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76年前的1945年夏天,即二战快要结束时,美国“科学研究与发展办公室”的负责人范内瓦·布什给罗斯福总统呈送了一份重要报告。此报告影响了后来美国及至全世界的科技政策走向甚至世界智力生态,它时常被讨论、援引,用来解释、说明ABCDE等各种主张。不可思议的是,用它甚至可以同时论证相反的主张A和非A。人们认为此报告具有一种魔力,当事人的几乎任何主张都能从中寻找到根据。这份出名的报告标题是《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或《科学:无尽的前沿》。
发现新边疆
把科学比作类似真实土地的未知前沿,即边疆,是个很美国化、非常近期的事情。只是到了最近,美利坚才用科技拓殖新疆土。美国历史学家特纳专门概括出“边疆论题”,用以形容美国这个国家的形成,其民主追求、荒野精神、西进、个体主义以及美式进步等。在特纳的时代,美国史相当程度是向西部殖民、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北美存有自由土地,但是它在持续减少,美国人向西定居不断推进,这一系列过程再现了美国发展史的一个时期。
1893年7月12日在芝加哥美国历史学会的会议上,特纳宣读的论文“美国历史中边疆的意义”,总结道:“边疆的生活条件,形塑了极其重要的智识特征。从殖民时代开始到现在,各处边地的旅行者作品描述了某些共同特征,虽然后来特征有所软化,但仍然在其起源地生存了下来,甚至在更高层面社会组织建立之后仍得以存留。其结果是,它们成就了美国智识的显著特点。”但是,在19世纪末,与自由的土地直接相联的边疆终于达到了一定的限度。“在美洲被发现四个世纪之后的现在,在制宪一百多年的时段末期,边疆已逝,并且随之,美国历史的第一个时期也就结束了。”
并非只有历史学家特纳一个人这样想。19世纪下半叶,美国知识界的主流心态是怎样的?比较乐观、自信。表现出某种荒野精神、牛仔气质。伴随着对新大陆各个方面的全面深入认知,也对思想上的开拓寄予厚望。早在特纳之前,新大陆的知识分子就已变得愈加自信。相比而言,欧洲老牌帝国在走下坡路,而美利坚合众国处于上升通道。
自由而好动的美国人不会安顿下来,必然寻找新的前沿边疆。到哪寻找呢?海外,比如太平洋探险,也小有收获,比如将夏威夷王国变成自己的一个州。再比如,美国也派洛克等到中国来探险。这跟当年西进的刘易斯和克拉克远征意思一样,只不过由本土扩展到全球,创新不大,欧洲老牌帝国早就这么做了。地球就这么大,严格说其物质空间、资源是有限的,前沿不可能无限推进。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上半叶,这类实物边疆趋于消失了,该进入的差不多都进入了,未知之地至少无法连成完成的“前线”了。随着二战的即将结束,美国人要寻找新的替代性追求。在回应罗斯福总统的询问时,布什描绘了新愿景,给出一个重要选项:科学,一种特殊的智力追求,它本身具有无穷的广度和深度,是值得开拓的新疆域。它是一种“高大上”的智力边疆,永不可彻底征服,许多志同道合者可参与其中,而且看起来前景不错、影响都是好的。
历史材料的解释可能性
布什报告已经成为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事后人们对它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涉及的议题非常多。科技政策研究专家关注它很自然,决策者关注它也说得过去,现在企业家、一般文化人、未来学家也关注它。
在此报告之后,美国科技飞速发展,这是事实。于是人们想当然地连缀起简单的因果关系:因为此报告,美国科技强大了。这样的关联,不能说全都错了,因为宏观上简化地看,大致也是这个样子。但是它不能作为一种靠谱的命题而成立。美国科技在20世纪大发展,这是基本事实,其原因是复杂的,肯定是多种因素合力而为。
再具体一点,有人根据布什报告中的只言片语(也许在他们看来证据多极了),强调基础科学在科技政策规划中的重要性。这个听起来不错,因为基础科学经常受到忽略,援引著名报告的成功案例,便有可能说服主管和单位,在拨款上适当注意倾斜。但是能否从布什报告中得到证据支持呢?布什报告的确多处提及基础科学的重要性,但是通过细致对比,觉得基础科学在他的建议报告中并不是焦点,也很难得出结论:布什本人及报告本身最强调基础科学。从这样的论述:“基础研究导致新知识”“这提供科学的新资本,它创造出知识储备,由此一定可以获得知识的实际应用。新的产品和新的工艺流程并不是一出现就完全成熟的。它们是建立在新的原理和新的观念基础之上,而这些新原理和新观念又是在科学的最纯粹领域中的研究工作中艰辛地开发出来的”,我们能得出什么判断?有关人士肯定重视基础研究,这没有问题。问题是为何重视,焦点是什么?完全可以构造不一样的主张:应用技术是第一重要的,“实用主义”才是硬道理,为了它人们要做精心准备,比如适当关注一下影响到应用发挥的基础研究!这跟“基础研究是第一位的”主张完全不同。
与此相关还涉及布什报告与军事的复杂关系。当时二战即将结束,科技的军事应用处于弱化状态,罗斯福总统给布什的任务也是淡化未来科技的军事应用,但是不可能没有这一部分。也许动机是好的,但事情的发展却与罗斯福、布什个人的想法以及报告的字面表述不同,甚至走向反面。布什报告影响美国,与冷战的大背景脱不了干系。
布什1945年提交的报告,并没有立即产生效果,5年后《国家科学基金会法案》出台,事情才有实质进展。布什为基金会给出的预算相当节制。后来的确增加了,而且是快速增加,因为什么?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严重刺激美国人的事件,苏联的一项科技行动(人造地球卫星上天)深深地刺痛了美国,二战后两大国正处于竞争之中。科技研发预算不断增加,蛋糕做大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流向了基础研究,但是比例如何,地位如何,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自说自话。
无限边疆的隐喻
回到无限边疆的隐喻,谈布什报告的暗示作用。现在各国都重视科技创新,提出通过创新驱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建设创新型社会,显然要重视科技事业整体,在此整体中,也要重视基础研究和基础教育,但一切还瞄准着应用导致的实力、竞争力而展开。但问题是,如此人工加速催化的科技给人类不同族群、给地球带来了什么?科技对人这个物种的影响也是分层次分阶级的,这涉及公共问题、民主的运作方式。“良好的科学和成功的民主面临着相似的困境。两者的真正困难都不在于技术问题,而在于寻求和接受证据及其对个人派系或族群立场乃至对个人成见的潜在挑战。科学家必须承担起他们的责任,他们要为公共利益而行动,对赋予他们工作许可的公民负责,并允许非科学家在公民活动中贡献力量,参与科学的教育和传播。”这段话说得非常准确、透亮,直指核心。但是,现实如何?恐怕都难遂人愿。首先科学家并没有足够的人文素养和伦理操守。科技必须得到治理,谁来治理,怎么治理?这是巨大的难题,人类必须面对的难题。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类现在面临双重任务:一是发展实用科技和教育,从而改进普通大众的生存状态;二是理解现代科技,做到平衡发展,维持天人系统的可持续性生存。两者对于普通人来说都非常困难,因为它们高度技术化、专业化,普通人根本搞不懂。相比于第一方面,公众对第二方面热情不高,它通常由知识分子来打理。
全球范围的“创新神话”已经启动,它将带给世界什么?不会只是你想要的。
科技发展和创新的速度是不是越快越好?要看你是谁,站在什么立场上看问题,你的利益所在。有无公共性?有一些,必须寻找它们,扩大它们,约束另外一些。□刘华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