题。如自来水可以使用,喝前释放至少3分钟,并煮沸1分钟。被洪水淹没的井水不能急于饮用,也不可用于洗菜。再次使用前需经过处理和消毒,之后煮沸饮用。丢弃与洪水直接接触过的食品和性状气味发生改变的食品。
洪水过后,对过水村屯、内涝和被水淹村屯应及时清淤,修整厕所、牲畜圈,修整院庭、填平坑洼,清除淤积在户外易腐烂变质的动物尸体和植物。动物尸体应深埋,土层应夯实。通过安装纱窗、纱门,人工捕打和药物杀灭等方法控制蚊、蝇与老鼠,垃圾应集中堆放,及时消毒与清运。
返回家园之前,要检查房屋结构损毁情况;提前给房间通风,检查是否存在松散脱落的电源线和气体泄漏;不要进入被洪水淹没的地下室,存在触电危险;房屋需进行全面的清洁之后再入住。
房屋所有的积水应尽快清除,如果积水表面有石油类物质存在,需先联系专业人员将其去除之后,再清除积水;彻底清洁墙壁、家用设施、地板、家具等,清洗所有柔软织物,包括床品、衣物、儿童玩具等,并用家用清洁剂溶于热水进行消毒;如果房屋内多孔物质被洪水浸泡超过48小时,则很难被彻底清洗干净,建议丢弃。常见多孔物质包括地毯、墙纸、衣服、皮革、木制品、食材等;房屋清洁后可用风扇、空调、除湿机等加快风干速度,以减少细菌滋生所带来的健康风险。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