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娱乐周刊·作品揭秘(一)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娱乐周刊·作品揭秘(一)

展现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真实故事,黄金班底打造9.1分电视剧,总导演郑晓龙等接受新京报专访

“把《功勋》拍成老百姓爱看的剧”

2021年10月19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功勋》以单元剧的形式,展现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感人故事。
蒋欣饰演申纪兰。
通过对李延年的采访,让主创明白,《能文能武李延年》要写的是李延年和他的战友们。
《默默无闻张富清》再现了当年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张富清一心奉献的崇高品质。
片头展现了每个单元的主演逐渐变成功勋人物现实模样的过程。
片头展现了每个单元的主演逐渐变成功勋人物现实模样的过程。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织创作的重大现实题材作品、“理想照耀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播活动剧目、首部全景式展现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真实故事的电视剧《功勋》正在热播中,该剧集结了当代影视剧领域黄金班底:由郑晓龙担任总导演,毛卫宁(《平凡的世界》)、沈严(《中国式关系》)、康洪雷(《士兵突击》)、杨阳(《心术》)、林楠(《黄金瞳》)、杨文军(《离婚律师》)、阎建钢(《赵氏孤儿案》)等担任各单元导演。截至目前,《功勋》豆瓣评分高达9.1分,成为今年继《山海情》《觉醒年代》后,又一部真正走入群众的主旋律电视剧。

  日前,新京报记者专访总导演郑晓龙以及各单元导演、编剧等创作者,揭开《功勋》背后的创作故事。

  前期

  郑晓龙开始“信心不足”

  郑晓龙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工作了十七年,曾完成过多部“自上而下”的作品,斩获诸多“五个一工程奖”。但2019年10月,面对国家广电总局“出题”的《功勋》,郑晓龙却信心不足——除了袁隆平、申纪兰、屠呦呦之外,郑晓龙对于首批功勋人物的事迹并不了解。郑晓龙希望先看看资料,思考一下能不能把《功勋》拍成一部老百姓爱看的剧。

  20多天后,郑晓龙选择接下这个艰巨的任务。“我被这些人物的事迹彻底感动了。”他说。例如申纪兰,此前郑晓龙只是知道她连任过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却不知悉,是她提出了“男女同工同酬”,以及她为什么提出这个变革性的议案。原来,1947年申纪兰嫁到西沟村后,一直积极参加劳动,但一到记工分的时候,干得多的妇女拿到的却还不足男人和老人的一半,甚至还低。这影响了很多妇女下地干活儿的积极性。而且在那个“好男走到县,好女走到院”的年代,原则上女人是不被允许劳动的。申纪兰的提案无疑为中国女性解放事业迈出决定性的一步。

  在郑晓龙看来,当开始了解这些人,就会被他们的故事所感动;同样,他们人生华彩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值得通过艺术化手段挖掘、表现。

  拍什么

  坚持现实主义风格,真实不拔高

  前期定调后,郑晓龙开始选择余下七位导演。每位导演都有截然不同的个人风格,郑晓龙均给予他们极大的创作空间。剧本用闪回、倒叙、平铺直叙等任何讲述方式都可以,各单元主创可以根据各自人物特点、采访内容来决定故事样式。包括片尾,导演也可以加入自己的创意。

  但存异之外,更多是求同,最重要的是现实主义风格的统一。“镜头、语言、内容,都要还原那个时代的样子。比如剧本写的是1968年一辆吉普车开过来,从上面下来一个上校军官。我一看这就不对,1965年部队都换成了干部服和士兵服,怎么一上来就是上校军官呢?”郑晓龙要求每个组,从编剧到导演,必须深入到那个时代的生活当中。有一些拍完后才发现细节有问题,郑晓龙都要求后期重新拍或重新改。

  此外,选取真实经历,短小精悍地呈现功勋人物“高光时刻”,也是《功勋》统一的创作方向。例如,李延年先后参加解放战争、湘西剿匪、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等战役战斗20多次,但《能文能武李延年》只选取了李延年三天两夜保卫346.6高地的故事。在郑晓龙看来,李延年一生最重要的经历便是抗美援朝,他获得了“一级战斗英雄”称号。他不仅作战勇猛,更多的是作为一名指导员,做好了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告诉大家,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才要勇敢冲锋,带领那些被打散了的部队最后守住了阵地。“在过去我们讲部队的片子中,真正讲好一个部队政治工作,塑造能文能武军人形象的,几乎没有。所以这段故事会更有意义。”

  《默默无闻张富清》概括性地讲述了张富清的一生。在郑晓龙看来,相较李延年守住高地的经典战役,申纪兰提出“男女同工同酬”,孙家栋、于敏在航天探月工程、氢弹领域的非凡成就,张富清似乎没有非常突出的事迹。但正因如此,他获得“共和国勋章”恰恰更有深意,“他在部队获过很多荣誉,从部队退伍后又当了一名基层干部,勤勤恳恳。”郑晓龙认为,尘封功绩、默默奉献,就是他身上最闪光的点。

