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园林绿化建设统筹考虑动物吃、喝、住、行需求,为300万只候鸟在京过冬护航
| ||
| ||
| ||
|
近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鸨带着新伙伴来通州越冬,两只丹顶鹤从黑龙江飞到延庆,居民身边的温榆河公园也迎来了白天鹅,给冬日的公园带来新的风景。
在此之前,“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已在房山、大兴、丰台等地频频被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在北京的分布区不断扩大,消失近80年的栗斑腹鹀重新回到了密云山地。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在10月公布的全市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显示,北京市共有596种陆生野生动物,其中鸟类503种,占我国鸟类物种数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处处长张志明此前介绍,2010年前后,北京有424种野生鸟类,相当于近十年北京的野生鸟类增加了79种。
今冬京城候鸟有300万只左右,它们为何相中北京?记者了解到,北京在园林绿化建设中统筹考虑动物“居民”的吃、喝、住、行需求,包括候鸟在内的野生动物种群逐步增长。除了打造适宜环境,打击盗猎等违法行为也在同步推进。
“鸟中大熊猫”大鸨连续6年到通州越冬
“大鸨回来了!”11月11日,北京城市副中心爱鸟会鸟调人员发现,3只大鸨在台湖镇农田活动。大鸨已经连续6年来通州越冬了,它们体型硕大,背部羽毛呈棕色带黑斑,志愿者一眼就能认出来。令人惊喜的是,去年来过的两只大鸨今年带来一位新伙伴。
北京麋鹿苑研究员郭耕介绍,大鸨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确定其为世界易危物种,与大熊猫级别一样。统计数据显示,大鸨在全世界的数量只有数千只。
“大鸨每年都会从北方到黄河流域过冬,它们选择的栖息地多为农田,因为农田在冬季的人为干扰较少,遗撒的粮食种子、秧苗及越冬的昆虫都可以成为大鸨越冬的口粮。同时,农田视野开阔,便于大鸨及时发现潜在的威胁。”郭耕说。
作为观鸟圈的“明星”,大鸨的到来吸引了不少拍鸟爱好者。为了近距离拍到最佳效果,拍摄者带着“长枪短炮”下到农田里追逐大鸨,引起了志愿者的注意。“为了防止人对大鸨造成干扰,副中心爱鸟会、自然之友野鸟会等制定了值班表,每天有3-4名志愿者劝导大家文明观鸟。”北京城市副中心爱鸟会会长羿健说。
羿健介绍,进入农田的人员也可能对大鸨栖息造成惊扰,比如捡拾玉米人员、拾荒人、测绘人员、牧羊人、无人机爱好者等,经过志愿者的告知和劝说,绝大部分人表示理解并及时离开农田。
塑料垃圾也对野生动物构成威胁。今年2月,一只雌性大鸨被垃圾袋套住头部,慌忙起飞,乱撞误入地面灌丛,后经志愿者解救脱困。11月26日,志愿者又发现一只雌性大鸨叼住软性塑料泡沫并进行吞咽。为此,爱鸟会组织志愿者、爱鸟人士、青少年集中捡拾了农田周边的白色垃圾,台湖镇巡护队对垃圾进行了集中清理。
制定恶劣天气应急方案 涉及救护、食物
“3只大鸨是一雄两雌。根据爱鸟人士对它们的轨迹检测,它们大约每年11月从内蒙古来通州越冬,次年3月再往北飞。”为何大鸨青睐台湖?通州区园林绿化局森林资源管理科科长姜新福道出缘由:台湖镇水南村紧挨着凉水河,同时有一大片农田,正好满足大鸨对水源和食物的需求,农田收割完后自然形成的荒草堆,也为大鸨提供了隐蔽的栖息环境。
为了保护珍稀的大鸨,北京市、通州区园林绿化部门密切监测,制作了三四十幅宣传标语,张贴在可能拍摄大鸨的位置,提醒大家不要惊扰、投喂动物,给它们营造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区园林绿化局林政执法稽查大队、区公安分局森林公安大队、台湖镇政府“三支队伍”也加强了日间巡逻,同时开展宣传教育等工作。“志愿者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了便于他们和政府工作人员联手开展文明引导、秩序维护工作,我们给他们配备了志愿者袖标,让大家亮明身份。”
“农田收割地中有些农作物秸秆,大概二三十厘米高,有可能划伤大鸨。在自然界中,大鸨还可能遭到野狗和猛禽等天敌的攻击。”姜新福说,通州不仅有野生动物救护队伍、合作包定点动物医院,还和位于顺义的北京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提前沟通,一旦发生大鸨受伤等情况,可进行救治。
