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特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60: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特刊

奥林匹克文化推广人侯琨

历时8年遍访全球47座奥运城市

2022年02月04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通过体育和奥林匹克的载体,讲述中国故事,这也是一个大家喜欢听、喜欢看,并且容易让人接受的方式。
——侯琨

  侯琨

  1984年出生,籍贯山东潍坊。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奥委会文化与奥林匹克遗产委员会委员、北京冬奥宣讲团宣讲员。图为侯琨展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1932年写给朋友的亲笔书信。

  2007年一次偶然的担任志愿者的经历,侯琨与奥林匹克结缘,之后十几年间,从收藏奥林匹克藏品到推广奥林匹克文化,侯琨把爱好变成了事业。他历时8年遍访全球26个国家的47座奥运城市,成为“奥林匹克环球行第一人”。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称赞他是推广奥林匹克运动的榜样。

  侯琨也是北京冬奥宣讲团的一名成员。之前他有一个梦想: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前,现场为总计十万人进行奥林匹克文化讲座,分享他的奥林匹克环球行经历。侯琨告诉记者,这个梦想早已实现,“据不完全统计,通过我参与的冬奥宣讲活动,加上我在其他一些活动开展的奥运讲座,累计受众已超过15万人次。”新京报记者 陈琳

  一次志愿活动与奥运结缘

  新京报:奥林匹克纪念品收藏家是你的身份之一。你什么时候开始收藏并与奥运结缘?

  侯琨:我6岁开始爱上收藏,当时收藏邮票、钱币、各种卡、打火机比较多。与奥运结缘是在2007年6月,北京举行了第13届世界奥林匹克收藏博览会,那是我第一次做志愿者,也是第一次接触奥林匹克运动在文化和艺术品方面的内容。

  虽然我只当了三天的志愿者,但有幸结识了很多奥林匹克收藏家和爱好者。其中有两个人对我的影响很大。一位是叫多米尼克的意大利老人,他被父亲带去看了罗马奥运会,因此对奥运产生了兴趣;另一位是来自斯里兰卡的老人金迪,他曾经入选1948年伦敦奥运会,后来机缘巧合也喜欢上奥林匹克收藏。

  在此之前,我所认为的奥林匹克运动,就是比赛、世界纪录和明星。而通过他们的讲述,让我对奥林匹克运动有了新的了解:每一件收藏品背后都有精彩的故事,从收藏的角度看整个奥林匹克运动,实际上非常强调文化和教育。

  新京报: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推广奥运文化的?

  侯琨:从我接触奥林匹克到推广奥运文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7年到2010年,应该是启蒙阶段。那段时间我一边工作,一边收藏。

  工作之余的时间总是有限的。2010年,我离职创业,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开始做奥林匹克文化推广。2010年到2013年,这个阶段我在从事奥林匹克相关的经营活动,主要做一些奥林匹克收藏品的拍卖、交易、交流、展览,也帮助筹建了国内的体育博物馆。

  2013年我和跆拳道奥运冠军吴静钰结婚,直到现在,是第三个阶段。基本上我们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文化推广上了。尤其是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我所做的工作就是在国际上为北京冬奥发声。

  当然,在此期间“奥林匹克环球行”也在继续,一直到2020年的1月12日,我从瑞士洛桑回来的时候,完成了对所有举办过奥运会的26个国家、47个城市的访问。

  在行走中讲述中国故事

  新京报:当时怎么想到“奥林匹克环球行”?在环球行过程中如何推广奥运文化?

  侯琨:经常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初衷其实很简单,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奥运热情,但我发现大家更多的是关注赛场上顽强拼搏的运动员,而对“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认识却有些模糊。于是,一个探访全球奥林匹克城市的梦想就此诞生,我想看看,奥林匹克运动到底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能够吸引全世界的人参与。

  2012年1月1日,我正式开始了自己的环球之旅。

  在世界各地行走的过程中,我会把自己在中国的生活分享给偶然或必然遇见的人,也会把手机中的照片和影像展示给外国友人,让他们看到当下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他们通过我的分享对中国有更进一步了解的时候,我就会特别高兴。通过体育和奥林匹克的载体,讲述中国故事,这也是一个大家喜欢听、喜欢看,并且容易让人接受的方式。

  社区推广奥运文化是最佳途径

  新京报:你也积极参与社区的活动,你怎么看待社区在奥运文化推广方面的作用?

  侯琨:2020年5月,经巴赫主席提名,国际奥委会和中国奥委会批准我进入国际奥委会工作,任国际奥委会文化和奥林匹克遗产委员会委员。

  委员会的主要功能就是负责国际奥委会在全世界文化艺术和奥林匹克传承领域的推广。国际奥委会一直在推动社区这个概念,鼓励运动员和参与者们能够更多地互动交流,这也是国际奥委会的最高愿景——通过体育,发展和平且维护人的尊严的社会。我认为,这个愿景得靠大家去实现,社群、社区集合就是最佳途径。比如我参加的社区冬奥行活动,加入北京奥运宣讲团,走进北下关街道开讲“奥运零距离”,都是奥运文化推广在社区的落地。

  新京报:你认为北京作为“双奥之城”,会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哪些影响?

  侯琨:首先,北京在奥运史上最大的贡献,是第一个既举办夏季奥运会又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把不可能变为了可能。它影响的就不是一代人,而是三代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不光影响了大批80后,还影响到了90后,甚至95后;往前影响到了70后、75后,这次很多筹办冬季奥运会的人,之前也参与过筹办夏季奥运会。其次,从遗产再利用角度来看,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举行两次奥运会,场馆能在最好的状态下得到利用,给世界上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范本,为奥林匹克运动树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标杆,这就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与发展——可持续、绿色和以人为核心,这也是国际奥委会一直强调的内容。

  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