  “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些功勋人物为什么被授予共和国勋章,把这些事拍出来,让广大观众知道他们身上闪光的地方。同时也揭示我们党和国家在追求什么、鼓励什么、所树立的榜样是什么样的——并不是说非要大有作为才是伟大,踏踏实实做一个为人民为党为国家服务的人,也可以成为功勋。”郑晓龙表示。

  如何写

  将真实故事的挖掘做到极致

  袁隆平或许是八位功勋人物中,最被老百姓熟知的一位,公开资料非常多。但此次创作《功勋》,宋方金更多以“偏僻”资料为主。包括翻阅他过往珍贵的校友录,其中很多真实的名字都被收录到剧中;采访袁隆平的学生、老同事、秘书、儿子……其间,宋方金无意中从秘书那里,收获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袁隆平生前除了湖南和海南,其他地方一天都不留宿。包括“共和国勋章”授勋那一天,袁隆平也没有在北京住下,而是当天便返回了。他的秘书解释道,因为他常年在地里,被水稻蒸出了皮炎,每天晚上都要用一个类似暖水瓶上充满热气的木塞,“盖”在身上所有的皮炎处,才能入睡。宋方金和阎建钢对此“如获至宝”。剧中便有了这样一个非常珍贵的时刻——袁隆平的太太给他进行全身止烫。“这个细节非常真实地表现了科学家的艰辛和困苦。”

  如果说《功勋》有别于其他现实主义剧目的创作方式,其想要表现的人物大部分都不存在所谓的“戏剧张力”,编剧更多是将“真实挖掘”做到极致。例如,几乎每个单元的主创都曾拜访功勋人物。2019年,毛卫宁前往广西军区南宁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见到了91岁高龄的李延年。老英雄的腰板挺得很直,和毛卫宁聊了三四个小时也不感觉累。虽然其对过往的回忆已有些模糊,但他对牺牲的战友们的怀念让毛卫宁记忆深刻。这也让毛卫宁和刘戈建坚定了《能文能武李延年》不能仅仅写李延年在战场上的功绩,而是要写李延年和他的战友们。“后来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李延年同志是战斗英雄里职位最小的,他(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其实是众多为战争献出生命的普通战士的代表。他其实是做了每一个英雄都做到的事情。”因此最终剧中呈现了懦弱却有情有义的“逃兵”小安东,看似贪生怕死却在关键时刻只身进入敌军坦克的罗厚财,误踩松发雷而英勇牺牲的李源……这些都是李延年惦念的战友们的形象诠释。

  同一年,康洪雷、陈枰见到了95岁的张富清。每次见到陈枰和康洪雷,老人总是关切地问“冷不冷?”然后把棉帘子盖在两个人身上。“老爷子特别和蔼、慈祥。”陈枰说。正如将自己的功绩尘封了六十多年,对于《默默无闻张富清》,老人也没有任何嘱托,言谈间只是分享自己的故事;每次分别时,老人总是说,“谢谢你们,辛苦了”,从没有提过任何要求。而后剧中呈现了这样一段故事:2012年,张富清因病左腿截肢。为了不影响子女“为党和人民工作”,88岁的他装上假肢,继续顽强地站了起来。这是根据张富清的真实经历还原而来的。陈枰表示,自己写这段故事的时候,没有故意拔高度,但笔落之下,就会动情。

  后期

  片头要重新化妆、重新建模

  《功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片头:在巨大的“共和国勋章”背景之下,每个单元的主演分别以剧中形象,面带微笑缓缓走来。但随着步伐,每个人逐渐变成了功勋人物现实生活中的模样。虽然这段影像只有1分30秒,但足以震撼人心。

  这个创意是郑晓龙的突发奇想,但实现的过程却很艰难。这八位功勋人物大部分年事已高,有的已不在人世,请他们来拍摄,或做面部扫描,都是不可能的。“(很多人问过)到底还做不做,怕最后做不成。但我还是坚持做,我说至少我们要试试。”郑晓龙表示。

  最终郑晓龙从新华社拿到了功勋人物获奖时的高清照片,请特效公司把每一个人从骨骼框架、眉毛、眼睛等所有部位,都按照照片重新建模,恢复为一个完整的人物影像。这个过程的难度是巨大的。郑晓龙已经记不清看过多少版建模效果图,要么是眼部的纹路太少、光泽不够;要么是头发没有一根一根地做出来,或者做得又黑又浓密,与真实的老人形象不符。

  而从演员到功勋人物,头发如何变化、军装等穿着如何改变,都是一点点“抠”出来的。从2020年12月开始制作,直到该剧开播前,片头仍在反复修改;到最后时间快来不及了,郑晓龙和团队便住在办公室,收到反馈就改,改完再反馈。

  包括音乐。2020年电视上在转播钟南山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仪式时,播放了一段大气磅礴的音乐,郑晓龙一下便选中它作为片头的背景音乐。但这段旋律的节奏偏慢,很难配合八位功勋人物走过来的步伐,于是郑晓龙和团队又重新进行音乐编辑、加快节奏重录。

  “费了好大劲,但是片头效果还不错。”在郑晓龙看来,按照传统片头的方式,剪辑剧中画面,或者重新制作动画,也不是不可以,但《功勋》值得与众不同,值得费更多心思。

  B04-07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赫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