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困境来袭:
电荒是这轮危机的主角,随后煤荒、油荒、气荒纷纷冒头,伴随着拉闸限电、抢购汽油、能源供应商倒闭等现象见诸报头,欧美天然气、动力煤、电力价格等纷纷创历史新高,大家开始意识到,全球能源困境来了。
如何看待当前全球性的能源困境?对此,有分析报告认为,在欧洲天然气占整体发电结构比重大于煤炭,这也为此次能源危机中天然气价格暴涨埋下了种子。今年冬天全球各地区出现停电的风险或将加剧,而这可能会进一步推高能源价格,新一轮全球通胀来袭。
不过,有经济学家持有不一样的看法,认为此次全球性的能源问题主要是供需不平衡导致,并不会持续太久。国外油价、天然气价格的上涨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不过,政府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应对。
此外,在全球能源危机愈演愈烈的背景下,部分舆论将“矛头”对准了绿电,一度被寄予厚望的绿电成了“背锅侠”。未来绿电又能否扛起大梁,担当重任?
“当前全球能源问题主要是由于短暂的供需不平衡导致”
今年下半年以来,全球能源价格一路上涨。在欧美,天然气价格加速上行,截至10月8日,IPE天然气、动力煤价格分别涨至213便士/色姆、230美元/吨,创下历史新高。而石油价格在10月5日升至82.56美元/桶,创2020年疫情暴发后新高。受此影响,欧美地区多个国家电力价格刷新历史纪录。在中国国内,煤炭价格也上涨到历史高位,进而导致发电成本的增加,出现了局部地区拉闸限电的现象。
“此轮能源危机围绕天然气、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展开,并伴随着全球电荒和电价高涨。”中信证券的研报指出。
为何当前会出现全球性的能源困境?
中信证券明明团队认为,天然气作为化石能源中相对清洁的能源,在多国能源转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欧洲地区电力生产结构调整较快,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占整体发电结构比重大于煤炭,这也为此次能源危机中天然气价格暴涨埋下了种子。而随着生产生活活动的复苏以及季节性用气高峰的到来,欧洲地区对于天然气的需求不断增加。今年以来极端天气较多导致欧洲风电、水电等发电量疲弱,而天然气作为其替代品,相关需求被进一步推升。此外,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地缘政治因素或也成为欧洲天然气供给陷入紧缺局面的原因之一。而在石油方面,供不应求局面在短期内预计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天然气和煤炭等其他能源的紧缺问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连带效应,对石油价格形成支撑。
不过,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持有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从整体上看,当前全球的能源产能难说短缺,比如说,如果存在石油短缺的问题,为什么欧佩克会议还要求对石油进行限产?中国同样如此,近期发生的拉闸限电限产现象并不是因为中国缺少煤炭、中国缺电,除了局部地区,中国整体的煤炭和电力产能都是够的,不存在产能短缺的问题。”
林伯强进一步表示,当前全球能源问题主要是由于短暂的供需不平衡导致的。“在当前,经济正在从疫情的冲击中恢复,尤其是工业生产的需求旺盛,能源等原材料的供给跟不上,出现了短缺的问题,进而出现了‘油荒’、‘气荒’、‘电荒’等现象。但这些短期现象并非因为其本身产能不足的原因导致,而是因为疫情影响,导致交通等经济环节还没有完全地恢复。”
本轮能源危机将持续多久?
能源产品价格的上涨使得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供电紧张,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都受到极大的影响。那么,本轮能源危机将持续多久?
