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又见“被针扎”谣言,比辟谣更重要的是啥?

2021年10月11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 来论

  据广州警方10月10日通报,近日有两名网友先后发帖称,在广州某商场被人用针头扎伤,担心感染艾滋病。经当地警方调查,排除有人故意针扎路人传播艾滋病的情况。其中一网友因编造散布“被针扎”的虚构信息被刑拘。

  在公共场所“被针扎”是早些年流传较广的谣言。该谣言看似提醒民众外出时提防座位上可能出现的“带血针头”,其实变相加剧了民众对艾滋病的恐慌和歧视。与早些年相比,当前社会已发生变化。其中,流量经济的兴盛,使“被针扎”谣言可以催生流量,进而带来真金白银的好处。因此,当前在查获造谣传谣者之后,除依法处罚之外,也要追问其动机,评估其是否从中获利。

  值得注意的是,在广州这两起谣言中,造谣者庄某供认,因不久前有不洁性行为,害怕感染艾滋病,急需阻断药物。看到此前的“被针扎”谣言帖文后,庄某虚构相关帖文,并与原谣言制造者取得联系,意图向其讨教获取阻断药物的途径。可以看出,庄某虚构“被针扎”信息的目的,是为满足个人对艾滋病检测和药物的需求。尽管庄某最终如愿以偿地获得帮助,但极端的做法也让其付出较大代价。

  实际上,我国在艾滋病的检测与治疗方面,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保障体系。比如,匿名检测、免费提供艾滋病诊疗的基本药物等。但在现实中,确保个人隐私权和便捷获得帮助,仍是一对难以兼顾的矛盾,以至于一些免费的艾滋病保障与服务,面临难以获取的现象。此事也警示相关部门,需要切实落实相关保障机制,在确保隐私的前提下,通过更便捷的方式满足一些人对艾滋病检测与用药需求。如此才能真正杜绝类似事件。

  社会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制谣传谣的动机与后果,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此,广州这两起“被针扎”谣言背后的因果,也是值得重视的新现象。对此,既需要相关部门依法依规来处理,也需要前瞻性地把握变化、更新治理策略,从而避免此类谣言的新动机催生新危害。

  □罗志华(医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