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导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02:导读
下一篇

致敬,暴雨中的凡人英雄

2021年07月26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河南遭遇特大暴雨。据通报,自7月16日开始,截至7月25日12时,此轮灾情已致死亡63人、失踪5人。令人痛心的伤亡数据,叫人窝心的地铁惊魂,让人揪心的抗灾现场,都昭示了一点:灾难就是灾难,其残酷性无论如何都无法被冲淡,倒是对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颇具提示意义。

  将灾难置于灾难纪事框架下,不等于要无视灾难中涌现的人性闪光时刻。肯定人性与直面灾难并不矛盾,反而会让人们更勇敢地直面灾难——所有大灾,都是世态人心的试金石,也是责任担当的签到簿,那些彰显人性、凸显担当的场景,同样该载入灾难记事本里,被记录、被认可、被鼓励。

  有人说,人的有情必须放在无情的沧桑之中,才能看出晶亮。灾情当前也一样。这次暴雨灾害发生后,社会各界就以“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公约数,不断画大“救险抗灾”的同心圆,有人下水救人,有人收集短缺物资信息,有人捐救灾款,有人转求助帖……这其中,凡人英雄们“救他人于危难”的大义之举,不该被忽略或忘却。

  他们未必像漫威英雄那样动辄拯救银河系,但明知危险在前却义无反顾地救人,更显真实;他们未必是奔着好评与打Call而去,但事了拂衣去,不改本色。是他们,用奋不顾身抵御着暴雨肆虐之下的破坏力;也是他们,用向善而行增添着社会的人文温度。

  某种程度上,这些凡人英雄也可以被称作“逆行者”——

  比如,7月20日刚刚入职成为郑州人民医院骨科见习医生的于逸飞,明明已从地铁逃出生天,可他选择了折返回去救人,只是因为此时此刻“需要医生”。

  再比如,水坑中连救一家三口的打零工者王西超,事后表示“没想那么多”。而奋力救出即将淹没的祖孙3人的11人中,有戴着头盔像是外卖员的大叔,有匆忙赶来的警察,也有偶然经过的路人,但他们都说,“那个时候换谁都会冲上去的”。

  距离郑州地铁2号线不到两百米的电影院,成了近千名市民的庇护所,而影院经理杨震说的也是,“只想着怎么把人救了”,只想着要身处险境的人们“进来避避雨、喝点水”。还有为了填堵卫河决堤口,亲手把自己的新卡车开进河里的红岩运输抢险队卡车司机李永祥。

  这些来自平凡人的朴素善举,都于无声处感动着人心。

  更多将他人拽出洪流泥潭的场景、很多深藏功与名者,同样该被铭记。光看新闻标题,我们就能感受到个中的“善能量”——

  “郑州一女子被洪水冲走,路边群众冲进激流中救人”“暴雨中女子抱树险被大水冲走,社区人员用广告横幅冒险营救”“发现井盖被大水冲走,他只身拦在井口旁”“硬核救援!郑州街头一铲车来回运送市民”……

  一群人被牵挂,无数人在行动。那些带着救灾物资奔赴灾区的人,那些自发制作、更新“救命文档”的人,那些普及救人自救常识的人……都在阐释大灾当前国人的凝聚力与奉献力。

  在微博上,“河南暴雨互助”的话题阅读量,截至7月25日13时,就已经超过157亿。更有高赞评论说,亲身经历这场暴雨,我由衷知道了,什么是深藏在国人骨子里的无私奉献。还有人说,这里是中国,一个个人的存在合成了这样的中国。

  这表明,这些逆行者发出的光与热,正在感染更多人,正在将互助链延拓得更长、更广。

  毫无疑问,灾难本身不值得被赞颂,但这些凡人英雄值得。他们的力量给了国人更多力量,他们的善也会激起更多的善。这种力量感当被接续,这份善意也当被长久呵护。

  □京客(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