此外,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制定了恶劣天气应急处置方案,涉及救护和食物两方面;购买200斤黄豆作为应急储备物资。“觅食是动物的本能,如果一个区域内的食物量不够,它们会飞往其他地方,晚上再回到栖息地休息。”姜新福说,工作人员会遵循动物的自然生活状态,只有在遭遇长时间恶劣天气时才会投喂。
爱鸟人士指出,大鸨栖息地周边被城市建设包围,仅有的农田按照规划可能会建成嘉会湖湿地公园。他们担心,如此一来,北京将丧失最后一片稳定的大鸨越冬地。据新京报此前报道,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建设湿地公园是出于城市防涝功能需要,也会严格依据土地性质保留农田。目前,湿地公园规划尚在方案设计初级阶段。
姜新福表示,他也注意到了这个意向性的规划。“目前没有成型的最终版本,如果确定要建湿地公园,我们将和市里申请,看今后是否可以把这块原生态农田区域予以保留,作为大鸨的栖息地。这和湿地公园建设可以是相辅相成的。”
天鹅在温榆河公园“安家”
12月6日,京城冬日暖阳铺满温榆河公园沁湖。北京温榆河公园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副经理张春在湖边指着湖心对记者说:“看,天鹅在那儿呢!”
11月20日,公园的工作人员首次发现天鹅“莅临”温榆河公园,连忙用手机拍下照片,并发送给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经确认,这只天鹅没有受伤。“根据专家建议,如果天鹅没有受伤,就不需要人为打扰它,可以让它自由生活在温榆河公园。”张春说。
半个多月来,天鹅有过一两次离“湖”出走,其余时间,它一直在沁湖生活,要么低头俯身在水中觅食,要么在湖中徜徉。张春说:“天鹅能以此为家,说明温榆河公园的生态环境可以满足它的需求。”
这只天鹅也特别亲人,只见它慢慢游向湖边,那里早已有用手机对准它拍照的游客。在湖边,天鹅停留了至少半小时,与游客的距离不过两三米。为了不打扰天鹅,游客们放低了说话的声音,但一直欣喜地注视着天鹅。
在温榆河公园,不仅有新“住户”天鹅,今年9月,公园还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大鸟”。据介绍,这只大鸟银灰相间的羽毛层次分明,黑色鸟喙宽阔厚实,因为受伤,两只浅粉色的脚下垂着。园区工作人员见状,第一时间联系了北京市野生动物急救中心,经鉴定,这是一只银鸥,又名“鱼鹰子”,是一种珍贵的野生益鸟。现场抢救后,工作人员将其带走治疗,并表示康复后将带回公园放生。
此前,鸟类专家还在公园监测到一只中华秋沙鸭。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距今已有一千多万年,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全球数量不足5000只。这是首次在北京境内监测到这一重点物种。
根据温榆河公园朝阳段日前发布的调查报告,现如今,包括银鸥在内的210种鸟类、136种陆生昆虫、提供食源蜜源的120种乔木以及大量灌木、地被植物等,共同生活在这片生态园林中。
如何营造适合生物栖息的家园?张春介绍,温榆河公园将沟渠连通,局部扩大形成湿地,将水源引到林下田间,再种植一些食源蜜源植物,为小动物提供水源地、食源地,最终恢复出密林、疏林、灌丛、草地、农田、水域、滩涂、洼塘等八大生态环境,使这里成为“鱼的家园、鸟的天堂”。
接下来,在温榆河公园一期和二期的规划建设中,公园还将通过调查和监测准确获取本地生物多样性基准信息并及时更新,科学制定公园发展规划和管理计划,在常规监测的基础上及时开展评估,防范外来生物入侵风险,预测突发事件环境影响。同时,以生态保护修复、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等活动落实管理计划,为确定本地重要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目标制定提供依据。
开展执法行动织密“候鸟”保护网
今冬京城候鸟有300万只左右,北京在园林绿化建设中统筹考虑动物“居民”的吃、喝、住、行需求,包括候鸟在内的野生动物种群逐步增长。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处处长张志明介绍,在2018年北京市启动新一轮百万亩绿化造林时,就明确提出了构建互联互通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为提高生物多样性奠定基础。在植物选择方面,提出了“乡土、长寿、抗逆、食源、美观”的植物选择标准,除考虑景观和绿化效益外,植物配置还要重视动物取食、栖息生态环境的营建。
