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经三百多年的风雨,同仁堂作为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历久弥新。安宫牛黄丸、同仁牛黄清心丸、同仁乌鸡白凤丸等一大批王牌名药家喻户晓,拥有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传统中药材炮制技艺、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一批市级、区级“非遗”项目……这些荣光的背后,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同仁堂人对“同修仁德,济世养生”初心的守护以及对匠心精神的心口相传。
郭凤华:对安宫牛黄丸的技艺传承始终不停
安宫牛黄丸是同仁堂著名产品之一,一款中药成为经典,离不开制作技师数十年如一日的高标准和严要求。郭凤华作为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经由她的双手搓出的安宫牛黄丸合格率几乎达到100%。荣誉和成就的背后,是她日复一日的练习。郭凤华每天下班后在家拿面团反复训练,终于悟出其中的“门道”和“力道”:两只胳膊的用力不同,会造成药条两端的丸药重差不一致;搓板的回力太快,会使丸药的外形不圆。
作为同仁堂人,郭凤华深知肩上的传承责任。2018年12月,北京同仁堂股份亦庄分厂成立“北京市郭凤华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首席技师工作室”。在传承手工搓丸的制作技艺过程中,郭凤华毫无保留,将揉坨、打条儿、搓丸儿每个环节的关键点手把手地教给徒弟们,并亲自示范带领徒弟们一遍一遍练习。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对保证安宫牛黄丸药品质量以及技艺传承的研究,郭凤华始终没有停下。
刘天良:鉴别工作要具备“四种意识”
作为北京同仁堂药材鉴别专家的刘天良从事中药材鉴别检验工作32年,练就了“火眼金睛”的本事。他借助现代手段,将传统的性状鉴别与现代理化检验技术相结合,在传承中创新中药材鉴别技艺,为中药材的现代医学研究增添助益。
近年来,中医药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刘天良意识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这门中药鉴别手艺的传承也更加刻不容缓。2017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成立刘天良首席技师工作室,筛选出6名优秀职工跟着刘天良学习药材鉴别技艺。刘天良定期给徒弟们面授理论知识、实操药材鉴别、传授鉴别要点,还会带着他们走进各地药材市场、道地药材产地进行调研。
刘天良在工作之余经常教导徒弟:做好鉴别工作要具备“四种意识”:一是目标意识,二是标准意识,三是责任意识,四是绩效意识。“中药鉴别不是一门简简单单的手艺,它关乎着广大人民的用药安全,不能有半点马虎和懈怠。”刘天良说道。
吕建媛:炮制工厂是离中药材最近的地方
炮制工序多、技术要求极高,对温度、湿度、火候等因素要求十分严格,稍有偏差,药效可能就差之千里。炮制工作环境艰苦,吕建媛却乐在其中,“炮制工厂是离中药材最近的地方。”
吕建媛一毕业就进入同仁堂工作,利用一切机会向老师傅请教、学习。三九天药材趁着冰碴儿切丝,三伏天里要趁着湿热劲发酵制曲,吕建媛感觉到的不是辛苦,而是快乐。怀着对中药炮制的热忱,2018年上半年,吕建媛作为同仁堂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暨中药材炮制技艺传承基地项目的成员,负责起草手工线设计方案。经过无数个挑灯夜战,十余次的修改、完善,最终完成5000余字的手工线设计方案。
先后师从吴春江、于葆墀两位炮制大师,吕建媛学到的不仅有炮制技艺,还有师傅们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不怕苦不怕累的乐观精神,师傅们对同仁堂制药文化的遵守与践行。如今,吕建媛已接过师傅手中的“接力棒”,继续中药材炮制技艺的传承工作。从徒弟变身为师傅,吕建媛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说:“作为师傅,就想把自己经历过的,自己知道的全部教给徒弟,培养更多的炮制人才。”
田新民:普及机器生产不忘手工工艺传承
1980年,子承父业的田新民成为同仁堂的一名制药工,40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将水蜜丸、浓缩丸等品种从传统手工加工制作改为机器流水线生产,如今他已经是一位响当当的“小丸”专家,高级技师。
手工泛丸是中药最古老的水丸加工方法,主要步骤有原料加工粉碎、起模、成型、选盖面、干燥、包衣、打光、质量检查。手匾的使用主要有推、拉、揉、闯、摔等动作,完成一个产品的加工要不断重复以上动作。
在教学当中,田新民向徒弟们讲解每一个动作的要领及作用,并进行示范。他深知,掌握一门技艺不能操之过急,需要控制好练习的时间,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检查自己的动作是否规范。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徒弟们对手工泛丸、手匾、手筛的操作动作及连贯性掌握基本到位,并且在2020年5月,配合厂里完成“通宣理肺浓缩丸”的加工工作。
药材鉴别、制药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对中药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同仁堂人始终坚守岗位,为中医药事业贡献力量,不断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守护着同仁堂人“济世养生”的初心,一代一代传承着同仁堂这块牌匾。
传承
年轻人让老字号焕发新活力
正是一代又一代同仁堂人对同仁堂制药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才使这个老字号得以三百五十多年屹立不倒。
如今,80后、90后已经成为主力军,00后也在不断加入同仁堂大家庭,他们具有文化水平高、知识结构新、个性意识强等特点,未来同仁堂将会在这群年轻的后备军手中焕发新活力。
高光时刻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认定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首批“中华老字号”,“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2014年,北京同仁堂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目录扩展项目名录中的传统医药项目。
●2015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新药巴戟天寡糖胶囊,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东城区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该药的研发成功,弥补了同仁堂乃至中药行业在治疗抑郁领域的空白。
●2019年,同仁堂荣获由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等20家协会联合颁发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周年医药产业脊梁企业奖。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刘旭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