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中国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9:中国新闻

2021年中国经济年报发布,人均GDP达到80976元,全国人口增加48万人

去年GDP同比增8.1%全国人口增加48万人

2022年01月18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2021年中国经济年报出炉。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发布数据,202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昨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这一年,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比重预计超18%,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预计将达到25%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8万元人民币,按年均汇率折算为12551美元,预计超世界人均GDP水平。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主要指标实现预期目标。”宁吉喆说。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2021年,新增就业人数超1200万。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1%,两年平均名义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宁吉喆表示,下阶段,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近八成

  2021年,内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9.1%,比2020年提高4.4个百分点。宁吉喆表示,我国经济增长还是内需拉动为主。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其中,由于我国疫情控制较好,在全球竞争中抓住了“窗口期”,出口实现较快增长,在一段时期内支撑了国内经济增长。国内经济增长的动能是否将“切换”?

  宁吉喆表示,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分别拉动经济增长5.3、1.1、1.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5.4%、13.7%、20.9%。

  同时,内外需相互结合,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2021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再创历史新高,其中进口、出口分别比2020年增长21.5%、21.2%。

  面临复杂严峻的经济环境,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利条件没有变,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不断涌现。

  中国仍处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202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097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551美元,突破1.2万美元,已经接近世界银行的高收入国家门槛。

  根据世界银行2021年7月发布的最新标准,高收入国家的“门槛”进一步提升,上调至人均GNI(国民总收入)超过12695美元;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均GNI超过4096美元,但低于12695美元;中等偏低收入国家人均GNI在1046美元到4096美元之间;人均GNI低于1046美元的,均属于低收入国家。

  尽管世界银行按照人均GNI作为划分标准,但由于人均GNI与人均GDP在数值上差异不大,因此人均GDP也常被学界和市场拿来作为收入划分的参考。

  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已经接近世界银行最新划定的高收入国家标准(超过12695美元),这意味着我国即将跨过高收入国家门槛了吗?

  对此,宁吉喆表示,我国人均GDP尚未达到高收入国家下限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中国目前仍处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他表示,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当前还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下一步,我们还是要着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能保持每年1000多万人的出生规模

  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2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创新中国成立以来新低。

  宁吉喆表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人口总量将保持在14亿人以上,人口总量将保持一定水平的增长。目前,我国仍有3亿多育龄妇女,能保持每年1000多万人的出生规模,同时,三孩政策将逐步显效,一些被推迟的生育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持续释放。

  谈及2021年出生人口减少的原因,宁吉喆表示,这涉及育龄妇女人数持续减少、生育水平持续下降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等诸多因素。

  2021年,我国15-49岁育龄妇女比上年减少约500万人,其中21-35岁生育旺盛期的育龄妇女减少约300万人。同时,生育水平持续下降,背后涉及生育观念变化、婚育年龄推迟、生育成本提高等因素,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在降低。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也推迟了年轻人的婚育安排。国际上多项调查研究发现,2020年,日本、韩国的出生人口均较上年减少,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存在这个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出生人口减少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宁吉喆提到,人口增速放缓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老龄化、少子化也是发达国家乃至一些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的问题。

  ■ 解读

  要把扩大内需作为重点突破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在国是论坛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会上表示,2021年中国经济的内外环境充满困难和挑战,中国经济应当说交出了一份较好的答卷,包括经济增长率、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在内的主要指标都超预期完成。

  姚景源表示,仍应看到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2021年分季度来看经济增速在下行,一季度同比增速是18.3%,二季度是7.9%,三季度是4.9%,四季度是4.0%,在逐季回落。从消费来看,2021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一般来说12月是消费旺季,但是12月当月社零同比增速只有1.7%,考虑到价格因素实际增速是负数。固定资产投资也较为疲弱,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4.9%,比前三季度降低2.4个百分点,第四季度投资对经济增长是负拉动。可以看到,经济下行的压力在加大。

  姚景源提出,2022年要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国内消费作为一个重点突破,此外还可以把一些投资项目提前。

  财政支出还会保持一定强度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22年的经济工作定调,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展望2022年的财政政策,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副院长白景明提出,财政支出还会保持一定的强度,即赤字、专项债等还会有一定的规模,因为经济增长的基础要打牢还需要财政政策助力;还要实行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在原有的制度性减税降费的基础上还会有一些新的举措。与此同时,2022年的财政政策会进一步提高效率,财政的投资性支出发力点要准,要更加发力到一些短板、并且乘数效应和边际效应高的项目上,同时在保障民生上也要精准发力。另外,还要进一步做好政策和改革的结合,要继续推进财政的改革。政策是要解决问题,改革是要打通政策落实的通道,提高政策的效率,这是非常关键的。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顾志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