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北京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8:北京新闻

青年陈毅

文学青年在京两年 成为职业革命者

2021年08月10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1925年春,陈毅和金满城、李嵩高三位爱好文学的青年,搬到香山脚下的宋氏别墅,组织成立“西山文社”,组织文学研究会,举行报告会,成立图书室,出版作品。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扫码观看陈毅北京足迹

  陈毅(1901—1972)

  四川乐至人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

  “1923年冬,我到北京,当时仍然向往做一个文学家。”或许很难想象,这话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陈毅,一个曾经有着文学梦的将领。

  如果不是时局动荡,赴法勤工俭学的陈毅或许已经在巴黎实现了这个理想。从巴黎的街头请愿到回国奔走、入学革命,看似被迫放弃文艺梦想的陈毅,事实上也必将因为他仗义豪爽、开阔敏锐、灵活机变和天生的号召力,走上职业革命的道路。

  在北京,青年陈毅将文学家梦想与革命斗争融合起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碧云寺

  入读中法大学一度遭到拒绝

  登上盘山石级,周身红叶遍布。1923年秋,在香山最美的季节,陈毅迈进碧云寺山门,开启他的中法大学学习生活。

  中法大学由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创办。为推动留法勤工俭学,他们在西山碧云寺创办法文预备学校,1920年,法文预备学校扩充为文理两科,改称中法大学西山学院,蔡元培兼任校长。经与寺院住持协商,配殿及厨库廊舍改造成教室和教员办公室,寺院50米外,新建了学生宿舍和运动场。

  前来报到的陈毅年仅22岁,却非无名之辈。

  此前法国留学期间,陈毅作为代表参与请愿活动,为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争取资助和入学机会。一众学生被遣返回国后,胞兄陈孟熙和同学金满城进入中法大学读书,陈毅先后在上海、四川,处理本省留法勤工俭学后续事务。被聘为《新蜀报》主笔后,陈毅写文章批判军阀部队残害民众,触怒了四川军阀,被下令“礼送出川”。陈毅只得北上读书。

  在时任中法大学教务主任宋春舫眼里,陈毅是个极可能闹事的“问题学生”。李石曾也借口校舍已满,“过时太久”为由,拒绝陈毅入学。陈毅提出,四川回国的35名学生中有自己的名字,而四川省政府拨有专款给学校,自己之所以没能按时入学,是因为受学友们委托,归川请愿,奔走呼号,吃尽千辛万苦,才辗转来迟,不谈有功,何来有过?学友们也纷纷从旁证实。李石曾收回成命,同意陈毅入学。

  入学后,陈毅读文科,偏爱哲学、文学、历史、法语等课。“中法大学没有专门的教员,都是聘请北京大学的教师来上课。他们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很少,没有系统的课程安排,如李石曾讲生物学,宋春舫讲戏剧,张竞生则讲孔德实证哲学……于是陈毅等学生们只能拼命自学。”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四级调研员丁洁说。

  不仅如此,藏身山林间的大学,办学和生活条件也十分简陋。图书馆、实验室不如省立中学,没有食堂,没有澡堂,没有自来水,学生喝水要自己挑,冬天滴水成冰没有火炉。

  为给同学们争取应有的生活学习权利,“问题学生”果然还是“发作”了。陈毅等7人联名贴出意见书,陈毅作为学生代表与校方交涉。

  为压制学生反抗,李石曾、宋春舫等人宣布开除陈毅等7人学籍,引起全校学生罢课。校方不得已妥协,整修道路、砌热水炉、安装自来水,盖简易澡堂,人事上也做了调整,罢课事件才得以平息。

  百年过去,依山叠砌的碧云寺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作人员介绍,这座六百多年的历史建筑中,泥质彩塑以及殿内山墙上的壁塑皆为明代珍品。绿树环合下,三伏天里的暑气被遮蔽了一半,院内池塘清澈可见游鱼结群,偶有游客屏息登门,回顾曾经香火繁盛游人如织、学生勤奋求学畅谈国事的景象,恍若隔世。

  宋氏别墅

  文学青年探索用马列主义观点影响中国文学

  乡村少女莲姑爱上了大学生周先生。但经济、文化的悬殊差异,使她不敢表露情谊,甚至“宁为妾婢”等待爱情布施。另一边,莲姑也无法挣脱那个全靠她一人浆洗缝纫糊口的封建家庭,“不顾羞涩混闹”后,还是被仓促嫁给大户家的差使,在单相思中度过一生。

  这是1924年12月,陈毅完成的短篇小说《她》梗概。故事中,没有自我觉醒的劳动妇女仍旧无法获取自由和幸福,这也是陈毅创作中,企图反映青年思想、生活和遭遇,唤起青年斗争的一个重要特点。

