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又是一年开学季,又度过一个教师节,但这次的开学季与教师节,却因为一个全新的时代背景而显得并不寻常。“共同富裕”,是近期被全民热议的高频词,其热度也同样传导到了广大乡村。那么,在当下这个乡村振兴规划逐渐推进、共同富裕成为普遍愿景的时代,教育,作为人才储备、社会发展乃至现代化实现的基础,该如何在乡村重新发挥应有的作用?“共同富裕”愿景下,该如何破解乡村教育的多年痛点、难点?为此,新京报记者对话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浙江大学教育领导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邵兴江,共论乡村教育在新时代下的脱困途径。
朱启臻:乡村教育要回归乡村本质
“无教育则无人才,无人才则振兴难,乡村的衰败则难以真正扭转。”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过去数十年,乡村教育的本质其实是在不断培养远离乡村的人才,也就加剧了乡村人才的流失。在未来共同富裕的实现中,乡村教育应该回归到本质,专注为乡村的发展培育更多的人才。
新京报:实现共同富裕愿景的时代,乡村教育承担着什么功能?
朱启臻:没有教育就没有人才,没有人才也就谈不上高质量发展。乡村教育亦是,教育跟不上,发展就很难实现,甚至可能进一步衰败。
新京报:为何很多提升教育质量的方法,没有起到预计的作用?
朱启臻:过去十多年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乡村学校平房变成了楼房,走读变成了寄宿,或者有了运动场,有了各种器材。但师资还是那些师资,甚至变得更少,教育的理念、手法也仍旧没有跟上。也就是说,学生们并没有因此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反而因为要寄宿,或者离家很远,带来了乡村陪读等问题,加剧了空心化现象。也就是说,乡村教育并没有成为乡村发展的助力,反而加剧了乡村人才、资金等向城市流动,十多年的撤点并校,乡村并没有真正得到什么好处。
新京报:城乡教育质量水平差距客观存在,怎样才能培育足够的人才呢?
朱启臻:提升乡村教育水平,首先要明白提升的目的是什么?过去常说,城乡教育差距大,要均衡教育水平,但怎样均衡呢?如果让乡村学校和城市学校一样,让孩子挤独木桥,培养更多进入985、211大学的学生,乡村的教育水平当然差很多。如果转换观念,让乡村教育培养更多可以助力乡村振兴的人才,我们的乡村教育水平足够吗?事实上,也不够。甚至更加不够,因为过去的乡村教育,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城里人,而不是培养成乡村人才,从这方面来说,乡村教育在帮助学生认知乡土、训练技能等方面,都远远不够。过去乃至当前的乡村教育政策,都是在把乡村的孩子培养成适合城市的人才,不鼓励人留在乡村,这一点是当前亟待转变的。
新京报:转变观念之后,怎样才能让人真正留在乡村,而不是都希望进入城市呢?
朱启臻:让乡村对年轻人有吸引力,这是最难的事情,但也是最关键的事情,这不仅仅是教育的事,更是一个系统化改革,困难重重。其中,最核心的,还是真正把农业变成有吸引力的产业,把农民变成受尊重的职业。对年轻人来说,假如在乡村可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有可观的收入,有良好的保障,他们自然就会选择留在乡村,甚至吸引城市的年轻人进入乡村。这是有实现的条件的,现在的种地,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机械化耕作使得农民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这也是下一步改革的基础。
邵兴江:城乡教育要过渡到优质均衡
城乡教育均衡,在共同富裕的语境下,浙江大学教育领导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邵兴江向新京报记者指出,应该是一个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持续演进的过程。同时,政府是义务教育的责任主体,在乡村教育的发展中,要更多体现政府责任。共同富裕被热议的当下,邵兴江建议,我国未来应在三个方面加大乡村教育的投入力量,分别是硬件标准统一、师资力量配置统一、公共经费投入统一。
新京报:多年以来,城乡教育差距一直备受关注,作为研究者,你认为当前的差距还有多大?
邵兴江:我国此前有一个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评估,目前全国2800多个县中,超过九成的县通过了评估,这也说明,20年来的各种政策确实发挥了作用,大面积地提高了教育均衡水平。但,我国在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优质教育均衡,但真正能通过优质教育均衡评估的县,还非常少。
新京报:教育均衡效果仍不理想的原因是什么?
邵兴江:原因有很多。首先,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教育政府办,乡村教育农民办的模式持续了很多年,两者投入资源的能力有巨大差别。其次,和城市相比,乡村资源存在天然的拮据,老师学生更多集中在城市。其三,许多中小城市与县城中,土地财政占据比例很高,政府为带动土地销售,吸引农民进城买房,实施了很多政策,但地卖了,房子盖起来了,学校没建,农村居民进城买房,必然会带着孩子进入城市学校,这就造成了城市学校拥挤、乡村学校萎缩的现状,乡村学校小班化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其四,过去建设重点学校,基本上都建在城市,也会导致教育的不均衡。
新京报:怎么才能实现真正的优质教育均衡?
邵兴江:过去数十年,发展的观念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资源配置到学生更多、学生素质更好的城市学校,显然是更有效率的做法。但义务教育,是一种社会保障,是需要公平配置社会资源的。好在我们国家的发展理念近来也在改变,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这也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契机。
新京报:在推动共同富裕的时代,发展乡村教育方面你有什么具体建议?
邵兴江:城乡生活水平没有明显的差别,是共同富裕的基础。政府是义务教育的责任主体,在乡村教育的发展中,要更多体现政府的责任,要在乡村投入更多的资源。具体而言,我认为未来有三个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力量。首先是硬件标准的统一,当前,我们国家已经不再提倡推行重点学校策略,但城乡之间的硬件投入差距还很大,在未来,至少在各种硬件上,要实现城乡学校的统一。这个硬件不仅是教学楼,更包括各种教学设施。第二,师资力量的配置要统一,目前我国规定的师生比,城乡还有差距,未来需要统一,同时,还要考虑到农村普遍小班化的现象,使得乡村学校真正配备足够的教师,而不仅仅是数字上的达标。第三,公共经费的投入要统一,当前城乡学校获得的公共经费还有很大的差距,而在未来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的情况下,必然要求公共经费的公平和统一,这也是未来实现共同富裕的需求和基础。如果乡村学校的公共经费依然比城市少,老师的待遇依然比城市低,学生和老师都想往城市跑,共同富裕又从何谈起呢?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本版图片/受访者供图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