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6日是北京冬奥会倒计时100天的日子,记者从延庆区获悉,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的场馆建设目前已全面就绪。
“在北京冬奥会三个赛区中,延庆赛区新建场馆最多、建设难度最大,目前各场馆建设全面就绪。”延庆区委副书记张远介绍,核心区内,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全面建设完成,已通过国际体育组织考察认证具备办赛条件;冬奥村完成建设,运行团队已进驻。核心区外,阪泉服务中心全面投入使用,制服与注册分中心已完成改造,冬残奥会颁奖广场按计划年底运行准备就绪。
张远介绍,延庆区建立了外围和城市运行保障机制,以及场馆内外无缝衔接机制。赛时将分级分类分区域启动相应响应等级,优化统筹各方面保障力量,做实外围保障工作。场馆内外同步召开早晚至少两次例会,加强内外沟通,确保信息畅通、运行同步。
同时,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延庆乡亲”志愿服务已全面启动,到冬奥会赛时,“延庆乡亲”志愿者的规模将在3.6万名左右。
看点1 防疫
延庆将为赛事人员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在疫情防控方面,张远介绍,延庆区制作冬奥会疫情防控指引汇编,结合赛事服务保障点位实际,一点一策制定疫情防控方案。赛时,为赛事人员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全面开展核酸检测,对场馆、酒店服务设施等开展预防性消毒。
同时,按照“两类人群”(发热和非发热)“四个区域”(方舱、急诊、门诊、住院)实行闭环管理,安排专车点对点转运就诊,确保与闭环外正常就诊患者有效隔离。
“统筹城市和赛区疫情防控,用全区疫情防控保冬奥安全。确定4家核酸检测实验室承担城市核酸检测任务,强化药店购药人员健康随访,并全面加强疫苗接种工作。”张远介绍。
在餐饮环节,赛区要求,严格执行戴口罩、测温、勤洗手、常通风、错峰错时就餐、清洁消毒、保持社交距离等常态化防控措施,取餐佩戴一次性手套,在地面设置1米线,就餐区域加装隔板或一人一桌,严控餐厅就餐人数。
看点2 交通
场馆周边道路等24小时监测 可远程指挥调度
冬奥交通指挥中心延庆分中心是延庆赛区交通运输保障的指挥调度中心,设立在延庆区交通局。赛时,延庆分中心将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对延庆赛区各场馆周边道路和专用道交通运行情况、运动员和观众接驳运输车辆运行情况进行24小时不间断动态监测,并根据各场站、接驳点的客流需求情况,进行远程指挥调度。
作为延庆赛区冬奥交通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届时将能及时获取延庆赛区交通事故、车辆故障、恶劣天气等突发事件信息,调度相关团队进行紧急救援处置。
此外,赛时期间,延庆分中心将与冬奥交通指挥中心、北京分中心和延庆区城市指挥中心实时对接,实现冬奥组委和延庆赛区交通运输团队的协同联动指挥调度,最终确保每一名运动员、观众都能够及时乘车、安全出行,保障交通系统平稳有序。
延庆区交通局副局长李民伟介绍,目前,延庆分中心基础硬件环境已经搭建完成,停车监测系统、交通事件信息报送系统、综合监测系统等应用系统已经完成建设,正在结合测试赛进行系统功能测试。下一步将根据测试效果对部分系统功能进行完善,确保赛事期间能够稳定、高效运行。
看点3 气象
实现零到十天无缝隙实时气象预报预警
对冬奥会雪上项目来说,气象至关重要。延庆区气象局局长闫巍介绍,按照国际雪联和北京冬奥组委要求,赛区及周边建有80余套自动气象局及S波段雷达、云雷达、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等先进探测设备,基本形成了“多要素、三维立体、秒级”冬奥气象监测网络,加强设备监控和维护维修,可提供覆盖赛区及周边的天气实时监测数据。
气象部门研发了延庆赛区100米分辨率十分钟跟进循环的产品,以及零到十二小时的天气预报产品,模拟了近百个天气形势下延庆赛场三维气象高清数据集,还有冬奥中短期数据模式等产品,实现零到十天无缝隙实时预报预警,这些系统将为赛事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保障。
“我们组建了一支由48人组成的冬奥气象服务团队,包括现场服务团队、外围服务团队、城市运行服务保障团队等,自2017年冬季起,从外语能力、赛场冬训、国外培训、赛事观摩等方面进行专项培训,团队综合素质迅速提高。”闫巍介绍。
看点4 住宿
各住宿点位提供个性需求服务
日前,延庆赛区正在举行国际测试赛,这也检验着冬奥会赛时的餐饮和住宿保障工作。延庆区文旅局局长洪炜介绍,雪车、钢架雪车计时赛赛事进行到现在,8个集中住宿点位服务保障运行正常。
“八达岭温泉度假村酒店住着13名来自德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的制冰师,他们每天归店时间较晚,为保证其随时能吃上热饭,酒店调整供餐时间到晚上九点半。”洪炜介绍,各住宿点位还提供个性需求服务。为有需求工作人员提供点单式个性服务,按照防疫指导无接触传递,满足入住人员用药、工作文件传递等需求。
此次“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测试活动开启前,延庆区医院“抗疫老兵”卢光辉再次请战,成为酒店驻店保障团队的一员。据悉,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最严峻的时期,他踊跃报名参加医疗保障工作,曾在隔离观察点驻扎了100多天,直至疫情得以控制才结束任务。
此次,卢光辉及同事落实24小时在岗制度,除了统筹医疗救治、疫情防控、核酸检测等各项工作外,还要应对突发疾病的处理。洪炜介绍,他们经常忙碌到深夜,但大家毫无怨言。
新京报首席记者 吴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