  文学和革命两个关键词在陈毅的青年阶段交织演进着。在这个过程中,好友蔡和森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

  1919年底,在法国成为亲密好友后,蔡和森介绍陈毅阅读《共产党宣言》,但此时的陈毅对于信仰一个主义持谨慎态度。在工厂做技术工的他,打算在法国读个正规大学,广泛涉猎法国和西欧文学作品,“当个文学博士”。

  法国经济危机下失去工作又被遣返,陈毅的梦被打破。“一方面是自觉的,一方面又是被迫的,但主要是看到了新兴力量所在,看清了形势。”陈毅在《选择革命的道路》中写道。

  回国后陈毅与蔡和森仍旧保持通信,经他介绍,陈毅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进京读书时,蔡和森已经担任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主编,当年的同学也已成为共产党人。“相别两年,陈毅在这些朋友面前,谈到自己两年来四处碰壁的遭遇,谈到对请愿所抱的幻想,为自己的后进而感到羞愧。他郑重地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丁洁说。

  入学不到一个月,1923年11月陈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时正是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的时期,邓中夏、恽代英等人在文学与生活、文学与革命、文学的阶级性等问题上展开讨论,陈毅也受到影响加入其中。经王统照介绍,陈毅参加郑振铎、沈雁冰等组织的文学研究会。该组织影响巨大,提倡文学为人生的艺术;主张文学反映社会人生、关心人民疾苦,创作上多采用现实主义的方法。

  1925年春,他和金满城、李嵩高三位爱好文学的青年,搬到香山脚下的宋氏别墅,组织成立“西山文社”,组织文学研究会,举行报告会,成立图书室,出版作品。

  已成长为革命者的陈毅,不再“为文艺而文艺”了。文学为谁?在这个根本问题上,陈毅的回答是为“大多数”、为“群众”、“代表四万万人民”。

  陈毅在《给罗生特同志的信》中说:“这时期,我仍然没有放弃对于文学的爱好。我从事翻译法国的文学作品,也另用笔名写了许多诗歌和小说。我企图用马列主义的观点来影响中国的文学。”相关作品有《论劳动文艺》《对法朗士的批评》《对巴尔比士著作的介绍》《在列宁逝世纪念日与徐志摩的争论》等。

  翠花胡同

  协助李大钊参与国共合作工作

  “陈毅作为学生,哪儿是读书!读书是掩护,其实是在搞革命。”后来曾任北京中法大学校长的李书华回忆。

  在蔡和森引荐下,陈毅结识李大钊,不久便成为他手下得力部属,以学生领袖身份参与一系列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变成一个职业革命者,开始具备坚定的革命立场。”

  此时的北京政局动荡,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李大钊抓住国民党可以公开活动的时机,在中共北方区委下设立国民革命委员会,委派陈毅负责,专做国民党的工作。

  “当时的国民党北方组织散漫,缺乏战斗力,其成员只有少数上层分子,经过李大钊和陈毅的努力,大批进步学生和社会人士参加了国民党,其中一些优秀分子加入了共青团和共产党,为创建北京、天津、直隶等地的国民党各级组织准备了干部。”丁洁说。

  1925年2月20日,国民党北京市党部迁到翠花胡同今27号的位置。

  陈毅同李大钊、于树德、蔡和森、王尽美、张昆弟、缪伯英、何孟雄等人,纷纷出现在翠花胡同。国共合作领导下,国民会议运动、关税自主运动、首都革命、三一八示威游行等革命运动的酝酿指挥,就是在此处进行。

  正当革命需要孙中山领导主持时,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操劳过度在北京逝世。孙中山灵柩移到西山碧云寺暂时安放,陈毅组织中法大学的师生成立了“迎丧会”。会后,陈毅创作6000多字的《西山埋葬》一文。他写道,幽闭西山公寓本来“像一具棺材”,但参加迎灵、祭奠,他看到了孙中山的精神之光:“万幸,西山的道路近日重光了。”他疾呼“接受这伟大的精神”,“为人的世界而战斗”!

