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新京智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7:新京智库

李成:未来,中美两国旗鼓相当是大概率事件

2022年01月18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李成
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

  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灾难,深刻改变了世界经济的运行方式。展望2022年,前行路上仍然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新的一年,全球局势将如何演变?中美等大国关系走势如何?就此,新京报新京智库专访了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博士。

  布鲁金斯学会是全球综合排名第一的智库,对美国政界、业界的对华态度与策略具有重要影响。李成是约翰·桑顿中国中心百年来首位华裔主任,对中美两国的政治与社会都有着深刻的理解。

  中美关系并非“垂直坠落”

  新京智库:新冠疫情的持续肆虐和不确定性,对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走向意味着什么?

  李成:大国政府间的合作缺失,是这次疫情当中比较明显的一个遗憾。这主要与美国国内政治的撕裂有关。

  中美关系正处于建交40余年来的最低谷。中美两国都有些人,用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想看对方发生不幸和灾难。这些都告诉我们,中美关系有多糟糕。这种局面能否改变?我认为需要根本改变双方的认知,要么就是出现重大的突发性事件,要么就是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变化。但是,前者很危险,而后者则需要很长的时间。

  新京智库:中美关系真的出现了一些人说的所谓“垂直坠落”吗?

  李成:近期美国内部和中美关系起伏变化,这种状况我认为至少还会延续好几年甚至更长,而且不排除出现更加难以应付的局面。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内部的撕裂和困境将会延续很长时间,其将给美国乃至世界带来不确定性和冲击。

  总体看来,中美两国关系并非有些学者所说的,是一个垂直的坠落,我认为是螺旋式下坠,是互相强化的不安、抵制、强硬和对抗局面。当然中美两国正面、积极的力量始终是有的,而且也存在着互动,包括两国元首的会晤,民间的合作和交流,这些都是有助于危机管控的。

  未来世界将有多个中心

  新京智库:有学者认为亚洲将取代西方,重新回归世界中心。你如何评价这一观点?

  李成:从相对实力对比而言,这有一定道理。但目前这不是现实。亚洲不是一个共同体,本身有内在的区域性差异,所以说亚洲回归中心这个概念实际上也是值得争议的,这也许是一个过时的概念。

  在过去50年来,亚洲国家在全球经济比重的上升,西方国家包括美国和西欧的比重下降,这是不容怀疑的事实。

  举个例子,1970年,北美和西欧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分别为37%和26%,东亚和南亚的比重占14%和7%。但过了近50年,2018年,北美和西欧的比重分别下降为19%和15%,而东亚和南亚分别上升为23%和16%。

  根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排名前5的中产市场当中,有4个将在亚洲,也就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日本。

  中国的快速发展是亚洲崛起当中的一个标杆性事件。

  新京智库:美国是否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局面?这意味着什么?

  李成:可以说,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美国第一次面对一个治理能力、技术潜力和综合国力与自己旗鼓相当的国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中美保持这样势均力敌、各有千秋的局面应该是大概率。

  今天的世界,在走向多边主义、多中心的治理,未来不会是一个单一的经济中心。欧洲和北美的相对实力和影响力一直在下降。但世界政治经济版图的变化,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在目前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复杂态势,加上科技迅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环境下,欧亚大多数国家也会避免跟着美国重蹈冷战的覆辙。

  新京智库:中美间下一个有望出现关系改善的领域是什么?为什么?

  李成:美国内政矛盾十分尖锐,鹰派势力的上升,使得决策者在外交中变得更为激进、强硬,急于求成和铤而走险。这也解释为什么中美关系未来很多年难以改善。因为不管谁在白宫,大多数都会跟中国强硬。

  在美国国内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当政者既没有意愿也没有太多政治资源来改善中美关系。

  当然也会有一些积极的调整。近来,美国已取消中美旅行限制,学生和商务的签证已经颁发。未来最有望改善的还是在气候变化和世界公共产品领域,以及不太敏感的双边经贸领域。

  西方社会对中国仍然缺乏了解

  新京智库:您最近在一些学术讨论会上提到了中美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是否可以解释一下这个观点?

  李成:从特朗普到拜登,对华政策呈现延续性,这也表明中美两国关系结构性的矛盾是中美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而非个人和党派因素。这种结构性矛盾,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两国在国际体系权力结构中的位置出现变化,这也是人们常说的“老大老二”的结构性矛盾。二是政治制度和经济模式的不同。如果西方尤其是美国政治经济社会或者安全形势是蒸蒸日上或是稳定发展,就不会在乎中国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模式。但过去几年,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发生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危机,他们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模式既缺乏基本的了解,又带着极度的反感和恐惧。这种矛盾估计在未来许多年不会缓和。

  美国年轻人对中国好感度更高

  新京智库:那么,美国社会和民众现在对华的心态是怎样的?

  李成: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人性是不变的,同样是人,没什么变化。只是环境发生变化,导致出现很多认知上的不同。美国自己的焦虑,以及媒体舆论和政客观点,会影响民众心态。

  有几点非常值得注意,美国的民调显示,29岁以下的美国年轻人,对中国的好感度比30-40岁、50-60岁等年龄段的人,要高出20%-30%。近10年很多民调都产生同样的结果,也包括我自己做的民调。但对日本、韩国做的民调,却未显示出年龄段的明显差异。这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还有一个党派因素。前不久芝加哥国际事务委员会做的一个调查发现,54%的共和党人将中国视为对手,而民主党中只有20%。

  作为华府的智库学者接触面比较广,我的观察是,有些学生或社会人士对中国有偏见,不了解,但是如果给他们讲清楚了,讲全面了,那么这种偏见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寻找共同点

  新京智库:2022年已经到来,对新的一年,您有何期盼或建议?

  李成:2022年,是尼克松总统访华50周年,也是新中国与美国首个联合公报《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当时这个“破冰之旅”带来的变化,确实是非常令人震撼的,直接牵涉几代人。在尼克松访华50周年之际,有必要重温这个历史过程。

  中国和美国都是伟大的国家,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都是伟大的人民。我们不能陷入想妖魔化对方的好战势力的陷阱。中美两国当然有很多不同,但也有共同点。在双边关系中,作为两个大国,中美两国携手寻找共同点,而不是只强调不同,才能战胜新冠病毒、气候变化和贫富分化等共同敌人,实现人类共同的愿望。

  现实世界有很多的问题和挑战,但我们仍不能只看到悲观的方向,而是要积极地去创造乐观的前景。

  新年愿景

  作为两个大国,中美两国携手寻找共同点,而不是只强调不同,才能战胜新冠病毒、气候变化和贫富分化等共同敌人,实现人类共同的愿望。

  现实世界有很多的问题和挑战,但我们仍不能只看到悲观的方向,而是要积极地去创造乐观的前景。

  新京报记者 柯锐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