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天24场演出,传承经典作品,呈现东西方交流,众多新作亮相首演
| ||
| ||
| ||
| ||
| ||
|
10月24日,为期16天的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正式落下帷幕。本届音乐节以“大师与纪念”为主题,汇集国内顶尖交响乐团、音乐家呈现经典的同时,一批优秀的中国青年音乐家登上音乐节广阔舞台。从巴洛克到新当代,从西方到东方,从歌剧、交响乐到流行、跨界,从剧院、音乐厅到潮流聚集地、时尚地标,从线下到线上,共呈现了24场精彩音乐会。
值此闭幕之际,新京报重新带领大家回顾这届类型丰富、风格多元的精彩音乐节。
开幕
百名党员,唱响时代赞歌
本届音乐节开幕音乐会以“在灿烂阳光下”为主题,由指挥家张国勇携手中国音协交响乐团联盟——BMF节日乐团与兰州音乐厅合唱团合力呈现。
与往届开幕音乐会不同的是,当晚音乐会舞台上,交响乐团中的每一位演奏员,胸前都佩戴着鲜红的党徽。这一百位演奏员来自全国21支交响乐团和机构,中国音协交响乐团联盟——BMF节日乐团,由北京国际音乐节携手中国音协交响乐团联盟合力推出。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委员会主席余隆以“划时代”来形容这支乐团的组建,“乐团里所有音乐家都是党员,从弦乐到木管和铜管声部,甚至包括竖琴和打击乐声部,全部由党员演奏员组成。这说明中国交响乐团在近20年飞速发展,我们做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足以写入史册的演出。”
值得一提的是,从策划到乐团成形,中国音协交响乐团联盟——BMF节日乐团的成立,凝结着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国音协交响乐团联盟以及全体音乐家的诚意和努力。从初期筛选符合声部要求、同时兼具党员身份的演奏家,到组织排练,再到乐手之间形成艺术默契,每一个环节都得以顺利进行。
大师与纪念
东西方作曲家,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北京国际音乐节作为一个立足中国、接轨世界的艺术机构,在过去的23年中遵循国际惯例,围绕音乐家诞辰和逝世纪念年策划推出了一系列精彩演出,从名震史册的贝多芬,到歌剧双子星瓦格纳、威尔第,再到理查·施特拉斯、伯恩斯坦等近现代音乐巨匠,都曾成为北京国际音乐节舞台的主角。
2021年,适逢斯特拉文斯基、马勒、维瓦尔第、圣·桑等多位西方作曲家的纪念年,北京国际音乐节以“大师与纪念”为主题,以交响乐、室内乐、歌剧和电影交响音乐会等多种形式纪念巨匠们。北京国际音乐节艺委会主席余隆介绍:“今天的所有音乐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行,而音乐史上的诸多大师,就是我们的巨人,是古典音乐文化的根基,纪念他们就是在不断夯实我们每一代音乐家脚下的路。”
在过往多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集中上演大师名作的基础上,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特别推出了以东西方作曲家对话的方式纪念大师的系列音乐会。首先,在指挥家黄屹执棒中国爱乐乐团呈现的郭文景交响作品音乐会中,上演了郭文景在21世纪创作的4部多种体裁的作品,全面展现了郭文景对于现代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的探讨。其中,为女高音和管弦乐队而作的《远游》四乐章版本更是在本场音乐会上完成了世界首演。
“如戏人生·广州交响乐团演绎圣·桑与陈其钢交响音乐会”上,指挥家景焕与广州交响乐团、小提琴演奏家徐惟聆、柳鸣共同呈现陈其钢与圣·桑的音乐对话,展现东西方音乐家对于“浪漫”的不同定义。“生活的歌唱——纪念马勒逝世110周年暨丁善德诞辰110周年艺术歌曲音乐会”上,上海交响乐团在指挥家杨洋的带领下与歌唱家袁晨野、黄英,小提琴家柳鸣和大提琴家朱琳,将观众带回1911年,共同纪念马勒的离世和中国老一辈作曲家、教育家丁善德的诞辰,东西方艺术歌曲和经典交响篇章联袂呈现。
万众期待下,音乐节闭幕音乐会,谭盾与斯特拉文斯基的名作同台上演,这两位作曲家相隔一个世纪同台对话,为观众们完整展现了关于“现代”的不同定义。北京国际音乐节委约作曲家谭盾创作的二胡协奏曲《火祭》也首次演出,一部新作品在浓厚的对话氛围中被镌刻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烙印。
古典与新锐
《浪子的历程》中国首演
“对话”纵览东西方音乐文化的同时,北京国际音乐节以呈现歌剧、室内乐、芭蕾音乐等多种方式继续着对大师的纪念。芭蕾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广州交响乐团在音乐会上相遇,向俄罗斯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致敬。午间音乐会上,纪念皮亚佐拉的吉他与单簧管旋律肆意流洒。在三里屯红馆,纪念斯特拉文斯基、维瓦尔第的主题音乐会与时尚潮流不期而遇。
斯特拉文斯基歌剧《浪子的历程》在面世七十年之后,终于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与上海交响乐团的联合制作下,以“双城首演”的形式,完成了精彩的中国首演。作为中国第一个专业古典音乐节,北京国际音乐节对于中国古典音乐市场的最大影响无疑在歌剧领域。在短短二十年间,北京国际音乐节就上演了超过50部歌剧,其中还包括近30部歌剧的中国首演。
在“引进经典”取得瞩目成就后,一系列锐意、鲜活、充满当代风格的新锐歌剧或音乐剧场作品在过去几年也是高频推出。正如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委员会主席、著名指挥家余隆所说:“如果仅仅是做一次文艺汇演,那么音乐节不足以称之为‘节’。它需要不断创新和具有前瞻性地艺术策划带给大家超前的艺术体验。”
年度艺术家
十年京沪合作成就佳话