  国民党的左派和右派迅速分化,陈毅认识到工人和农人才是革命主力军。他在《京报》副刊发表题为《谁是救国的主力军》的文章中称,“工人农人们,才是我们救国的主力军,有智识的爱国之士,与其在都市上出特刊开大会,不如放身归田,或者投身工厂,去从事组织工农,这才是我们成功的捷径,这才是我们永远的办法。”

  1925年秋,中法大学文科迁至城里东黄城根,成立了文学院。

  在此期间,陈毅领导北京医学院“改校运动”的罢课斗争;支持女子师范大学反对校长杨荫榆的斗争;为声援上海五卅运动,组织了三次示威游行,几十万人参加。

  1925年冬,陈毅从中法大学毕业,开始走上职业革命的道路。

  陈毅次子陈丹淮曾回忆:“(1955年春,从上海搬到北京不久)父亲就带我们全家到西山碧云寺游览。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拜谒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冢……后来我慢慢知道西山碧云寺原来是父亲完成学业的地方,是他入党的地方,是他从事文学创作的地方,是他迈向职业革命家的地方。”

  丁洁介绍,陈毅毕业后大部分时间都从事革命活动,无法顾及创作,从而结束了青年诗人作者的创作实践,但同时又开始了“持枪跃马经殊死,秉笔勤书记战程”的另一种更富于传奇色彩的文学生涯。

  ■ 声音

  北京学习经历见证陈毅思想转变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四级调研员丁洁:

  “上马指挥万千雄兵,下马书写锦绣文章。”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陈毅备受世人的崇敬与怀念。但青年陈毅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有过彷徨与犹豫,而北京正见证了陈毅从文学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

  这里是陈毅完成学业的地方。北京中法大学设在西山碧云寺,没有独立校舍。陈毅和回国的留法勤工俭学同学们一起,住在残破的古庙里,过着较为清苦但却比较自由的大学生活。从1923年10月入学到1925年底毕业,这里是陈毅最后一个正式读书的地方,是他放飞青春理想的地方,激励他不断学习攀登,实现人生的饱满。

  这里是陈毅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地方。进入中法大学后不久,1923年11月,经由萧明、颜昌颐介绍,陈毅由青年团员转为共产党员。1924年七八月间,颜昌颐从中法大学毕业,被党组织派到莫斯科学习军事,西山支部书记一职由陈毅接任。这是陈毅在党内的第一个职务。他后来回忆说:参加党就是把个人的命运与党所代表的阶级的、群众的、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这一选择是他英雄事业的真正开始,他注定要经历种种艰难困苦的考验,去完成这一辉煌壮丽的英雄事业。

  这里是陈毅从事文学创作的地方。陈毅一直喜爱文学,曾立志当个文学家。进入中法大学后,他的求知欲和创作欲便不可遏止地膨胀起来,经常在报刊上发表诗歌、小说和文学评论,曾提出关于劳动文艺的艺术主张,虽然不够成熟但却不失真率。他还从事过法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介绍,表现出超越前人的宽阔眼界。他奉劝文学家们:不要只顾个人利益,不要捧权贵阶级,要有良心,要代穷苦人战斗。五卅惨案发生后,陈毅写下《谁是救国的主力军》一文,发表在北京《京报》副刊《民众周报》。这是目前发现的陈毅关于国民革命宣传的最早文章。陈毅在西山两年中所写的作品是他个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成果。

  这里是陈毅迈向职业革命家的地方。这个时期的陈毅,认真贯彻中共北京地委指示,积极组织开展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整天奔波忙碌。到1926年2月,仅北京市就有10多个国民党区党部。北京农业大学国民党第9区党部,就是陈毅和郭春涛等创建的。在李大钊和陈毅的帮助下,北方的国民党组织变得生机勃勃起来,他们公开发动组织群众参加国民革命运动,轰轰烈烈地进行反帝反军阀的斗争。为了声援上海五卅运动,北京举行了三次示威游行,几十万人踊跃参加,要求关税自主权。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策划的关税会议,北京连续举行了七次示威游行,还组织围攻段祺瑞政府,占领警察厅和邮局等等。

  从留法勤工俭学被迫回国、到上海四川请愿失败,这一系列惨痛的经历和见闻,促使陈毅在北京完成了思想的真正转变,完成了从文学青年到革命青年的彻底转变。与同时代人相比,陈毅加入共产党组织不能算最早的。但是,加入共产党组织的迟早,并不是一个人革命性高低的可靠标尺。陈毅说过:觉悟迟没关系,有反复也不怕,只要真正觉悟了就好办,就怕觉悟早而不真,迟早会动摇。这是他从长期革命生涯中得来的宝贵体会,也是我们当代青年应当深刻铭记的真理。

  【链接】

  本文顾问: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四级调研员丁洁

  参考资料:

  [1]王淼.“学运领袖”陈毅是如何炼成的[J].文史博览,2018,(04)

  [2]谢天开 王庆跃 吴得民.陈毅留法前后从文学走向革命的社会化转变[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4,17(01)

  [3]陈德瑜.陈毅入党初期从事的统一战线工作[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4)

  [4]宋传信.陈毅在中法大学[J].百年潮,2021,(03)

  [5]《陈毅的青少年时代——在探索中前进成长》张映波,王钟元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A08-A09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马瑾倩 张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