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8月5日,2021贝壳财经夏季峰会“数字经济:通往未来之路”拉开帷幕。在“可持续发展之路及企业社会责任”圆桌论坛上,伊利集团副总裁张轶鹏、商汤科技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田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责任与社会价值中心副主任姜万军分享了他们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看法。
张轶鹏表示,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救援中,企业是重要的社会力量,企业要着眼于自身优势,在专业领域内发挥作用。
田丰认为,现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变化体现在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入了更多新技术的应用,比如利用AI技术进行绿色治理。未来,AI可能会遍布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也将带来公共服务效能的提升。
在姜万军看来,做善事只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第一步,公众对企业责任的要求在不断深化,企业自身的理解也要与时俱进。
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日常业务
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企业可以发挥何种力量?伊利集团副总裁张轶鹏表示,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救援中,企业是重要的社会力量,企业要着眼于自身优势,在专业领域内发挥作用。
张轶鹏认为,企业首先应该有“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意识,需要有前期预案,危难发生的时候,如果没有前期预案可能就会无序救助、非科学救助。其次,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要做自己专业的事情,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是盲目地参与其中。
做援助行为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初心。张轶鹏举例说,去年武汉疫情封城,金银潭医院是重点,当时整个销售渠道基本断了,医护人员更加需要营养,伊利就从黄冈工厂出发把牛奶送到金银潭医院。另一个例子是河南的洪涝灾害事件,洪涝灾害中食品和健康的饮用水较为短缺,伊利把牛奶、矿泉水送到河南儿童福利院。另外,还要公开透明,不能作假作秀。
企业社会责任如何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优势相结合?张轶鹏称,公益只是企业社会责任中的一小部分。伊利集团的社会责任管理系统已经经过多次升级,对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选取9个目标纳入到集团发展战略中。企业社会责任是一套从战略层面出发、渗透于日常业务经营的体系,与企业发展、行业发展、生态链发展是融合在一起的。
环境问题既事关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也事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张轶鹏表示,伊利集团从2010年以来就开始进行减碳的排查。11年时间内,伊利集团实现减碳65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节约107亿度电。
伊利集团已经设定了“双碳”目标,未来会随着集团的战略发展,将减碳之路持续走下去。
对于企业中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趋势,张轶鹏表示,伊利集团目前已经制定了到2025年的可持续发展纲要。在业务发展方面,伊利的一个目标是要在2025年前成为全球乳业前三名。同时,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业务发展的目标是双线并行的,在完成企业业务发展目标的同时,伊利还确定了集团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伊利每年会随年报同步公布可持续发展报告,是否落实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目标,报告里都有所体现。
AI将帮助提升公共服务效能
商汤科技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田丰表示,企业社会责任现在通常包含ESG(环境、社会、治理)。从商汤科技的实践来看,企业社会责任的变化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对技术的应用,比如用AI做绿色治理,比如用AR帮助电网做巡检,或者通过VR进行重要场景里的火灾培训。另外,在社会层面关注点的变化,目前偏老龄化的社会,那比如在新基建领域中商汤与很多地产商合作开发智慧化小区,对老人摔倒等意外状况有预警系统,老年人长期不出门也会有小区人员去进行更多的关照。还有教育领域,目前,商汤已将人工智能教育推广到上海、北京、深圳等30多个城市、2700多所中小学,将人工智能素质培养带到7300多名教师和20万名学生身边。在治理层面,商汤秉承发展的AI伦理观,最近商汤科技的《AI可持续发展白皮书》入选在联合国“人工智能战略资源指南”,所提出以发展为导向的AI治理,主要包括在技术可控、可持续发展目标、以人为本等角度均衡推动治理的理念。
