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专栏
上一篇  下一篇

狂热的“饭圈文化”,凉了

2021年12月30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 专栏

  

  2021年不仅是告别不良“饭圈文化”的一年,也是明星“祛魅”的一年。

  “破局2021”——沸腾年终策划系列3

  2021年5月,网上一段“为偶像打投倒牛奶”的视频将“饭圈”的疯狂图景引入大众视野,这次事件成为窥测粉丝种种怪异行为的一个切口,虽然荒诞却又如此现实,让人惊愕。

  “天下苦‘饭圈’久矣”

  2004年开播的《超级女声》开启了粉丝投票时代。2014年-2016年,中国娱乐圈深受日韩偶像文化的影响,新型视觉偶像借鉴日韩偶像工业在中国不断涌现,被国内的粉丝叫作“爱豆”。随后围绕“爱豆”出现的粉丝社群“饭圈”出现。

  2018年,选秀节目《偶像练习生》横空出世,节目衍生出一系列方式来吸引粉丝打投。随后,偶像选秀节目密集出现,衍生出一系列“登峰造极”的“饭圈文化”。集资、应援、打投、控评、互撕让“饭圈”越来越乌烟瘴气,甚至蔓延至整个文娱领域:流量造假,控评,不允许普通人一句差评,否则“网暴伺候”。渐渐地,公众舆论场成了粉丝“吹捧、控评之地”。可以说,“天下苦‘饭圈’久矣”。

  “饭圈”俨然成了一个等级森严、分工明确、利益链条成熟,有着一套完整的纪律、组织、人事、财务制度的民间组织。然而,这样一个组织却面临着无规章制度可依、无责任可追的问题。其中就有不少人以“偶像”的名义趁机浑水摸鱼,粉丝组织的诈骗案也比比皆是。其出格行为把舆论场搅和得“乌烟瘴气”,一些行为甚至触及法律底线,在青少年群体中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

  为明星、艺人“祛魅”

  在“饭圈”中,无论是“控评”也好,“互撕”也罢,粉丝的目的无非让自家偶像在公众舆论场上保持良好的形象。粉丝要为偶像增加正面数据,压制负面数据,偶像才能顺利把流量数据兑换为资源,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这些资源即是:电视剧集的出演机会、广告拍摄、登上时尚杂志封面……

  因而,我们在公众舆论场上频繁看到的与“饭圈文化”有关的字眼:“撕番位”“集资”“割粉丝韭菜”,本质上都是“流量至上”逻辑统领下形成的闭环,闭环中的任何一环都离不开“数据”和“流量”。

  但这其中的任何一环都需要资金运作。各路人马,如品牌方、粉丝组织,也就有了“有利可图”的空间,不少人“乘虚而入”。偶像也在这个过程中被异化成了一个符号,粉丝喜欢偶像、喜欢偶像的美好品质,这一单纯的行为早已被扭曲。

  而“数据”也粉饰了某些偶像的种种劣迹。要打破这个闭环,本质上还是要打破“流量至上”这个单一的价值崇拜。好在,今年5月,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工作的通知》;8月,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9月,中宣部印发《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把整治范围从“饭圈”扩大到整个演艺娱乐行业……

  可以看出,相关部门对于“饭圈”和娱乐圈治理“重拳出击”:从选秀节目的投票机制,到“饭圈”,再到整个文娱领域的风气,一步步扩大治理范围。而这能从各个环节打破文娱领域对“流量至上”价值观的追捧,让偶像以最本真的“面目”和业务能力面对观众。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为明星粉饰数据的“饭圈”的崩塌,今年也是娱乐圈明星、艺人频频“塌房”的一年。公众渐渐发现,某些明星、偶像并不如舞台上那么“光鲜”,大众渐渐摘除了对明星、艺人的“滤镜”,更多的是以审视的目光看待他们。

  因此,2021年不仅是告别不良“饭圈文化”的一年,也是明星“祛魅”的一年。而公众对娱乐圈的认知也将深深影响着未来对娱乐圈的舆论评判。但还需认识到的是,明星“祛魅”并非拒绝“偶像”。喜欢优质偶像的本质是喜欢他们身上的美好品质,并将其化作自身前行的力量。只不过,在今年之后,明星团队打造出来的优质“人设”将岌岌可危,真正具有美好品质的偶像,才是公众能“欣然接受”的。

  □新京报评论员 丁慧

  评论投稿信箱:shepingbj@vip.sina.com xjbpl2009@sina.com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