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次饰演遭遇“反对”之声到成为不二人选,遗憾没有一次最满意的呈现
|
“唐老师,观众还想看您继续扮演毛主席。”唐国强的周围总是会出现这样的声音。扮演毛泽东二十余载,观众早已习惯他的扮演者是唐国强,若是哪部作品换了演员,还得花点儿时间来适应。
对于观众的喜爱,唐国强欣慰的同时,也会不自觉地感慨如今特型演员青黄不接的现状,以及塑造毛主席多年仍心存的遗憾。“毛主席是在83岁时离开大家的,如果电影技术能辅助早期的形象,我是可以继续演下去的。但关于毛主席的作品,在题材和角度上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东西,我们至今都缺乏系统的、有高度的作品,也还没有一个让我真正满意的银幕形象。”
唐国强说,既然选择了艺术创作,就不存在退休一说,但他身上的使命感始终没有改变过。“我最希望的就是,有接班人能和我一同努力,把毛主席这个形象留下来,在影视作品的历史上画下重重一笔。”
第一次扮演毛主席皆是“反对”之声
“观众希望你活在他喜欢的形象里。你要是突破了,他们能说‘行’吗?所以演员每一次成功都要面临新的选择,要顶住压力走出自己的路。”
从电影《长征》到《建国大业》,从电视剧《解放》到《大决战》,从电影《决胜时刻》到即将上映的《长津湖》……唐国强饰演了太多次毛主席,每次聊起这个探索多年的角色,他总是滔滔不绝,因为有太多故事要讲,有太多没实现的艺术追求要兑现。
他犹记得25岁那年,遇到了化妆师刘洪,对方觉得他和斯诺当年拍摄的一张毛主席照片里的形象有点儿像,没想到,化妆后配合黑白质感的影像,“看上去确实还挺像那么回事的”。但那个时候,大家都习惯于古月扮演的毛主席形象。直到1996年,一个在电影《长征》剧组工作的朋友找到唐国强,问他“你敢不敢在《长征》里演毛主席”,唐国强想了想,“只要你们敢拍,我就敢演”。谁知,换来的却是外界一片反对声。
唐国强至今都对第一次饰演毛主席而面临的压力有所忌惮,他总结当年的表演有三大难点:一是古月老师已经扮演了太多次毛主席,并获得认可,作为后来者,观众是很难接受的;二是家乡话,过去扮演毛主席的演员从腔调、造型模仿入手,一上来就是湖南话,如果坚持让作品中的毛主席说普通话,观众大概不能信服;第三,唐国强在彼时也算是熟脸儿,因为电影《小花》被定义为“奶油小生”,还演过诸葛亮、雍正,就连毛主席的女儿都质疑,“唐国强是演雍正的,能演我爸吗?”
很多人面对外界的不看好时,心理上就败了三分,但唐国强却能理解这些不看好的声音。兴许也是被“反对”惯了,他索性抛开所有杂念,走一条突破过往的路,不靠外形,只靠理解:“其实从我拍《高山下的花环》开始就已经议论纷纷了,唐国强怎么能演赵蒙生?他是‘奶油小生’啊。然后是,他怎么能演诸葛亮?他怎么能演雍正?毛主席,天啊,他怎么能演?永远都是反对之声。为什么?因为观众希望你活在他喜欢的形象里。你要是突破了,他们能说‘行’吗?所以演员每一次成功都要面临新的选择。上了一次高坡紧接着面临的或许就是一个大沟,能不能再上一个坡就看自己了。”
不靠外形,拍影视作品不是复制照片
“(影视作品)不可能真的去复制照片,要那么拍就完了,要追求角色和老百姓的沟通和情感。”
电影《长征》让唐国强决定放手一搏,“若说扮演毛主席最大的困难,就是我们之间的差距,他是身经百战的伟大领袖,而我只是个普通老百姓。除了对历史的理解、对整个发展进程的理解,逐渐走进毛泽东的内心,才是最漫长的那条路,尤其是对人物分寸的把握。”
采访中,唐国强多次提到,他一直“很感谢电视这个载体”。电影《长征》后,尽管普通话版本的毛主席并不是人人都能接受,但好在他在电视剧《长征》里再次塑造了毛主席一角,后期还担任了该剧导演,“我告诉摄影师,不要顾虑我像不像,一集里有几处让人感受到外形像就足够了,不可能真的去复制照片,要那么拍就完了,要追求角色和老百姓的沟通和情感。”该剧用24集的时间改变了观众,唐国强也首次在大范围观众群体中获得认可,成为今天扮演毛主席的不二人选。“是电视剧不断地、长期地给我努力的机会,总算让观众接受了说普通话的毛主席,我很欣慰。但我也有我的问题,就像有人会说‘唐国强演的就是唐国强’,这个说法只对了一半,因为我确实是扮演者,必须依靠自己的表演,去靠近角色。我中有他、他中有我是必然的。所以不利用唐国强这个外壳怎么去演毛主席?”
寻找特型演员接班人,是关键
“对毛主席的扮演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代言人,我们需要那些靠能力打造优秀作品,从而立住脚的接班人。”
虽然已经扮演过无数次毛主席的形象,但唐国强至今还没有一次让自己满意的塑造,“演员很被动,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力感。很多作品如果只是照葫芦画瓢,是很难完成历史交给我们的任务的。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人去研究、书写毛主席的哲学思考,真正展现毛主席的哲学高度。”
“着急,真的是着急”,唐国强说,每一分钟他都在期盼着有更深刻的东西出现。作为毛主席的扮演者,他很幸运,观众把对毛主席的敬仰、怀念寄托在了演员的身上,他是沾了毛主席这个角色的光。另一方面,他知道自己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更多突破:“我一直说我能够走到今天,在某种意义上是因为有毛主席的形象拉着我。”
但让唐国强最担忧的是特型演员断层的现状,他感叹,现在一起扮演领袖的很多同仁,包括他自己,都已经老了,“对毛主席的扮演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代言人,我们需要那些靠能力打造优秀作品,从而立住脚的接班人。需要有组织地培养新人,而不是靠临时把他们拉过来模仿,或者催着赶着做些技术处理来完成任务,要真正让他们观摩学习,理解历史,像我们一样,自发地去钻研门道。”他说,此次新京报“星火燎原”系列访谈中的刘劲、王伍福等伟人的扮演者都是他的老搭档,“这个班底始于1996年,经过长期磨合,我们很珍惜,因为我们知道只要坚持做好,将来即使我们不在了,作品仍会被留下来。”
采写/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