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北京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6:北京新闻

​首都体育馆曾是我国第一座人工冰场;北京冬奥会将在首体进行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比赛

短道速滑和花滑冰面可在两小时内切换

2021年11月25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扫码看视频《首体里为什么有“最美的冰”》
昨日,首都体育馆,通过在场馆顶部悬挂的网格膜,形成一个巨型投影屏幕。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陶冉
现场展示多验合一数字哨点和红外测温仪。

  谈到北京冬奥会历史最悠久的竞赛场馆,那一定是北京首都体育馆。

  首都体育馆建成于1968年,它曾经是我国第一座人工冰场;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这里成为了排球比赛的竞赛场馆。

  明年,“54岁”的首体,将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的比赛场馆。在这里,将诞生14枚冬奥会金牌。

  近日,新京报记者来到首都体育馆探馆,去实地了解这座“老场馆”到底是怎么焕发“新生机”的。

  

  关注1

  首体园区5块冰面赛后服务群众性健身

  首都体育馆建成于1968年,运行至今已有53年历史,是北京功能最多、适用范围最广的体育馆之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这里曾作为排球比赛场馆。

  2022年,这座老场馆再度转换身份,将承担北京2022年冬奥会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项比赛任务,并将产生14枚金牌。

  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城区场馆建设处副处长储卫星表示,首都体育馆改扩建工程,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大量利用2008年奥运会场馆的又一次生动实践。通过改造,目前53岁的首都体育馆不仅成为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短道速滑的赛场,而且,经过新建和改造,形成了目前国内集比赛、训练、科研于一体的冰上运动园区。

  整个园区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园区包括承担比赛任务的首都体育馆改造、训练任务的首体综合馆改造、运动员公寓改造和新建冬奥赛事中心四个项目,北园区包括首都滑冰馆改扩建和新建综合训练馆两个项目。

  “改造后的园区共计5块冰面,将为我国提升冰上运动竞技水平、推动三亿人上冰雪起到积极的作用。”储卫星说,首体园区5块冰面在设计之初充分考虑赛后利用,为适应群众性健身打下良好基础,“首体园区的改造,不仅满足冬奥会比赛及训练需要,更放眼长远的冰雪体育发展。”储卫星说。

  他介绍,改造后的首体,除保障奥运会赛事需求,赛后既可承接各项国际国内高水平的冰上项目赛事,为首都提供更多更好的冰上赛事,还可与夏季项目实现无缝切换。

  训练场馆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综合训练馆“冰坛”,赛后在开展专业运动员训练的同时,还将成为向青少年推广普及冰上运动的共享设施。首都滑冰馆赛后将作为全民冰雪运动普及和推广基地,定期向公众开放。

  关注2

  最新声光电技术打造“最美的冰”

  改造中,从传承保护出发,首都体育馆的外观没有大的变化,依然保留着首都体育馆作为区域标志性建筑的风采。

  体育馆南侧观众区的主入口及北侧贵宾接待入口的台阶,曾见证了1971年中美乒乓球友谊赛及2008年夏季奥运会,对于首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因此在此次改造中进行了原样保留。

  在内部,为了保障冬奥会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的比赛,首都体育馆增加了制冰功能。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主任丁东介绍,建设了31米×61米的多功能转换标准冰场,满足比赛需求。

  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花样滑冰竞赛主任姚佳介绍,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比赛对冰面的要求略有不同,比赛冰面厚度、温度等因素有所差异,首都体育馆可实现两个小时内两种冰面的转换工作。

  首体内部还改造了除湿、送风系统及看台座椅等,座椅调整了腿部空间与座椅间距,使现场观众观赛体验更为舒适。

  在改造中,首体引入了不少“科技元素”。首都体育馆采用了最新的声光电技术,竭力打造“最美的冰”。

  场馆顶部,悬挂了36块37平方米的网格膜,从而在顶部形成一个1332平方米的巨型投影屏幕,同时,在场地四角分别布设激光投影仪,这样就形成了“最美的冰”。

  此外,这里还有“绿色的冰”。首都体育馆冰面还采用了二氧化碳制冰的方式,这项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环保的制冰技术,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以内。这种制冷相比较传统方式效能提升30%,而且制冷非常均匀,不会出现各个部位温度不一样的情况。

  关注3

  气溶胶新冠病毒检测半小时内出结果

  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医疗防疫副主任赵成芳介绍,为迎接北京冬奥会,场馆制定了高标准疫情防控方案,利用此前测试赛的机会,对场馆的疫情防控工作进行了全方位测试。

  赵成芳介绍,场馆通过人、物以及环境进行同防同检,并引入了一些科技化抗疫装置,包括多验合一数字哨点、气溶胶样本采集检测、智能体温贴、亿级像素阵列像感器光场相机等。

  场馆配备了6台气溶胶采集设备和1套检测系统,可以实现气溶胶新冠病毒采样检测,采集和检测时间均约20到30分钟。

  此外,赵成芳介绍,场馆共为工作人员配备了647个智能体温贴,可以进行24小时的实时体温监测。该体温贴可以直接贴于人体腋下,24小时穿戴,单次充电可维持10天以上。在实时连续监控人体体温的同时,场馆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连续体温信号进行特征提取与分类,对重点人群进行持续的体温监测及疑似新冠筛查。

  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