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封面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1:封面报道

北京市卫健委党委书记钟东波:

将加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

2022年01月10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1月8日,北京会议中心,北京市卫健委党委书记钟东波。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当前,全球新冠疫情肆虐、新冠病毒持续变异,境外输入风险增加,作为首都北京,冬奥会即将到来,大规模涉奥人士陆续入境,疫情防控任务更为艰巨。

  1月8日,北京市卫健委党委书记钟东波接受新京报专访。他表示,两年中,北京市着力补短板、强弱项,首都公共卫生安全屏障得以筑牢。接下来,北京将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收尾工作,完善首都传染病防控体系。

  面对即将开幕的冬奥会,北京将加强远端管控和全过程闭环管理,坚持防范在先、动态清零,坚持外防和内筛并重,确保冬奥会、冬残奥会安全顺利举办,确保北京市民过一个祥和安宁的春节假期。

  谈 疫情防控

  各三级医院设住院患者综合过渡、缓冲病房

  新京报:去年北京新冠疫情救治情况如何?

  钟东波:2021年,地坛医院收治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384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272例、本地病例112例,确诊病例224例(其中轻型61例,普通型158例,重型1例,危重型4例),无症状160例。目前,本土病例全部治愈出院,所有病例实现“零死亡”。

  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四集中”原则,所有病例在市级定点医院收治,单人单间隔离诊疗,多学科专家组集体会诊会商,制定“一人一策”诊治方案;坚持中西医并重,中医治疗参与率100%;根据患者临床分期,科学采取不同治疗原则和治疗措施。对普通病房中的所有患者进行每日筛检,及时评估病情变化;设置重症过渡病房,及时收治病情偏重病例并进行干预,避免病情加重;对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集中专家力量进行精准个体化治疗。一旦出现重症患者,我们会进行全力救治。

  新京报:疫情期间,如何在做好院感防控的同时,确保本地、外省其他疾病的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钟东波:对于院感防控与医疗服务,我们采取了多项举措。

  按照国务院相关部门发布的全国各地中高风险地区名单,各医疗机构及时更新相关信息,动态调整防控措施。严格掌握中高风险地区范围,不随意扩大范围,不降低防控标准,不遗漏人员筛查。各医疗机构建立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绿色通道。医疗机构以救死扶伤为天职,不得以疫情防控为理由,随意停止手术、延误治疗、推诿拒收急危重症患者;对于暂未取得核酸检测结果等情况下急危重症患者的应急救治,医疗机构要设置应急隔离区或缓冲区;要建立急危重症患者核酸检测的绿色通道,加急出具检测结果。

  在住院服务方面,各三级医院设立住院患者综合过渡、缓冲病房,由院领导负责,优先用于急危重症入院患者过渡期安置,待排除新冠病毒感染后,再转至常规病房做进一步治疗,降低潜在院内交叉感染风险。严格落实隔床收治或1室1患等措施,床位使用率不超75%。

  对于血液透析患者,按照应检尽检要求,开展透析患者核酸检测,设立专门时段、专门区域为有指征但暂未排除新冠肺炎的患者或处于隔离期的中高风险地区患者进行血液透析。各区对辖区内管理的处于隔离期的透析患者进行摸排,确定专人负责对接;医疗机构不得推诿,确保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不延误、不中断。

  谈 应急管理

  将提高传染病早期发现和分析预警能力

  新京报:2020年,北京制定了《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今年是最后一年,目前进度如何?

  钟东波:目前,在完善疾控体系建设、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提升公共卫生应急保障能力等多方面均取得了进展。

  北京构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体系。以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印发《北京市重大传染病风险监测预警工作方案》,围绕新冠肺炎等6种重大传染病及危险因素,在口岸、机场、车站、市场、污水处理等场所广泛开展重点人群、环境(包括污水)、物品和动物等监测。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覆盖了北京市传染病诊疗机构680余家。

  在传染病救治方面,北京构建了央地军地协同、平战结合的传染病救治网络,确定北京地坛医院、佑安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为市级定点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小汤山医院为市级后备医院,建立分级响应床位储备机制。推进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发热门诊建设改造,已验收合格开诊87家,实现发热患者就诊救治全流程闭环管理。

  新京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今年还有哪些重点工作?

  钟东波:目前,北京的传染病防疫设施体系主要依靠传染病专科医院,这一模式今后要转化为以传染病专科医院为重点支撑、二三级综合医院为重要服务网络、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和国际大都市特点的新型首都传染病防疫设施体系。即在二三级综合医院感染科发热门诊基础上,进一步将二三级综合医院对传染病发现、诊疗、处理功能进行提升,形成二三级综合医院平战结合的防疫设施布局模式。专科医院重点突出新发突发传染病应对研究和疑难重症的救治等功能。

  北京市传染病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平台项目建设也将启动。通过整合医疗机构、疾控中心、交通出行(健康码)等多渠道数据,完成多点联动与触发,建立智能预警多点触发风险评估模型,提高传染病早期发现和分析预警能力,防止重大疫情发生或扩散。

  谈 生育托育

  推进三级助产机构新生儿科全覆盖

  新京报:去年我国全面放开“三孩”,如何从医疗、托育等各方面来切实减轻家庭的生育压力?

  钟东波:这一次优化生育政策不是简单从两孩到三孩的数量调整,更重要的是完善生育支持政策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部门通力合作和全社会积极参与。

  我们优化了危重孕产妇及新生儿救治服务体系,完善高危孕产妇全链条、全周期、可追溯服务,全力保障母婴安全。推进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推进妇幼保健机构、区域医疗中心及三级助产机构新生儿科全覆盖。同时建设供需平衡、布局合理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体系,加强辅助生殖机构质量控制和监管。

  北京也将加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开展多种模式的普惠托育服务试点,鼓励幼儿园开设托班,支持用人单位办托、社区办托,规范家庭托育服务等。通过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增大规划、财政等各方支持力度,扩大普惠托育服务规模,提高托育从业人员素养,提升北京市各类托育服务质量。

  新京报:不少人担心,新的生育环境下,女性在就业市场面临的不平等会加剧,女性权益如何保障?我们注意到,北京这次特意提及女方的育儿假可以转给男方,怎样确保可操作性?

  钟东波:本次的计生条例于2021年11月26日审议通过并正式实施,其中涉及女方除享受国家规定的98天产假外,享受的延长生育假由30天调整为60天,新设立父母育儿假等。条例实施一个多月,总体情况较好。下一步,我们将联合相关部门,加强宣传,使社会、企业与个人充分理解和把握政策;引导督促单位认真落实法定责任;探索假期成本多方共担机制。

  当前,全球疫情大流行仍在高位运行,北京面临境外输入风险。就城市社会面防控而言,我们将按照全国疫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坚持“防范在先、动态清零”总方针,慎终如始,绝不松懈,压紧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要求,加强外防与内筛并重,全力以赴,科学精准抓好疫情防控,确保冬奥会、冬残奥会安全顺利举办,确保市民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安宁的春节假期。  ——钟东坡

  新京报记者 戴轩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