而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企业可通过多种方式与政府、第三方机构等合力打造良性循环生态。田丰表示,在产学研方面大家可以合作,比如最近洪水频发,商汤的AI技术可以对建筑或水体资源进行检测,智能遥感平台可以低代码、甚至零代码地使用。在抗疫的过程中,早期医院的医疗资源较为紧张,商汤第一时间把AI辅助诊疗系统针对新冠疫情进行升级训练,驰援20多家医疗急救,以帮助医院用AI快速进行服务诊断,降低医生的诊断工作量。
中国提出了碳达峰、碳减排“3060”目标。在2035年远景目标下,企业如何精准高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田丰表示,2035年规划目标既带来明显的挑战,也是很好的机遇。超大城市群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城市群,但是公共资源、公共服务会受到挑战。在交通领域,提升智慧网络效率是很重要的方面,在智慧交通城市管理体系中可以用到自动驾驶。在医疗领域,未来可以用AI+小型医疗设备更好服务于居家养老或者社区诊所。
田丰提出,真正的创新是赋能全社会的开发者,让大家都可以用AI创造符合自己的生活需要、场景需要、生产需要的AI应用,“AI超算中心+物联网”的普及会让AI的应用更好更快地改善人们的生活、提高效率,而这也将带来公共服务效能的提升。
领军企业可以牵头建立行业社会责任标准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责任与社会价值中心副主任姜万军在峰会上表示,做善事只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第一步,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社会责任概念和范畴的认知不同,业界的领军企业可以牵头建立所在行业的社会责任共识标准。
做善事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初级阶段
姜万军认为,说起企业社会责任,很多人直观地感觉还是企业要做善事、对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捐钱捐物等。不过从社会责任发展脉络和全球趋势看,社会责任本身比这个范围要广很多,如,经济-社会-环境三重底线,环境-社会-治理(ESG)等框架。从历史看,做善事只是企业社会责任初始第一步,长远看,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社会责任本身范畴和深度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的。
公众对企业责任的要求在不断深化和提升。“社会责任本身与时俱进的过程,是我们所有企业都必须要小心应对的,应把企业社会责任当成企业必须做的事业的一部分,放到战略层面,有各种预案做准备。”姜万军称。
政府应该“立规矩”,对不良企业给予惩罚
谈到政府可以采取什么行动推动企业担起社会责任,姜万军认为,政府最关键的是要把“是非”界限划清楚。至少首先要保证“恶有恶报”,要把做得不好的企业给予惩罚,这是最重要的。
姜万军表示,利益相关者不管是有能力做决策,还是被动受影响的群体,都有自己的能力,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能力都在提升。
“这个过程中,政府首先要把规矩和底线做清楚,而作为企业要知道规矩是什么,至少不碰红线。从长远看,企业更重要的不是‘我怎么精准地应对外在的底线’,而是我们要‘主动想做正确的事情’,我们要有自己的决策系统,有自己一套预案,这样的话企业才能更主动地应对变革。作为消费者也可以抵制不良企业。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这些力量汇聚到一起,我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命运共同体,大家可以互相地形成合力,能够把事情做得更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姜万军说道。
领军企业可牵头建立行业社会责任标准
谈到如何客观评价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姜万军表示,大家对社会责任概念的理解、认知是不断深化的,很多国际机构、国内行业协会等都试图给出一些标准,目前全球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标准。
这个标准应该由谁建立?姜万军认为,行业的一些同行可能有一些共识,因为不同行业社会责任千差万别,想给统一的可以衡量的标准很难。但各行业的领军企业,有可能把本行业里的共识,推广来让行业内企业都遵守,这个路径更容易达成可持续性的结果。
他举例称,国内有一家装备类企业,2001年遇到了一个大麻烦,因而谋变。从“为产品找客户,到为客户找产品”。该企业从原来几十亿销售规模到上千亿。“真心为客户着想,帮助客户共同创造价值,这样做企业社会责任,能够彻底改变企业,持续提升竞争力。不是单纯地做好事。可以救自己,还能救行业,把供应链上的企业的整体运营水平都很快提高,形成了共同成长的良性生态。”姜万军称。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顾志娟 程维妙 胡萌
特18-特19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