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深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0:深读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新京报记者专访绿会COP26代表团成员郑欢

“用交互方式讲述气候变化与人类关系”

2021年11月02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青年领军基金执行主任、绿会COP26代表团成员郑欢。受访者供图

  气候变化对儿童和年轻人的生活和未来构成了严重威胁。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均在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联合国致力于为年轻人的行动提供支持。

  10月3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在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正式开幕。昨日举行高级别领导人峰会。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绿会)代表团将通过实地+在线的方式参加此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作为实地参加COP26的绿会中国代表团成员,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青年领军基金执行主任郑欢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是她第五年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她将与其他中国青年代表一起,发出中国青年的声音,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谈参会任务

  将向更多人解释中国的生态文明观

  新京报:你今年是第五年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这些年你见证了大会怎样的变化?

  郑欢:我从2016年开始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随着身份从学生转变为行业工作者,主客观视角也有所变化。

  2016年《巴黎协定》生效,即195个成员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向上达成一致,在这之后的会议基本围绕气候变化方向的相关责任、目标以及实施路径探讨,可以说《巴黎协定》是继《京都议定书》之后最具影响力的协议。

  从参与情况看,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经历了从雄心壮志到举步维艰,再到现在进入了关键时刻的过程。大会本身的变化和环境气候变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与地缘政治高度相关。比如我们现在可以预知,在今年的COP26谈判后,后疫情时代的经济恢复以及全球在这一议题上的合作与承担方式都会在不同的话题下有所体现。

  新京报:本次COP26上,你的主要工作任务是什么?在COP26上,你希望能代表中国青年发出怎样的声音?

  郑欢:我个人的主要任务分为两个,即输出和输入。“输出”是通过各类的受邀会议与活动,向更多人解释中国的生态文明观,我们还会将绿会以及青年领军基金在过去三年所作的相关工作同世界各地的参会者分享。比如我们如何通过与开源技术社群合作,把技术开发群体带入到气候变化以及环境保护领域,比如我们如何通过新的技术方式、艺术内容创作,把气候变化的传播变得可视化可交互,比如就“碳平等”的概念和更多的相关机构进行交流和探讨。

  每一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分为蓝、绿色两个区域,蓝色主要是负责谈判,绿色负责全球的各行业公司在气候变化领域的技术、文化以及教育等各方面创新的展示。“输入”就是我希望去参观学习一些厉害有趣的创新与实践,分享给更多人。

  谈观点

  希望气候危机变成机会 赋能青年发展

  新京报:你在抵达英国之前参加了气候变化大会COP26中国青年参会代表能力建设研讨会,在和其他专家、青年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收获?

  郑欢:各个领域的专家和青年从各自行业角度出发,分享有关事实和实践经验,探讨面对的挑战及其应对方式。

  专家分享方面,我从事实数据了解了我国目前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进展,以及在全球视角下,我们青年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青年参与方面,大家都提到了一点,即如何把气候危机背后的空白与挑战用一个合理可持续的经济机制变成机会,使其赋能青年的发展,这将为之后一线青年实践者提供比较坚实的思考方向与空间。

  比如要让青年人看到,现在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气候变化目标很庞大,但落实起来非常具体。一个传统企业转型需要人才,我们把这些信息渠道搭建起来,告诉年轻人可以进入到这个领域,帮助市场构建一个机制,鼓励更多青年人参与进来。

  新京报:中国青年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已经做出了哪些努力?国际上的评价如何?你们如何克服遇到的困难?

  郑欢:中国青年在气候教育和传播方面贡献突出,比如清华大学发起了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举行的全球青年零碳未来峰会等等,都是合作式的努力。还有一些青年创业家在能源、智慧交通等领域的技术方面做出贡献。

  联合国对中国的评价比较高,因为中国人做事情比较实际一些。比如我们会把气候变化和新科技结合,也会与不同的场景结合。比如我们机构把野生动物形象和数字艺术品结合后进行拍卖,因为数字艺术相对来说是现在比较热的一个话题,为气候变化找新的融资方式。

  就我们的机构来讲,也确实遇到过一些困难。比如在2019年,气候变化对于公众来说还是冷门的话题,所以我们要通过艺术的方式将其可视化,提升传播的效果。我们支持英国艺术家,合作完成了一个艺术作品在尤伦斯艺术中心展出。他们取得了海底珊瑚的图片,用AI训练这些图片,观众看到屏幕上海底的珊瑚非常美丽,但随着观众数量增多,距离更加贴近,美丽的珊瑚会白化。这直观说明了人和海洋系统之间的关系。

  我们和不同行业的人去解释气候变化,需要找和他们利益相关的地方,把这件事的意义转化为行业的价值,用他们能够接受的语言去做这件事。

  谈传播

  想让更多“圈外人”了解气候变化重要性

  新京报:在青年气候教育传播上,你们还将开展哪些工作?

  郑欢:我们面向的群体是技术从业人员,也希望在文化艺术领域产生影响力。我们将会联合各开源社区以及科技爱好者成立一个以全球技术为环境的社区,希望“链接”技术从业人员与社会议题,他们掌握着最实际的工具,我们相信他们可以在最有前景的场景中对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有所帮助。

  此外,我们还和游戏开发者、媒体数字艺术作家以及科幻作家合作,让他们用非常未来的方式去讲气候变化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让讲述变得可视可交互。因为气候传播最大的挑战就在于,我们当下的行为造成的影响具有实践的滞后性和地域空间性,这让气候变化和人的相关性变得难以建立,所以我们希望通过美的、未来的方式去做气候传播方面的工作。

  比如,科幻作家陈楸帆最近写了一本新书,针对低碳和气候变化意味着什么,我们进行了交流,并为他提供了一些报告和数据,他在书中一些章节中就提到了环境和气候变化。我们也请艺术家根据相关内容创作艺术作品,阐释未来技术和环境的关系。

  这些年,很多人在做存量的工作,我们的机构希望“破圈”,去做增量的工作,让更多“圈外人”了解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做。

  我们还支持游戏开发者和游戏公司,与全球一些游戏机构合作,把生态环境相关议题的信息和资料分发给年轻人,让他们去学习,并通过48小时的时间开发出一款好玩、能说明气候和人类关系基本知识的游戏。

  我觉得,青年人能做的就是不断实践、创造和发声,多合作,少比较。

  新京报记者 张璐 朱月红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