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鸿解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
近日,新京报记者专访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成员、曾多次参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党的中央全会文件起草工作的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鸿,请他介绍怎样向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就全会精神作面对面交流互动式解读。
三个历史决议的异同
新京报:我们注意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闭幕后,你已在全国多个地方的多个基层单位,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入浅出地宣讲和解读全会《决议》精神。比如,此次《决议》与党的前两个历史决议相比,有哪些异同?
施芝鸿:是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主题重大,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政策性都很强,对宣讲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央领导同志要求我们,要把宣讲的每一个内容都“讲清楚、讲透彻”,“尽心尽力、用情用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宣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你提的这个问题,就是我在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向该院师生作面对面互动交流式宣讲时,针对提问解读的第一个问题。
当时,我是这样阐述党的百年奋斗史上三个历史决议的异同的。
从相同之处来看,这三个历史决议都是在重要历史关头制定的,都是在三个历史决议所对应的三个历史阶段党的领导核心亲自领导和主持下制定的,三个历史决议通过之后都对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三个历史决议联袂竖起了我们党百年奋斗历史上的三个里程碑。把这三个历史决议组合起来看,就是几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百年党史的系统完整的总结。
从不同之处来看,前两个历史决议都叫作“历史问题决议”,都要用很大篇幅去分清历史是非、路线是非、理论是非。这次全会决议叫作“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由于从建党到改革开放之初党的历史上的重大是非问题前两个历史决议基本上都解决了,其基本结论至今仍然适用;同时由于第二个历史决议之后的40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总体上是顺利的、前进方向是正确的、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基于此,党中央决定,这次全会决议把着力点放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上,总结的目的是推动全党增长智慧、增进团结、增加信心、增强斗志,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下面,我具体介绍一下这三个历史决议。
第一个历史决议产生在争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历史关头。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由毛泽东同志主持制定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党以后特别是党的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这一段党的历史及其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对党的若干重大历史问题作出了结论,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共产党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致,增强了全党团结,为党的七大胜利召开创造了充分条件。七大以后很快打赢了抗日战争,随后又在解放战争中打赢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第二个历史决议产生在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历史关头。当时“文化大革命”10年内乱刚结束不久,在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大刀阔斧进行拨乱反正基础上,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提出了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总方针。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由邓小平同志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次决议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前党的历史,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一些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作出了评价,特别是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分清了是非,纠正了“左”右两方面错误观点,统一了全党思想,对推动全党团结一致向前看,更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吹响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进军号,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经过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的持续努力,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中华民族由站起来走向富起来。
第三个历史决议产生在距离第一个历史决议制定已经过去了76年、距离第二个历史决议制定过去了40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历史关头。党中央确定了这次全会决议对党的十八大之前的历史时期要在前两个历史决议已有总结和结论的基础上进行概述,重点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决议》全景式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全景式展现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共13个领域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突出强调了“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主持这次全会《决议》起草的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从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提出明确要求,对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提出明确要求。全会通过的《决议》同党作出的前两个历史决议一样,必将对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个历史决议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生动展示了建党100年来,我们党从不够成熟到坚定成熟、从不够有力到坚强有力的成长过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讲清楚了我们党增强团结和集中统一的历史经验,教育引导全党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步调一致向前进。这是对党百年奋斗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精准运用。
新京报:如何整体把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精髓要义,快速抓住关键点?
施芝鸿:对3.6万字的《决议》的关键点,首先要从党中央顶层战略谋划的高度来理解。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制定和通过的这个《决议》,既是一个郑重的战略性决策,又体现了我们党重视和善于运用历史规律的高度政治自觉和高度历史自信,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决议》精神激励全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争取更大荣光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担当。
第二,要充分认识党中央明确提出的《决议》起草的三条重要原则,这就是《决议》要聚焦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对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的评价要注重同党中央已有结论相衔接。
第三,对《决议》的精髓要义,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既好懂又好记的数字化表达方式,这就是“1 2 2 3 4 5 5 10 10 13”。这里的“1”就是一个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决议;这里的“2”就是新时代的“两个确立”具有决定性意义;这里的第二个“2”就是新时代的“两个结合”,创立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这里的“3”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三个重大时代课题;这里的“4”就是党在百年奋斗的四个历史时期创造了四个伟大成就、实现了四次伟大飞跃;这里的“5”就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五大历史意义;这里的第二个“5”就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全党同志都要坚决做到“五个必须”;这里的“10”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个明确”;这里的第二个“10”,就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这里的“13”就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在十三个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把以上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精髓要义的数字化表达整体上串起来,就是:一个决议、两个确立、两个结合、三个重大时代课题、四个历史时期的四个伟大成就和四次伟大飞跃、五个历史意义、五个必须做到、十个明确、十条历史经验、十三个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新京报:你认为此次《决议》最大历史性贡献是什么?
