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2:特别报道

新京报社举办“匠心接力——2021大国匠心致敬礼”,多位匠人亲临现场分享“匠心”感悟

发出联合倡议“致敬匠心 接力前行”

2021年09月27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9月24日,由新京报社主办的“匠心接力——2021大国匠心致敬礼”在北京举行。图为参加活动的匠心人物、嘉宾与报社领导合影。
倡议书上写有:器物有形,匠心无界;初心勾线,匠心施彩。
新京报联合企业代表发出“致敬匠心,接力前行”的联合倡议书。
杨晓邬(左)、郭汉中(中)介绍文物修复过程。
瞿弦和(右)与新京报小记者共同朗诵。

  新京报讯 “致敬匠心,接力前行”,9月24日,由新京报社主办的“匠心接力——2021大国匠心致敬礼”在京举行。

  致敬礼上,突破工程技术难关的惯性技术专家谢天怀;为北斗三号核心元器件实现100%国产提供有力保障的芯片专家赵元富;奋战在抗疫一线,“重症八仙”之一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姜利;冬奥场馆“冰丝带”的设计总负责人郑方;火箭心脏钻刻师何小虎;三星堆文物修复师杨晓邬、郭汉中等匠心人物来到现场。

  50余名记者采访17组匠心人物

  新京报“大国匠心”系列报道和“致敬礼”活动已连续开展5年。在致敬礼上,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部长张晓辉,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王野霏出席活动并讲话;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宣传文化部副部长宋玉荣,北京市教委二级巡视员王东江在活动现场表达对匠心精神的感言;国家一级演员瞿弦和,新京报小记者王怡田、费宇轩共同表演开篇诗朗诵《匠心致万物 接力创未来》,向匠心精神致敬。

  新京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军胜在活动中表示,2021年,我们大事、喜事不断,大事件中涌现出了更多值得记录的人物。因此,新京报“大国匠心”系列报道整体升级,派出50余名记者,奔赴全国各地,采访了17组匠心人物。这些匠人中,既有老一辈的坚守者和开拓者,也有多个领域的技术中坚,更有胸怀匠心勇于接棒的年轻一代。“今天,我们隆重地向这些匠心人物致敬,向他们坚守的匠心精神致敬,向匠心精神的不断传承致敬。”

  多位匠人亲述“匠心精神”传承

  今年的新京报《匠心接力》系列报道中,记录了多位抗疫、航天、科技、环保、扶贫等领域的17组匠心人物,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七一勋章获得者、焊接行业领军人艾爱国;攻坚疫情的“重症八仙”邱海波、童朝晖、杜斌、管向东、康焰、姜利、郑瑞强、赵蓓蕾;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总设计师董瑶海;国家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惯性技术专家谢天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九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赵元富;我国第一颗通用处理器“龙芯”总设计师胡伟武;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土壤修复专家李保国。

  报道还涵盖了文物保护、技能创新、教育等领域,其中包括:知名文物学家、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孙机;三星堆文物修复师杨晓邬、郭汉中;北京2022年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国家游泳中心冰壶赛场(冰立方)设计总负责人郑方;青年艺术家、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焰火总设计师蔡灿煌;大庆油田采油工班长、我国石油工业油气生产领域专家型人才刘丽;火箭发动机钻刻师、7103厂最年轻的一线技能专家何小虎;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蒙芳等。在致敬礼上,多位匠人亲临现场分享自己的“匠心”感悟。

  发出联合倡议“弘扬劳模精神”

  此次新京报“匠心接力”策划,组织多个部门形成50余人的报道团队,奔赴全国多地,寻找各个领域的匠心人物,于9月22日推出了48个版的《匠心接力》特刊,并陆续制作了多期视频节目,通过新京报App、新京报网、新京报微博、微信等全媒体渠道分发,并将这些匠人故事转成音频,增加传播影响力,影响了众多读者,引发社会关注。

  9月24日致敬礼现场,一些企业代表与新京报共同发出“致敬匠心,接力前行”联合倡议:“发扬传统美德,夯实制造基础、攻坚核心技术、创新未来路径;我们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接力前行,强国有我。”

  ■ 声音

  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部长张晓辉:

  弘扬工匠精神 谱写新时代劳动者之歌

  张晓辉表示,古代中国的能工巧匠们心怀对家国的热爱、对技巧的追求、对生活的向往,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匠人文化”与“匠人精神”让瓷器、丝绸、造纸术、印刷术传播到世界各地;近代中国尤其是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广大劳模工匠们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赞歌,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张晓辉认为,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让我们以劳模工匠为榜样,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爱岗敬业、勤奋工作,锐意进取、勇于创造,不断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张晓辉表示。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王野霏:

  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意义重大

  “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王野霏表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劳动者的推动。我国自古就有对工匠精神的尊崇和弘扬。2000多年前的《周礼·考工记》中,工匠便承载起传承和守护世间万物的责任。“如今时代变迁,我们正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行路上,新时代的工匠精神需要更丰富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也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

  王野霏认为,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再出发意义重大。而弘扬工匠精神,媒体要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京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军胜:

  新一代勇于接棒方能不负时代使命

  刘军胜表示,匠心所代表的工匠精神,也是当下社会最亟须的职业精神。“大国工匠”的背后,是坚忍不拔的品质、追求卓越的恒心、钻研创新的执著。新一代唯有汲取力量,勇于“接棒”,奋力前行,方能不负时代使命。

