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论
据《文汇报》报道,这两天,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一份“门诊年度小结”,引发广泛关注。“接诊年纪最大的患者”“接诊最晚的时间”“全年接诊患者量”“互联网医院门诊量”……一点一滴,这份“年报”竟然都“记得”。据悉,这是华山医院首次推出“医生版年度门诊报告”,一个个数字关联起来,清晰呈现医务人员全年为守护生命、守护患者健康的倾情付出与努力。
“你取得的成绩,同事们都记在心里;你的出色表现,我们不会忘记……”平日里,这些激励职工的话语,往往难以用具体的行动加以印证。但医院推“年报”,就会将“记住”“不忘记”等承诺具体化,让医生真正感受到医院的关心,也可以激励医务人员更努力地为患者提供服务。
而这样做对患者也有帮助。目前患者挑选医生,主要通过医生公示栏和他人推荐等方式,对医生的文凭、资历、科研成果、个人口碑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后作出决定。这种方式固然可以让患者找到中意的医生,但缺点是与医生的实际表现脱节。医院“年报”正好补齐这块短板,让患者挑选医生更有针对性。
对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进行精准统计,是公平计发绩效待遇的前提。但由于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大、类别多,统计难度很大,一些医院的绩效分配制度改革一直难以推出。医院“年报”对门诊医生工作进行了精准统计,利于公平分配门诊医生的绩效,对相关改革也可以起到助推作用。
细节决定成败,医院管理尤其如此。在各地都在踊跃探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当下,向细节要管理效率的“年报”做法值得肯定。而且,作为一种评价机制,医院“年报”在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后,也有必要向住院部、医学检查检验等辅助科室、医疗后勤保障等领域拓展,而不仅限于门诊。如此,就能力求用一把尺子,科学评价医院的每个工种、每名职工,激励医院所有工作人员发挥更大潜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唐传艳(医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