施芝鸿: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最大的历史性贡献,就是鲜明地提出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决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在党内外、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也引起国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在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历史关头、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特别是面对自2016年以来两任美国总统疯狂打压、极限施压,《决议》鲜明提出、突出强调“两个确立”具有决定性意义,其作用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的两次中央全会先后提出两个“决定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前一个“决定性作用”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后一个“决定性意义”,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顺应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提出的。
这个“决定性意义”,在我看来,就是定海神针的“决定性作用”,也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定海神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定海神针。“两个确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困扰中国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上、在新时代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都展示了定海神针作用,在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时代新征程上,这“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决定性作用”也就是定海神针作用,必将更加充分更加全面地显现出来。
新京报:《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你如何理解这一重要论断?
施芝鸿:这一科学论断,同《决议》强调的“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科学论断是互为印证、相辅相成的。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从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再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都表明,体现了“两个结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被称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除了深刻回答、全面回答了三大时代课题之外,还为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为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世界性贡献。这个“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思想被称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既是恰如其分的,也是当之无愧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新京报:《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应该从哪些角度来理解这一“新的飞跃”?
施芝鸿: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
第一个层面,就是在《决议》指出的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之后,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结合中国实际先后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由这三大理论创新成果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这9年锲而不舍的励精图治、辩证施政,在实践中创立了被称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继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之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第二个层面,这一“新的飞跃”主要体现在这以下3个方面。
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全面回答了三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这9年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脱贫攻坚、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方面的新鲜经验,形成了这个思想“10个明确”的科学内涵。
三是这9年来,从整个党的面貌、国家面貌、民族面貌到军队面貌、社会面貌、乡村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革命性重塑。《决议》对此分别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13个方面,作出了分领域的全景式总结和呈现,凸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上述每一个领域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
十条历史经验的内在逻辑
新京报:《决议》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贯穿其中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施芝鸿:第一,从《决议》概括的党的百年奋斗十条历史经验所回答的重大问题来看,它既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问题,又回答了《决议》序言中提出的“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问题。同时,《决议》还回答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牢记的“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
第二,从十条历史经验的内容组合来看,它既涵盖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涵盖了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创立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涵盖了我们党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总结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还涵盖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四个伟大”,涵盖了我们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和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涵盖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和“世界胸怀”等等。
第三,从十条历史经验的内在逻辑来看,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决议》的说明中指出的“三个根本、一个源泉”,即“这十条历史经验是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揭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揭示了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揭示了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揭示了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途径。”
党的自我革命
新京报:《决议》总结的第十条历史经验是坚持自我革命。你如何看待“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这一论述?
施芝鸿:1945年黄炎培先生率民主人士代表团访问延安时,在延安的窑洞里,他向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共产党执政,如何跳出历史封建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一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对黄炎培先生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这是我们党对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给出的第一个答案。
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对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党的自我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正是因为具备这样独有的政治品质,我们党才能穿越百年风风雨雨,才能够多次在危难之际重新奋起、失误之后拨乱反正,成为打不倒、压不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心底无私天地宽”。我们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既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也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敢于自我革命的勇气之所源、骨气之所有、底气之所在。也正因为心底无私,我们党才能本着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经常检视自身、常思己过,才能摆脱一切利益集团、权势团体、特权阶层的围猎腐蚀,并对这些集团、团体、阶层所裹挟的任何腐败分子开刀。有些人不相信我们党能真正做到刀刃向内、自剜腐肉,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实践,给了他们响亮有力的回答。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样的政治高度、理论高度、道义高度,站在治国理政和管党治党的历史高度、现实高度、长远高度,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跳出、怎样才能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以及从“人民的监督”和“党的自我监督”的结合上作出的回答,把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以伟大社会革命促进伟大自我革命的深层逻辑讲得很清楚、很透彻、很明白。
(下转A10版)
10个数字记住《决议》精髓要义
如何记住《决议》的精髓要义?“1 2 2 3 4 5 5 10 10 13”,这10个数字,是施芝鸿总结出的既好懂又好记的数字化表达方式。
1
一个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决议
2
新时代的“两个确立”具有决定性意义
2
新时代的“两个结合”,创立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三个重大时代课题
4
党在百年奋斗的四个历史时期创造了四个伟大成就、实现了四次伟大飞跃
5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五大历史意义
5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全党同志都要坚决做到“五个必须”
1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个明确”
10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
13
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在十三个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A08-A10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何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