  刘军胜介绍,“大国匠心”系列报道和“致敬礼”活动,新京报已经持续开展了5年。每一年,新京报都会结合当年的大事件、大工程、大创新、大变革,探访推动社会进步和行业发展的匠心人物,对话时代匠心,记录他们的坚持、创新和思考。新京报正是希望通过前后一个多月的报道和传播,持续弘扬“匠心精神”,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刘军胜表示,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前行路上,更需灼灼“匠心”,先修“心境”,而后达“技境”,才能在平凡工作中创造不凡。致敬匠心,心怀匠人之志,砥砺前行。

  ■ 现场

  从三星堆碎片中还原历史

  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博物馆52岁的文物修复师郭汉中与74岁的师傅杨晓邬是国内稀缺的文物修复大师,用几近绝迹的手工活儿,让三星堆1号神树、2号神树、青铜大立人、铜戴冠纵目面具、青铜神像、青铜金面罩等这些国家珍贵一级文物重器重焕光彩。

  三星堆博物馆里展出的1号神树是三星堆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1986年从二号坑出土时,由于树很高,砸得很碎,又长年被土层夯实,变形尤为严重。树干断成3截,树枝断成18截,其余的鸟儿、果实碎片多得难以计数。当年10月,残碎的青铜神树被装进纸箱放入货车,送进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这棵神树就是杨晓邬和郭汉中众多修复中的一件。

  在杨晓邬的记忆里,室外成堆的碎片满满地铺了一地,除了变形严重的底座,看不出任何树的形态,甚至找不出一根完整的枝芽。最棘手的是这些东西没人见过,也没有任何资料和线索,要把文物恢复到几千年前的原貌,还不能有丝毫的差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来他们把所有和它有关的残片都集中在一起,才逐渐看出这是一棵树,通过器物分类、仔细观察接口,拼接、预合、撰写保护修复方案、专家论证通过,然后才开始修复。正式修复花了一年,但是之前的工作花了数年。

  郭汉中说,对于这棵树的形态,他们严格按照文物的原始痕迹,那些碎片和碎片之间断裂的缝隙结构,去拼接、预合,像拼图一样把它们拼起来,最终呈现出的形态得到了所有专家的认可。

  这棵神树高3.96米,树干残高3.84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青铜器。

  新京报小记者同台瞿弦和

  “匠心接力——2021大国匠心致敬礼”现场,两名新京报小记者和国家一级演员瞿弦和同台表演诗朗诵,以一首《匠心致万物 接力创未来》致敬各位“匠心人物”。诗朗诵中,孩子们神情专注、声音铿锵有力,老艺术家瞿弦和张弛有度,表演赢得阵阵掌声。

  两名新京报小记者分别是府学胡同小学五年级学生王怡田和呼家楼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费宇轩。为让表演更加完美,两位同学早已将诗篇背得滚瓜烂熟,提前三小时赶到现场一遍遍脱稿彩排。两名小记者认真的精神获得“搭档”瞿弦和的称赞,“一看就是学校里优秀的孩子。”

  表演结束后,王怡田拥抱了台下的父亲母亲,说话时声音还有些颤抖,“虽然说不紧张,但你看我手心还是出汗了。”王怡田说,两周前得到演出机会后她就开始抽时间背诵诗句,虽然以前参与过不少朗诵演出,“参与这么宏大的仪式还是第一次。”费宇轩姥姥说,孩子学习任务比较重,但还是抽出时间背诵诗句,“练的时候是挺枯燥的,尤其是记不住的时候,但是孩子喜欢,就坚持了下来。”

  新京报小记者活动部工作人员介绍,上述两名同学是从第十六届新京报小记者中遴选出来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强是两个孩子的特点。从小记者选拔开始,无论是笔试、面试还是之后的集训活动,两名学生的表现都给记者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对于如何培养孩子们诗朗诵的能力,瞿弦和认为,现在的孩子拥有非常好的软硬件条件,希望孩子们多朗诵符合自己年龄段的文章和诗篇,老师们在训练四平八稳的群诵外也要锻炼孩子单独说话的能力,让儿童的朗诵表演更生活化,“也希望我们的诗人可以写更多的儿童作品,展现孩子们的天真。”

  ■ 匠人心声

  航天工作是一丝不苟的,航天数据是关键部分,一定要做到数据敏感。航天领域的匠心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重在踏实、务实。匠心传承是一个前赴后继的过程。要给后人让路,要让新鲜的血液沸腾起来。按照我自己体会来说,只要我身体好,我愿意也希望自己的这份积累和经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但我也要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科技报国,发光发热。

  ——国家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惯性技术专家谢天怀

  加入航天需要有好奇心、恒心和耐心,而这些就构成了航天人的匠心。首先是好奇心,对于宇宙的探究之心,对于技术的不断追求,使得中国航天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越走越远;其次是恒心,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让一代又一代自主创新的风云气象卫星被研制出来;最后是耐心。成功需要磨砺,几代人使得中国的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从跟跑并跑转向并跑领跑,支撑中国成为气象强国。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风云四号卫星总设计师董瑶海

  进入特殊教育行列,仅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必须拥有一颗匠心。所谓匠心,一是热爱,是对工作的情感,只有发自内心的爱,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二是专业,是对工作的专注态度和综合能力,是对事业的执著、坚守,是不断地学习、创新和超越;三是奉献,是无私的付出,教师是火种,点燃学生的心灵。教师是石阶,承载着学生一步步向上攀登。

  ——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蒙芳

  上世纪八十年代,食用菌成为福建山区贫困地区农户增加收入的短平快项目。经过近40年的不懈努力,现在菌草技术已经发展成为菌与草交叉的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的新领域。经援外与国际合作,传播到世界106个国家。2017年,菌草技术被联合国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发展基金重点项目,向全球推广,为世界减贫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

  A12-A13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郭铁 薛晨 王卡拉 刘洋 刘旻 刘欢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