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北京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5:北京新闻

新华社高级记者汪涌20年发表超五千篇稿件,参与和见证北京成为首个“双奥之城”

通过奥运报道助北京冬奥会传播推广

2021年08月09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2017年,汪涌在天津全国运动会上体验火炬传递。受访者供图
北京冬奥宣讲团成员汪涌。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供图

  从2001年北京申办夏季奥运成功,到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即将举办,新华社北京分社高级记者汪涌,在20年的时间里,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等传播手段让全世界更全面地了解北京,更深刻地认识中国。

  汪涌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参与和见证了北京成为奥林匹克历史上首座既举办过夏奥会,又将举办冬奥会的“双奥之城”。汪涌说,自己是被奥运会改变命运的人。

  

  新华社记者因奥运会改变命运

  新京报:你是怎样开启“奥运人”这个身份的?

  汪涌:我以前是新华社贵州分社的记者,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新华社北京分社策划大量报道,其中需要一个记者长期驻会,需要一个骨干记者来专门负责北京奥运会筹办工作的报道。因为我在之前参与报道了很多的全国重大赛事活动,比如全运会、世界杯,这些经历让我积累了更多的专业知识,有比较充分的报道经验。当时才30出头,年龄也合适,能够适应比较大的工作强度。由此,便也开启了我对奥运会相关内容的报道工作。

  新京报:20年的记者经历,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汪涌:作为新华社的一名体育记者,我有幸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全程参与了2008北京奥运会举办、2022北京冬奥会筹办的报道。20年的记者经历,我先后采访过萨兰马奇、罗格、巴赫三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发表了超过五千篇稿件,每篇报道背后都有着精彩的故事。用笔记录下北京这座千年古都与奥林匹克拥抱,见证了双奥筹办给北京和中国注入的时代活力,给亿万中国人民带来的自强、自信和深远影响。

  新京报:在北京夏季奥运会报道的过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地方?

  汪涌:2003年8月底,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来北京考察筹办工作,在北四环外的洼里乡洼边村,刚刚完成拆迁的土地上,高一脚低一脚地走着,工作人员拿着图纸指着身边空荡荡的地方说,五年后的8月8日,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将在这里举行。戴着安全帽的罗格,满脸惊愕。就在当年他站立的那个地方,经过数以万计中国建筑工程师和工人的努力,一座钢结构的宏伟建筑——国家体育场鸟巢,拔地而起。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此上演。

  北京奥运会开幕的那一周,我一共采写了超过九万字的稿件。这也是我职业生涯中,最辛苦、最骄傲、最难忘的一周。

  更让我觉得骄傲的是,经历过北京奥运会的辉煌之后,自己职业生涯中又参与和见证了北京成为奥林匹克历史上首座既举办过夏奥会,又将举办冬奥会的“双奥之城”。

  新京报:在参与北京冬奥会申办过程中,最难忘的是什么?

  汪涌:参与北京冬奥会的申办,让我最难忘的是华人华侨的赤子之心。2015年7月31日,北京申办冬奥会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会展中心,国际奥委会正在投票选举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城市。会场外,许多华人华侨从各地赶来,自发地集结在会展中心各个出入口,他们高举五星红旗,拉着横幅标语,齐声高喊着“中国加油!”“北京加油”。

  7月的吉隆坡,平均气温高达35℃,下午室外地表温度甚至超过了40℃。而他们从下午两点一直到傍晚,始终在酷热中坚守。这是中国的力量,也是奥运的力量!这种力量也正在通过北京冬奥会的筹办惠及着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生活。

  张家口市崇礼区是冬奥会的三大赛区之一,我对这座塞外小城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太子城村。2013年,这里只有几十户人家、几百口人,几乎家家主业都是种圆白菜,过去他们最担心遭遇到大雪和冰雹,大雪出行困难,而一场冰雹,就会断送他们几乎一年的收入。而现在,许多村民告诉我,冬天最盼下雪,雪来得越早、下得越大,意味着雪场可以启动得越早。

  现在的太子城村,建起了功能齐全的冬奥服务保障设施,高铁每天往返京张许多班次,相继建成的“雪如意”和云顶雪场等冬奥场馆,已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村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中的不少人,经过学习和培训,从种圆白菜的农民,变成了奥运场馆的服务人员。

  成立首都媒体跑团推广全民健身

  新京报:是什么契机让您带头成立了首都媒体跑团?

  汪涌:我从2001年调到北京以后,因为北京奥运会举世瞩目,北京奥运会的筹办以及相关报道工作强度一直特别高,工作压力也比较大。北京夏季奥运会的报道,从2001年申办成功,一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这个过程中工作强度非常大,后来我的身体就不行了。在2015年的时候,我被抽调成为申办冬奥会代表团的成员之一,结果在吉隆坡申冬奥前三个月得了急症,当时医生跟我说是免疫系统受到了破坏,然后就住了10天的院,之后出院,医生说必须加强锻炼自己的身体,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我们回来以后,我就开始加强锻炼身体,跑步是非常合适的一种方式。

  在成立首都媒体跑团之前,我有首都媒体徒步联队、首都媒体足球联队,当我开始跑步以后,就想着可以成立一个首都媒体跑团,大家可以一起锻炼,又可以传播健康、科学的跑步知识,推广全民健身,同时,跑团正好符合中国全民健身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换的一个过程。

  回望二十年征程,我深刻感受到奥运改变了我们的国家,改变了我们的城市,也深深影响着无数中国人,包括我自己。我成立了首都媒体跑团,动员大家跑起来,通过专访、专题节目、论坛等方式,把科学健身的理念、方法,传播给更多的人。

  新京报:首都媒体跑团,现在发展得怎么样?

  汪涌:首都媒体跑团只有五十余位媒体跑者,用知行合一的方式,为健康中国加油,在全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几年来,我从最初徒步三公里都很艰难,逐步能够跑十公里、半程马拉松和全程马拉松,跑步健身已成了我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工作的状态也得到了极大提升。2017年,在全国运动会上,首都媒体跑团被国家体育总局表彰为“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我个人,也被中国田径协会授予2018年度中国马拉松人物。如今,我已完成了二十多个全程马拉松,近百个半程马拉松。我用奔跑的方式,既修身,又修心。跑遍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崇礼云顶雪场、小海陀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等奥运赛场,还到举办过奥运会的伦敦、东京、柏林、里约等城市参加马拉松等比赛,用奔跑的方式致敬奥林匹克。

  新京报:你最近在做哪些工作,迎接冬奥会的到来?

  汪涌:目前,我也是作为冬奥宣讲团的一员,就是将我这20年来亲历的事件,一桩桩、一件件地分享给大家。比如申奥给中国、给北京带来的影响,以及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通过宣讲,让每个人都充满着健康的奥运精神、体育精神。我现在已经参加了四、五场宣讲,大多是在媒体同行内进行宣讲,我们媒体人一块分享,里面有我的很多同事、战友、同行,大家沟通交流起来,也有很多的共同语言、共同感受。马上也快到冬奥会了,大家也能够积极沟通交流,一起为冬奥会更好的报道做好准备。

  我除了对北京夏季奥运会的报道之外,现在我又参加申办冬奥会,在2015年申办成功以后,我又开始报道冬奥会的筹办等相关内容。这6年时间,我也亲自参与北京冬奥会筹办的所有的大事件,通过我参与的报道,能够帮助冬奥会的传播、推广和实际的一些工作推进。

  北京冬奥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会一直坚持做好北京冬奥会2022年开幕、闭幕整个过程的报道,我已做好了准备,再一次投入到奥运报道中。

  新京报记者 吴为 实习生 王垚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