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在今天年轻人的语境里,传统文化打破了过去的刻板印象,变得时尚、惊艳,比如人气极高的故宫文创产品,唯美又创意的焰火艺术等。这一切是否可以归功于数字化的技术和创意?文化产业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实现互动体验式娱乐,激活了产业链条,一些优质文化内容借助这一趋势,发展成为现象级的“创新派”文化产品,也让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反应,从“啊?”变成了“哇!”
8月6日,2021贝壳财经夏季峰会——“数字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分论坛举办。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焰火总设计师蔡灿煌,北京服装学院时尚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谢平,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耿朔,抖音文化垂类运营负责人陈海枫,围绕“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碰撞出怎样的创意火花?”发表了精彩演讲。
朱鸿文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数字故宫”蓬勃活在当下
数字故宫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数字故宫是什么?如何借助更先进的数字技术手段,激活故宫博物院藏品的新价值,让数字资源更多、更好、更多元地展示在观众面前,是故宫博物院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表示,数字故宫的建设,数字技术的加持,使得故宫这棵中华传统文化大树,蓬勃旺盛活在当下,并且能够在未来生生不息。
朱鸿文表示,为了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近年来故宫举办了很多大展,吸引观众排大队来看,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据统计,1949年至2019年的70年间,故宫接待观众4.56亿人次,而2012年至2019年仅仅7年的时间,就接待1.30亿观众,这说明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欢,也反映了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上世纪90年代末,故宫博物院拉开了“数字故宫”建设的序幕,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渐建立起了日趋强大的数字文物库。朱鸿文表示,希望在文物的保护、展示和弘扬环节都能有数字技术的加持。据介绍,现在故宫网站上已经公布了故宫藏品目录,几乎涵盖中国古代艺术品所有品类。
另外,据朱鸿文介绍,目前故宫数字文物库发布了近7万件文物高清影像,包括《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名画。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数字多宝阁可以让观众360度欣赏藏品,甚至比在实物展厅中看到的还要真切。而从2015年以来故宫所有展览,现在都会在网上永远地保留,可以随时随地浏览。最酷的是,故宫内的古建筑通过VR方式在网上呈现,尤其部分古建筑从文物安全角度考虑不能对外开放,“但是在网上大家就可以随时随地看到,甚至还可以进行互动。”
为了让年轻人能够喜欢上故宫,朱鸿文指出,故宫做了很多尝试,比如深受年轻人欢迎的系列App、手游、漫画等,通过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解读传统文化,“年轻人喜欢什么方式,我们就借助这些新颖的方式进行解读和展现。”
受疫情影响,故宫去年接待人数断崖式下跌,从1900多万人下滑到300多万人。朱鸿文表示,我们更在意的是文化传播弘扬的中断或减弱,为此,“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出了云游故宫项目,可以在网上参观故宫的建筑、展览或者阅读故宫相关出版物。”
朱鸿文指出,去年故宫还推出多场直播,包括春夏秋冬四季直播,针对青少年推出了故宫知识课堂,人气极高。另外,疫情期间还推出了在线故宫讲坛,“由故宫专家,带领游客在线参观故宫展览,并且深度解读,实现传统文化的普及。”
蔡灿煌
青年艺术家、焰火设计师、《伟大征程》焰火总设计师
数字技术让焰火更惊艳
作为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焰火总设计师、2019年国庆70周年联欢晚会焰火施放总监、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焰火总设计,蔡灿煌表示,每次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会推动文化艺术的重大变革,一代代艺术家和文艺创作者用自己的生命、时间和才思,寻找自己所处时代的艺术表达,这也是数字科技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未来之路。
蔡灿煌认为,烟花属于中国的传统工艺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烟花本身就体现了艺术表达与科技探索。他介绍,一般来说,烟花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开始大规模使用,并和文化艺术、科学探索联系在一起。
今天,数字化技术对焰火燃放起到了怎样的推进作用呢?蔡灿煌指出,焰火燃放技术随着电脑和数字化时代的发展一直在进步,数字技术在焰火行业最大的影响,是在燃放控制和燃放编程的系统上。
蔡灿煌谈到,在2000年之前,焰火燃放大多还是全流程人工操作,比如,以前的大型燃放礼花弹都是由部队或武警操作,安全风险性很高。现在,电脑程控大大降低燃放风险,还可以实现大规模精准燃放控制,“我们燃放中给每一个烟花自己的数字地址码,加上精准的时间码,可以在1秒钟同时控制数千发焰火产品,发射间隔可控在几千毫秒内。”
蔡灿煌指出,技术不仅提供了操作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更多表达的可能性。从个人创作的角度来说,技术不仅仅是和传统工艺的简单结合,更需要进行艺术语言和形式的转化,从而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观念表达和视觉展现。
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具有中国园林美学特色的焰火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总设计,蔡灿煌表示,中空焰火借用四幅经典水墨画,表现花中四君子的精神内涵,是此次燃放表演的观念核心,同时利用中国古代窗户样式,结合焰火动态,让现场观众产生移步换景感觉。
另外,很多人都对今年7月1日庆祝建党百年文艺演出中的焰火表演印象深刻,绚烂的焰火盛放在“鸟巢”上空,在各大网络平台刷屏。作为此次焰火总设计师,蔡灿煌表示“时间维度下的百年礼赞”,回避掉过多文化叙述,只采用红色和金色,不断缩减焰火燃放时长和次数,试图用相对简洁的方式寻找时间维度的永恒感。
蔡灿煌强调,数字科技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每次科技的进步都会带来文化和艺术的重大变革,而每一代文艺创作者和艺术家都用自己的生命和才思,创作所属时代的艺术文化和相关的视觉信息。
耿朔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
数字科技带我们“穿越”回古代
回忆起大众对考古学的观念变化,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耿朔印象最深的,便是快20年前他刚上大学时,很多人并不理解他为何会选择考古学。相较于文学、经济、法律等,考古学俨然是一个“冷门”专业。如今20年过去,再谈到考古学专业时,大众的反应却从“啊?”变成了“哇!”