在以“生活的歌唱”为主题,纪念马勒逝世110周年和丁善德诞辰110周年的音乐会开始前,北京国际音乐节组委会执行主席邓榕与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委员会主席余隆,向上海交响乐团颁发了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年度艺术家”荣誉。这也是上海交响乐团继开幕音乐会及歌剧《浪子的历程》中国首演后,在本届音乐节呈现的第三场演出。自1999年至今,上海交响乐团先后十次登上音乐节的舞台,许多佳作都是中国首演,如《古雷之歌》等。
青年音乐家
期待更多新人乐团“踏浪”而来
一直以来,北京国际音乐节都在不断扶植与支持青年音乐家。
2017年,正式创立了“雀巢杯-青年音乐家奖”,以此为青年艺术家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为他们提供国内最优质的平台、资源和舞台,为他们搭建起走向国际舞台的桥梁,青年音乐家奖的颁发也是每年北京国际音乐节最受瞩目的活动之一。
本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期间,艺术总监邹爽还宣布了2021年“雀巢杯-青年音乐家奖”的获奖者——新古典室内乐团。成立于2020年的新古典室内乐团,在2021年1月8日的首演音乐会上演奏了斯特拉文斯基的《敦巴顿橡树园》和科普兰的《阿巴拉契亚的春天》。今年该乐团为北京国际音乐节带来三套四场演出,在曲目的选取与设计上,也让人眼前一亮。
北京国际音乐节创始人、艺术委员会主席余隆表示,“我们需要新人与后浪们加入进来,以金郁矿和新古典室内乐团成员为代表的年轻艺术家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未来能够支撑音乐行业的重要力量,正因为有这群年轻的艺术家,这个行业才会有希望。”
多元艺术追求
打破古典音乐固有观演模式与距离
本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依然继续聚焦中国青年音乐人才。音乐厅内,青年小提琴家柳鸣与恩师、著名小提琴家徐惟聆同场亮相,分别演绎圣·桑的两部小提琴协奏曲。而在三里屯红馆,“00后”指挥家金郁矿和由他创立的新古典室内乐团以室内乐的方式展现勋伯格和斯特拉文斯基这两位具有革命意义的作曲家的名作,充分体现年轻音乐家对音乐事业的热情与真诚。
2020年BBC青年音乐家大奖的获奖者、年仅17岁的青年打击乐演奏家张放,携手打击乐演奏家王昇霖、张弘金及钢琴演奏家陈李安然在红馆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鼓舞世界”打击乐音乐会。多元的艺术追求,对音乐事业的执着成为了本届音乐节期间青年音乐家留给观众的最大惊喜。在北京国际音乐节艺委会主席余隆眼中,年轻一代的音乐家是中国音乐事业不断进步的希望,“这一代音乐家与国际上的同龄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中国的音乐事业未来属于年轻人,世界将因为这些年轻人而瞩目中国。为他们搭建平台,铺设道路,是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责任所在。”
在城市潮流地标三里屯红馆举办演出,不只是为青年音乐家提供个性化平台,也打破古典音乐固有的观演模式与距离,将更多元与前沿的音乐形式以新潮的方式带入都市生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邹爽担任导演打造的《自然颂歌》,将巴洛克音乐与现代剧场艺术相结合,借由环保这一热门话题,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另外,流行歌手成方圆与乐队一同呈现的拉美金曲,让观众足不出户感受南美风情,成为北京国际音乐节对世界音乐的又一次展示。除此之外,由诸多热爱古乐的青年演奏家组成的恰空古乐团,以一场巴洛克作品音乐会致敬维瓦尔第,带领观众重回300年前的音乐会现场。刚诞生不久的中国爱乐大提琴重奏团以12把大提琴演绎了皮亚佐拉名作《天使组曲》,用特殊的配置展现南美音乐与大提琴的别样魅力,也是向探戈之父皮亚佐拉致敬。
公益推广
与院校联手为青少年搭建艺术平台
北京国际音乐节与北京音乐广播携手打造的午间音乐会,在今年迎来了更丰富的节目编排,从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桑植民歌、张家界阳戏,到舒伯特、马勒的艺术歌曲经典,再到古典吉他、新古典室内乐团的室内乐重奏,北京国际音乐节为市民创造一次次与古典音乐邂逅的机会,让更多人感受到音乐就在身边。
在北京国际音乐节“公益日”中,两套四场儿童音乐会在红馆和中山音乐堂举办。音乐童话《咪咪噜迷失记》将音乐与童话绘本结合,以音乐童话的形式为孩子们打开古典音乐世界的第一扇大门。新古典室内乐团和四位经招募考核而产生的琴童共同演绎圣·桑名作《动物狂欢节》。对大师的敬意从年轻一代音乐人传递到孩子们心中。
“十一”黄金周期间,北京国际音乐节还推出了公益子项目——京港澳青少年音乐艺术嘉年华。值得一提的是,在闭幕式前一天,京港澳青少年交响乐团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音乐厅,与著名指挥家杨洋、小提琴家吕思清、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校长、大提琴演奏家娜木拉共同呈现了一场成果展示音乐会。随着汇报音乐会的结束,本届嘉年华顺利落幕,北京国际音乐节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音乐文化品牌与专业音乐院校的强强联手,为三地青少年搭建了优质的艺术平台。三地青少年通过此次线上及线下全方位的学习和实践,让他们深深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嘉年华的顺利举办,也推动了京港澳音乐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采写/新京报记者 刘臻
主办方供图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