中信证券明明团队预测,在短期内主要能源产品的价格高位难以改变。“攀升的电价将加剧今年冬天各地区出现停电的风险,而停电可能会进一步推高能源价格,新一轮全球通胀来袭。”
不过,林伯强认为,当前全球能源短缺主要是因疫情打破了运输、物流等体系造成的,随着疫情的恢复,这些问题也会逐渐改善和解决。“当前全球遇到的能源问题不会持续太长时间,当前的能源问题也远远到不了可以称之为‘能源危机’的程度。”林伯强说。
还值得关注的是,全球能源危机会对中国带来哪些影响?中信证券明明团队指出,近年来,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仍占主导地位,但其比例下降较快,石油产品和天然气的比重在上升。我国对天然气、原油等能源仍存在一定的对外依赖,且近年来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因此此次全球能源危机的爆发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生产、居民活动产生影响。“预计此次全球能源危机或通过原材料价格和电价两条路径对国内产业链造成影响。”
林伯强也表示,当前全球油价、天然气价格的定价权在国外,随着全球油价、天然气价格的上涨,也会直接给我国的油价、天然气价格带来影响。不过,他同时表示,政府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应对。“比如,为防止发电企业成本的继续上升,发改委出台了电力市场价格改革的相关措施,也可以增加内蒙古、山西等地的煤炭产能等。”
装机热火朝天发电量占比却微不足道,绿电未来能否扛起大梁
全球能源危机愈演愈烈,部分舆论将“矛头”对准了绿电,一度被寄予厚望的绿电成了“背锅侠”。
10月7日,《经济学人》报道分析指出,欧洲的低风速造成的可再生能源产量降低同样是欧洲这场能源危机的原因之一。报道进一步指出,由于欧洲各国陆续启动绿色能源转型,导致对化石燃料的投资长期处于下降趋势,由此引发了短时间能源危机。辽宁省同样将9月23日-9月25日的电力缺口部分原因归咎给了风电产量骤减。
天塌了有高个子顶着。目前在整个能源体系中占比不高,“个头”尚小的绿电难堪大任其实在意料之内。更有业内专家表示,绿电“靠天吃饭”的本质仍未发生变化,人们对绿电的厚望成了难以承受之重。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绿电装机迎来爆发式增长。
根据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的统计数据,2020年,全国电源新增装机容量1.90亿千瓦,占比9.5%,总电力装机达22亿千瓦。新增装机中,水电1323万千瓦,占比3.4%、风电7167万千瓦,占比34.6%、太阳能发电4820万千瓦,占比24.1%。新增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达1.20亿千瓦,新增占比约63%,成为我国电源增长主导力量。与此同时,2020年新增火电装机容量5590万千瓦,占比仅4.7%。
绿电大举进军,火电“节节败退”。不过,从实际发电量来看,火电依旧是国内发电的压舱石,风电、光伏发电量表现与装机总量不成正比。
2020年中国火力发电量占全国发电总量的67.87%,较2014年的75.43%减少了7.56%;与之相对,风电、光电发电量占比分别为6.12%和3.42%,占比合计9.52%,不足10%。
绿电表现与热火朝天的装机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可以从辽宁省“拉闸限电”事件看出。根据辽宁省工信厅提供的信息,东三省风电总装机达到约3500万千瓦,但在9月21日冷空气过后,出力出现明显下降,不足风电总装机的10%。更有甚者,根据国家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的消息,年夏季高峰期时,东北3500万千瓦风电装机一度总出力只有3.4万千瓦,几乎相当于没有。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认为,过去十年,尽管光伏和风电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其“靠天吃饭”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光伏一到晚上就没办法发电,水电也要看是枯水期还是丰水期,赶上枯水期,还需要承担蓄水等职能,出力(指发电量)可能会拦腰截断,风电则被业内称为“垃圾电”,白天用电需求大的时候风力小,晚上用电需求少发电量较大。
是否因此可以将本次“拉闸限电”责任归咎绿电?
林伯强认为,这种说法并无根据。本次各地拉闸限电,更多还是火力发电不力。“新能源个头太小,占比无足轻重,你把它(风、光)全部关掉都没有问题,波动性、间接性,风电、光伏缺点是有,但占比只有9%,因此目前讨论风电光伏对缺电影响有些操之过急了。”
新能源行业内部同样对上述观点持反对意见。
10月11日,硅料龙头通威集团回复新京报贝壳财经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电力供应依然是以煤电等化石能源为主,“拉闸限电”问题主要仍是由于煤炭供需紧张以及煤电价格倒挂所导致。此外,行业另一龙头隆基股份同样向贝壳财经作类似表述。
尽管,眼下“拉闸限电”与绿电关系不大,但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绿电能否扛起大梁,担当重任?
专家们普遍认为,未来绿电的消纳、输配、波动等问题需要储能的配套发展。所谓储能,就是将较难储存的能源形式,转换成技术上较容易且成本低的形式储存起来。目前常见的储能方式包括——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飞轮储能(新型储能技术,还处于商业化早期)、氢储能。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侯润芳 彭硕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