“从‘啊?’到‘哇!’的变化,意味着人们对这个专业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也说明了这些年来从国家到公众对考古文博的重视,以及呈现方式的多元化。”耿朔表示,科技可以帮助我们探索历史,也可以投向未来,帮助文物与生活产生内在、有温度的连接。
近年来,考古在公众传播方面的形式日益多样,耿朔将其归纳为电视节目、虚拟展览等。在他看来,多元化的形式为文物知识的传播带来了非常多的新效果。“这些节目会改变人们对国宝的固有观念,即文物的衡量标准不是只有等级或者精美程度。”
此外,借助视频的方式,也可以看到很多文物不太会被注意到的细节。“例如河北博物院所藏的五代彩绘散乐浮雕,弹箜篌的手部展现出过去是如何在石板上表现透视的。文物的细节在不知不觉中打动我们,我们却未必能注意到其中精妙,而这些节目可以帮助我们将其详细呈现。”耿朔表示。
在大众对文物和考古热情翻涌之际,耿朔也看到了当下考古知识传播方面存在的不足。“一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需要让自己的思路和对文物的解读跟上技术发展。但在某些时候,我们对文物内容的解读没有跟上技术变化。”耿朔表示,如果线上展览只是作为线下的替代品,那么最后二者并不能长期共存。我们应该进一步做的,是怎么基于新技术产生新的内容解读方式,而不是新瓶装旧酒。”
另一方面,在耿朔看来,现在大众对考古的关注仍主要集中在猎奇层面,例如关心文物、喜欢文物被发现的瞬间,但这并非考古的整体。“我甚至担心这样反而会误导公众,导致公众认为考古就是挖宝。”耿朔表示,“考古是通过地下发掘的过程,探寻古人社会的面貌。作为学术研究者,我更希望让大家关注过程。考古学不只有浪漫,同时也有严谨推理。”
在当前博物馆发展中,数字技术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在耿朔看来,“带受众重返历史现场”成为了数字技术一个可能的发展方向。耿朔认为,数字科技也许会为大众创造“穿越”回古代的虚拟场景,让大众更好地贴近古人。
谢平
北京服装学院时尚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优秀传统文化是时尚的“土壤”
中国的时尚何以影响世界?北京服装学院时尚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谢平认为,时尚早已不再是单纯的穿衣打扮,正在以崭新的面貌融入并影响着诸多领域,传播便是其中之一。谢平表示,东京奥运会上有大量的时尚传播因子,如“首金得主杨倩的珍珠美甲”“孙一文执剑大片”等,在传播夺冠信息之余也向大众传递着运动与时尚的融合。谢平表示:“奥运赛场在不知不觉中触发了观众对时尚的思考。”在她看来,时尚不是一时热闹的流行现象,而是人类对某些观念的表达,因此,时尚传播成为了文化的传播。
谢平提到,近些年国人的时尚审美发生转变,此前“迷信”欧美大牌,“膜拜”日韩风尚,中国传统服饰被贴上“老旧”的标签。随着视野的开阔以及设计师对东方元素的运用,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并再次爱上中国设计。如今,“中国风”逐渐成为国民新时尚,国潮、汉服成为时尚新经济。
谢平还表示,数字技术在助力传统文化的发展,数字长卷《千里江山图》、水下中国舞《洛神水赋》等,都以更具创造性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而优秀传统文化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后,让更多年轻人触碰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谢平认为,传统是时尚的土壤,“能在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魅力的作品,都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这深厚土壤的滋养。对于时尚界来说,传统文化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在她看来,信息时代背景下,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成就了审美多元化的今天。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不仅迎合国人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更让优秀传统文化之花开在中国文化土壤。
陈海枫 抖音文化垂类运营负责人
短视频平台拉近传统文化与每个人之间的距离
从发展之初到现在,抖音在民俗、曲艺等传统文化方向上做了非常多的实践性话题和挑战赛,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带动就业。抖音文化垂类运营负责人陈海枫表示,“如果说传承传统文化是在前人走过的桥上不断前行,那么抖音在做的事情就是将桥建得更远、更稳、更长,让后人也能够在桥上渐行渐远,不断走下去。”
陈海枫表示,从2016年9月正式上线,到第一首音乐分享上线、挑战赛上线,再到新春红包上线以及直播上线,抖音一直保持着快速的增长速度。截至2020年8月,抖音的日活跃用户数量已达到6亿。从发展之初到现在,抖音在民俗、曲艺等传统文化方向上做了非常多的实践性话题和挑战赛,让每个人都能够在抖音记录和分享自己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生活和瞬间。
在陈海枫看来,在抖音,经典正以新鲜的方式流行起来。“我们会看到许多音乐和舞蹈以视频的形式在抖音再传播、再流行起来。”截至2021年6月10日,抖音上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视频数量超过1.4亿,155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抖音覆盖率达97.94%。过去一年,抖音上国家级非遗相关的视频数量同比增长188%,累计播放量同比增长107%。
陈海枫表示,抖音在助力非遗传承的同时也在带动就业,仅在浙江东阳就带动就业超5000人。陈海枫表示,有部分非遗老字号在抖音上打开了新市场。“未来一年,我们要让1000名手艺人年收入破百万。为手艺人提供快速审核绿色通道、入住首月佣金优惠、官方资源流量扶持、官方运营培训课程、专属整合营销活动、变现资源优先推荐。”
特22-特23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曲亭亦 郑艺佳 王真真 于梦儿
特22-特23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