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悦笛消息,哲学家李泽厚在美国科罗拉多时间11月3日清晨七时逝世,享年91周岁。
李泽厚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其代表作有《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美学论集》、《美的历程》、《批判哲学的批判》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学热”中,李泽厚被青年人尊为“精神导师”,在知识界极具影响力。
“李泽厚是中国大陆当代人文科学的第一小提琴手,是从艰难和充满荆棘的环境中硬站立起来的中国最清醒、最有才华的学者和思想家。像大石重压下顽强生长的生命奇迹,他竟然在难以生长的缝隙中长成思想的大树。”人文学者刘再复曾这样评价。
穷苦青春和“吃饭哲学”
生于1930年,李泽厚曾拥有一个幸福无忧的童年。“父亲的收入每月有二百多块,所以我小时候的生活很好。我很早就吃过巧克力、烧烤等食物,而且在家里很受宠爱。”抗战中全家随父亲的调任而搬家,在长途跋涉的卡车上,李泽厚总是坐在副驾驶座父亲或祖母的膝头。
然而好景不长,1942年秋,父亲于江西吉安去世,在赣州读书的李泽厚甚至没赶上见父亲最后一面。父亲去世后,曾靠父亲工资维持的家庭生活陷入困境,母亲只好带着全家回到老家湖南宁乡,在小学任教以养活李泽厚兄弟二人。
初中毕业,李泽厚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湖南省著名的省立一中,却因交不起学费,选择了吃住均不收费的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贫困成为了李泽厚青春年代的深刻烙印,持续了他整个学生时代。“家道中落,没有饭吃的那种痛苦,你是不能体会的。”
直到进入北京大学,这种贫困仍未消失。“记得我那时只能买零星的活页纸,硬本没用过。甚至有时连牙膏也不买,用盐刷牙。把那几元钱积存下来,寄给正在上中学、父母双亡的堂妹。”
也许正因为对贫困深有体会,李泽厚在此后的治学研究中才格外强调物质基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1995年前后,他提出了中国发展4个问题的顺序:经济发展,个人自由,社会正义,政治民主。“我从不认为经济能直接决定政治、文化等等,市场经济也并不必然地带来现代民主。但现代民主却以前者为前提,否则便不稳固。如果没有现代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一切恐怕都难以保障和持久。经济是在‘最终意义’上和长时期内对其他一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济发展具有某种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力量。”在2020年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李泽厚说道。
早在4个问题之前,李泽厚在其1979年出版的《批判哲学的批判》一书中就提出,人类生存首先是物质生存,包括衣食住行和寿命,这是历史的基本要素,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才是精神的东西。人类要生存,吃饭并不容易,再伟大的真理都是从普通的事件中来。李泽厚把自己的这套理论俗称为“吃饭哲学”。这个说法常受到“庸俗化”的批评,李泽厚却有意采取这种“粗鄙”“庸俗”的用词,使语言在使用中具有刺激功能,以针对轻视、鄙视物质生存、日常生活,侈谈道德理性、精神生命、灵魂拯救之类的各派理论学说。
《批判哲学的批判》写于70年代李泽厚下放干校劳动期间。在随身的行李箱中,他偷偷放了一本康德的《纯粹理性批评》英文版。1972年从干校回到北京,他决定利用干校时的笔记正式写一本评论康德思想的书。
写作时,李泽厚并未想到此书何时能够出版。早年母亲含辛茹苦抚养他时常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句话影响了李泽厚此后一生,念及“不问收获”,他就能持之以恒地写下去。
没想到,《批判哲学的批判》在1979年便正式出版,畅销三万册,在学术界一时风头无两。在李泽厚看来,也许这正是时代使然。
看开生死,笔耕不辍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李泽厚在“主体性哲学提纲”(之四、之五)中提出了人“如何活”、“为什么活”和“活得怎样”三个问题,分别对应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李泽厚认为,哲学应该考虑根本问题,根本问题就是“人活着”,也就是人的命运问题。这个命运包括人类的命运、国家的命运、个人的命运。
而对于个人的命运,在90岁高龄时李泽厚早已看开。他将2020年《南方人物周刊》的专访视为人生最后一次接受采访。当时他说道:“我二十多岁得肺结核,在五七干校的时候,分到老弱病残组。我的父母都死于四十岁以前,我估计我只能活六十岁,我能活到现在这个岁数,自己根本没有想到。这也是一种偶然、侥幸。”
尽管身体状态一直不好,他却始终笔耕不辍,反复修改更新自己过去的理论,保持着强大的学术原创力。正如其好友、晚辈刘悦笛所言,从2002年的《历史本体论》、2008年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2011年的《哲学纲要》、2016年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再扩充到2019年三卷本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伦理学纲要》《认识论纲要》和《存在论纲要》,通过不断的几次结集,李泽厚让自己的哲学体系得到不同程度的总结,这是他步入耄耋之年所做的核心工作。
而对于科学发展与人类进化,李泽厚也保持着开放、乐观的态度。他早有放言,死后要将自己的大脑交由科研机构冷冻,等到几百年后脑科学研究成熟完善,再解冻以供研究。他说到做到,联系了冷冻机构,捐了8万美元并按时支付会员费。他说:“人类对世界,对宇宙,对外物的了解,比对我们自身的了解多得多啊。所以,研究脑科学很重要。”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作者:李泽厚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年6月
在“美学热”中声名鹊起前,李泽厚最早关心的研究领域是中国思想史。1979年,《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出版,他在书中对包括康有为、孙中山、章太炎、鲁迅等中国近代重要的思想人物做了细致全面的评述,对农民战争的规律、康有为的大同思想、章太炎的民粹主义特征等学术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判断。
《美的历程》
作者:李泽厚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年1月
李泽厚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美学领域。初次出版于1981年的《美的历程》被认为是“美学热”的代表。李泽厚在书中概览了中国美学的整个历史,与一般的艺术史著作不同的是,其并不重在具体作品的赏析,而是从人类学的视角把审美现象和历史进程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艺术、审美的发展源于现实生活的论点。
《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
作者:李泽厚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年10月
除了中国思想史和美学,李泽厚还精于认识论研究。本书初次出版于1979年春天,是中国思想界解冻后的作品,带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李泽厚在书中评述了康德先验论的哲学史意义,并运用自己的实践观点对康德进行了创新性的解读。
《伦理学新说》
作者:李泽厚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年10月
李泽厚晚年钻研伦理学,《伦理学新说述要》全面收录了他有关伦理学的主张。而今年刚刚出版的《伦理学新说》是李泽厚生前最后一部作品,对前书涉及问题有了更为系统的阐释。
□肖舒妍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