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封面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5:封面报道

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主任刘星和市人大代表刘颖谈加强预算审查监督

参与预算审查监督是重要履职过程

2022年01月10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1月7日,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主任刘星(右)和市人大代表刘颖(中)做客新京报千龙网两会访谈间。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扫码进入两会访谈间

  去年12月,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市级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总结固化本市预算监督工作“年审+季审”“四问该不该”等制度机制,同预算审查监督条例形成“一条例一决定”的法规制度框架。

  今年的市人代会是“一条例一决定”的法规制度框架形成后的第一次人代会,人大代表对市级预算的审查监督有什么变化?1月7日,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主任刘星和市人大代表刘颖走进新京报千龙网访谈间,针对与老百姓的“钱花到哪儿、怎么花”有关的监督话题进行了讨论。

  关注 1

  钱怎么花通过“四问”审清楚

  新京报:什么是人大的预算审查监督?

  刘星:人大的预算审查是宪法赋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项重要权力。在人大监督工作中,预算监督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内容。

  财政预算来自于老百姓缴纳的税收或行政事业性收费。用老百姓的话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百姓有权了解“钱花到哪儿、怎么花钱”,我们的政府要说清楚。这主要要在预算审查过程中体现出来。包括预算的钱为什么花,怎么花的,效果怎么样,要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全过程审查中实现。所以,人大代表履行的就是审查批准预算的职权。

  刘颖:人大代表履职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来监督政府花的钱是不是该花,是不是该政府花,是不是该花这么多,是不是该当下就花。从人大代表角度来说,参与预算审查监督,实际上也是一个重要履职过程。

  关注 2

  联网监督系统可看到全局收支概况

  新京报:人代会期间,我们设置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审查区,代表可通过预算监督联网系统查阅自己感兴趣的哪一级政府或哪一个单位财政支出,来履行自己的职能或者说权力。这样的系统给人大代表履职带来了哪些帮助?

  刘颖:我把这个系统做两个比喻,第一个比喻,我觉得这个系统像一个瞭望窗,让人大代表通过这个窗口望出去,能够看到海量的数据。我们如果没有人大联网监督系统,往往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去评价这个钱该不该花。现在有了这套智能化信息系统,大量的数据就展示在你面前,包括若干年的趋势、结构、增减变化,包括预算与决算的比较,都可以通过数据集成,展现在你面前,就像站在一个瞭望窗前,可以清楚地看清全景。

  第二个比喻,我把它比作升降塔,让我们站到更高的位置上去思考。政府预算收支实际上体现出的是政府做了什么工作,需要投入多少资源、资金,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和效益。我们通过这个窗口,可以全面了解政府的工作,推进事、财、效的有机统一,对于人大代表履职来说,这个系统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过几年的努力,一步一步地完善功能,让我们很受益,而且非常便于我们更科学、更精准、更接地气地依法履职。

  刘星:预算联网监督系统是根据全国人大的总体部署建设和开发的,是围绕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提升代表履职能力的角度开展的重点信息化工程。

  系统建设是配合政府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发挥人大代表的主动作用,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信息对称,通过增强数字采集、比对、分析等功能,完整、有效、及时辅助代表依法审查监督预算。

  自2017年开始,北京人大就开始搭建预算联网监督系统,从1.0版、2.0版,逐步往下做。从最开始,系统只具备简单的浏览功能,到现在已经可以做到地理展示、智能查询、人机对话、数据分析,为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代表提供经过集成和处理的数据资源,帮助代表既可以看到全局的收支概况,也能看到他感兴趣的一些重点领域、重点工作相应的预算项目内容。

  关注 3

  人大代表全方位参与预算监督

  新京报:今年北京有了一条例、一决定,它们的出台对于预算审查监督带来了什么变化?

  刘星:这个决定,我们是紧紧围绕着两个内容,一是党中央对于各级人大提出来的加强预算监督的最新要求,我们进行了相应的制度设计。比如说党中央要求我们全口径审查。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保基金预算都进行全口径审查。另外,党中央有关文件对政府债务防风险审查提出新的要求,我们也把相关的工作要求进行细化,比如,政府债务要借多少合理,花在哪些方向或项目,风险怎么防控,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在决定中进行了相应的补充。此外,对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内容,如何扩大数据采集领域和范围,我们也在决定中有相应的体现。

  二是把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一些创新实践的经验做法纳入到决定中,主要的表现就是我们的年审+季审制度,还有“四问该不该”的理念,都在决定中体现出来。比如说年审+季审,比如专委会怎样更好地发挥作用,运用到对口部门的预算审查工作,比如如何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审查预算过程中,形成合力,也有很好的制度设计。

  刘颖:我觉得人大常委会出台的文件,以及财经办、预工委所做的大量的基础工作,都很好地保障了人大代表的依法履职,支持代表更好地发挥作用。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不仅仅对于预算这些数据,我们要去监督,还要去关注各部门的合作和配合。比如说审计发现的一些问题,整改得怎么样了,人大财经委都要组织代表到基层去调研整改效果,同时还要关注有一些审计发现的问题有没有代表性,是不是存在重复发生的情况,今后怎么去避免出现同样的问题。

  应该说预算监督的过程,人大代表是全方位参与的,大大提升了代表的履职能力和履职成效。此次人代会,我们在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中,可以看到有很多支出项目绩效报告,可以看清项目预算是怎么测算的,为什么要安排这个项目,在系统模块中都有体现。

  关注 4

  人大监督时间延展至预算初审会

  新京报:在这次决定里,还有什么样的亮点值得我们关注?

  刘星:一个决定的出台其实就是一项改革,预算法也一样。包括预算监督条例,包括决定,其实就像我们立法一样,不仅要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引领改革,在这里面政府本身有很多相应的挑战。

  比如,人大各个专委会开展部门预算初审,政府部门要向对口专委会提供部门预算草案。在审查过程中,对于一些项目不成熟,绩效目标不清晰,或者是考虑不到位的项目,专委会在审查中就会提出意见和建议,指出哪些项目依据不充分,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另外,像刘颖代表参与支出项目事先评估的时候,也会就项目的经济性、绩效性发表意见。在共同努力下,相关部门和单位深刻地认识到了“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这不是一个口号,要从源头加强预算要求,牢固树立支出责任。我们叫做纳税人的钱,老百姓的钱,从开始编制预算的时候,就要科学合理。

  预算部门和单位试编预算的时候,要请人大代表参与监督,北京在这方面做出了创新,我们把人大监督时间往前延展,在每年10月份,就安排有预算初审会,这就是“季审”的概念。我们利用一个季度时间去审查预算,部门和单位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如提出一些新的支出政策、新的预算项目的时候,也要邀请人大代表参与事前评估。

  新京报记者 吴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