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年度阅读推荐·入围书单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7:年度阅读推荐·入围书单

入围书单

2021年12月10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胖金鱼去哪儿了?》

  著者:陈赛

  绘者:刘畅

  版本:奇想国|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21年6月

  推荐语

  要如何跟孩子解释死亡?有太多的图画书给出过答案,但这本图画书并不打算拘泥于一种解释。几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围着一条死去的胖金鱼,猜测它去了哪里。每个孩子都极力调动已有知识,东方的孟婆,西方的美人鱼,都成为他们为胖金鱼寻找归宿的线索。在大人还纠结该怎么给孩子讲解死亡时,孩子已经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解答死亡。他们对世界的解释多元而丰富,冲淡了生命逝去后带来的悲伤与无奈。

  《绘本为什么这么好?》

  作者:朱自强

  版本:蒲蒲兰绘本馆|新世纪出版社

  2021年6月

  推荐语

  “双减政策”之后,绘本阅读之于素质教育的意义变得更为重要。但长久以来绘本被当作教化的工具,其文学性、艺术性、科学性以及所蕴含的哲学与心理学方面的意义却一直被忽略。朱自强将绘本阅读与儿童心智成长相结合,为绘本研究视野偏窄,话题较为固化等问题提供了多种观察角度和解决方向。

  《大大的城市,小小的你》

  著者/绘者:(加)西德尼·史密斯

  译者:范晓星

  版本:奇想国|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2021年6月

  推荐语

  小小的你身处大大的城市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本书画了一个小孩在皑皑白雪中寻找他的猫的孤寂感,而这只走失的猫也同样是孤单又无助的。图画中大大小小的图框如电影镜头一般拉近、推远,表达出同一场景的多重面貌。尽管暴风雪拥有改变一座城市的能力,但是个体的孤独却能从对心爱之物的追寻中获得救赎。

  《像达·芬奇一样思考》

  著者:(意)劳拉·马纳雷西

  绘者:(意)乔瓦尼·马纳

  译者:文铮 等

  版本:禹田文化|晨光出版社

  2021年2月

  推荐语

  这本书将伟大的博学者达·芬奇的各类素描、技术图纸、天文研究、信件等珍贵手稿巧妙地融入插画之中,串起了自然科学各领域的基础知识,不仅展示了天才用其非凡的创造力、旺盛的求知欲、超凡的思考力和不竭的内驱力推动了科学的前进,也用这种新颖的内容组织方式为科普绘本的创作提供了一个范本。

  《童年美术馆》

  作者:李杰

  版本:乐府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年9月

  推荐语

  对于儿童,成人总会陷入两种误区:或认为孩子是成人的附属,于是儿童表达自我的权利被限制;或认为孩子是不同于成人的他者,于是彼此的有效沟通被阻隔。但在策展人李杰的童年美术馆里,孩子们是独立的创作者、探索者、既有规则的破局者,他们对世界有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创造。这是一座理想的美术馆,也是真正的儿童友好空间。毕竟艺术与儿童,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多元、开放、没有标准答案。

  “散步三部曲”——《散步》《游河》《露营》

  著者/绘者:大吴

  版本:蒲蒲兰绘本馆|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2021年5月

  推荐语

  “90后”绘本创作者大吴的作品从来都与说教无关,在“散步三部曲”中尤其展现出随性而至的创作特点,他还为这套书创作了一首主题曲。“散步三部曲”是分别发生在清晨、正午和夜晚的故事。兄弟俩坐船游河、散步、露营,就途中所见各自发问,有趣味也有幻想。假如每个人都是自己思想的导演,那么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敢于去想象,去询问,即使生活中没有童话,我们也可以像在童话中一样生活。

  《拉扯大的孩子》

  作者:安超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年7月

  推荐语

  在中国,如何把孩子“拉扯大”不仅是繁杂琐碎的学问,也是重要的文化现象,其复杂程度远非西方经典理论框架所能概括。作者安超运用口述史和民族志的方法,通过研究自己家族的家谱,揭示出民间养育学的多元面孔。本书对许多教育学经典理论作出了独到反思,同时兼具作者强烈的个人关怀。作为出身农村的学者,安超致力于挖掘被历史淹没的底层教育实践的声音,其记述与行文之真挚,令人动容。

  《情感学习》

  作者:(德)乌特·弗雷弗特等

  译者:黄怀庆

  版本:光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年6月

  推荐语

  儿童热爱阅读故事,也通过认识故事中的人物来了解焦虑、信任、虔诚、同情心、同理心、羞耻、痛苦等情感。这本书从人类学与全球视野下的情绪史出发,分析了60本左右已被经典化的国际畅销童书和教养手册中“情绪”一词含义的多样化,让我们看到儿童文学对于建构、形塑个人的情绪、情感与感觉所具有的强大力量。

  《培养好孩子》

  作者:许晶

  译者:祝宇清

  版本:薄荷实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5月

  推荐语

  我们往往认为道德规范是社会“强加”在孩子们的头脑里,认为这些规范主要经由奖惩而被内化。但事实并非如此,孩子有自己的选择和应对。许晶从对一所中产社区幼儿园的田野调查中,看到了孩子在理解那些充满矛盾的外部道德规范时所展现的主体性,为我们展现了儿童不易被察觉的却既多样又共通的道德能力。

  《我们星球上的生命》

  作者:(英)大卫·爱登堡

  译者:林华

  版本:新思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2021年6月

  推荐语

  与其说这是一本回忆录式的自然佳作,不如说这是一部令人深省的警示之书,一份有关于地球生态与人类未来家园的见证宣言。作者大卫·爱登堡用一生探索自然,遍访全球,目击了曾经丰饶的地球,正在经历不可逆转的衰退,保护生态环境迫在眉睫。他也提醒我们,我们时代的悲剧并非绝对,看似黯淡的未来也不是毫无希望——我们仍然可以选择自己的行动,仍然来得及修正我们最大的失误。

  《噪声:人类判断的缺陷》

  作者:(以)丹尼尔·卡尼曼 等

  译者:李纾 等

  版本:湛庐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1年9月

  推荐语

  为什么我们做决策常常出错?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给出的答案之一便是噪声。噪声指的是人类判断中不受欢迎的随机变异。决策中的噪声会造成误差和不公。而噪声的普遍存在又常被忽视。《噪声》延续了卡尼曼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相较于解决问题,它的价值更在于提出问题:作为人类不完美的证据,如果噪声注定无法被消除,我们需要知道如何在适当情境下减少噪声,而在另一些情境下理解它存在的必要性。

  《花衣魔笛手》

  作者:(日)阿部谨也

  译者:夏川

  版本:一頁folio|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8月

  推荐语

  “花衣魔笛手”的故事源自一个以真实事件为内核的传说:1284年6月24日,在德国小镇哈默尔恩,130个孩子消失了。在历史学家阿部谨也看来,传说就是于正统史记中隐身的庶民对自身历史的叙述,展现了庶民的思维世界。他借由“花衣魔笛手”在中世纪的演变,还原了中世纪底层妇女、儿童及流浪乐师的生存境遇。他对传说的层层剖析,证明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广泛传播,正因为每个角色都暗含人们对自身生活的永恒恐惧。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