除了打造适宜环境,打击盗猎等违法行为也在同步推进。
近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部署开展2021年绿剑行动,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期4个月的保护候鸟等野生动物专项执法行动。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综合执法大队队长向德忠告诉记者,此次行动紧盯“捕、售、购、运、食”五个关键环节。从候鸟迁徙季的巡查巡护、清理整顿非法经营市场和商户、集中整治自发市场非法交易、强化网上违法违规行为治理、加强运输携带寄递监督检查和加大进出口货物查验等六个方面开展专项执法行动。
“我们围绕固定市场、农村集贸市场、易发盗猎点和野生鸟类自发交易市场、候鸟迁飞停歇地、自然保护地等野生动物集中分布的区域等开展执法行动,筑牢野生动物保护和疫情防控最严执法防线。”向德忠说。
■ 关注
丹顶鹤首次现身延庆 来自扎龙自然保护区
12月4日,两只丹顶鹤出现在延庆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就在前一天,《延庆区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名录(2021版)》发布,其中尚未见丹顶鹤的名字。
这是延庆区范围内首次发现丹顶鹤。经专家初步确认,两只鹤为2017年以后出生的鹤鸟,来自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一只被环志标记,为扎龙野化丹顶鹤,另外一只为野生丹顶鹤。
“丹顶鹤曾出现在密云,来延庆是头一次”。延庆区自然保护地管理处科研监测科负责人方春表示,目前自然保护地已派巡护员进行看守,防止游客打扰丹顶鹤。
丹顶鹤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湿地环境动态变化的生物指示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根据今年7月发表在《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一篇论文显示,目前全世界野生丹顶鹤种群数量约为3050只。
国际鹤类研究专家、黑龙江扎龙梦鹤苑鹤类保护宣教中心主任王克举介绍,丹顶鹤繁殖地主要在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地,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21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野生丹顶鹤栖息繁殖地,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丹顶鹤人工繁育和驯养野化基地,在世界鹤类保护及湿地保护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丹顶鹤一般每年4月下旬到达繁殖地,10月份南下进行越冬,在扎龙湿地的生活史大约6个月。
近年来,不少笼养丹顶鹤也进一步野化,补充到野生丹顶鹤种群中。以扎龙自然保护区为例,目前已逐渐摸索采用“放飞逃逸”和“半散养”方式开展丹顶鹤的野化工作。“为了缓解野生种群的濒危状况,除了人工繁育、笼养的以外,每年都会把一定数量的丹顶鹤放归自然,让其适应野外的生活。”王克举表示。
据了解,“放飞逃逸”是指通过放飞训练使丹顶鹤适应野外生活之后,逐渐离开放飞群体,与野生鹤共同生活。“半散养”则是指在每年的4月至6月丹顶鹤达到性成熟时,经过择偶、繁殖配对后,保护区将它们放归野外,使它们繁育的后代可以与野生鹤一起生活,在秋季一同迁徙南方,从而完成野化过程。
王克举告诉记者,此次两只丹顶鹤“光临”北京延庆地区是个“偶然”事件。“因为这不是丹顶鹤迁徙的路线,它们也很少直接出现在陌生的区域。其中有只鹤是保护区野化的,野化的丹顶鹤不太怕人,也不太防人,应该是它带着野生的丹顶鹤去的。”
新京报记者 张璐 吴婷婷 张建林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