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6: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特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76: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特刊

北理工测碳团队

开发碳测平台 用数据呈现中国的努力

2022年02月04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北理工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团队
在北理工牵头的“低碳冬奥监测与碳中和调控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项目中,团队研究并开发低碳冬奥监测与碳中和调控关键技术,实现冬奥会碳排放数据多源采集融合与全景式管控交互,最终提出冬奥会碳中和实现路径与方案。图为团队学生在讲解大屏幕上的测碳情况。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调试设备、测算数据、检查电池……1月18日下午,国家速滑馆内,一块7米见长的大屏幕被点亮,速滑馆的碳排放量和减排贡献呈现在屏幕上。

  “低碳”办赛离不开科技助力,其中就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低碳冬奥监测与碳中和调控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项目。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余碧莹教授及其团队负责“冬奥赛事全景式碳排放智能管控与交互技术及示范”课题。在项目负责人魏一鸣教授的带领下,团队开发“测算控谋”技术体系,研制冬奥碳测器,为北京冬奥会的智能化低碳管理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及碳中和调控方案,使得北京冬奥会碳减排贡献有据可依、有数可查、有物为证。

  

  用科学手段给冬奥的二氧化碳“算笔账”

  在申办冬奥会时,中国就提出了“绿色”办奥、实现冬奥碳中和的目标,为了这项承诺,余碧莹和项目团队持续攻关,运用科学的方法为冬奥会的二氧化碳“算笔账”。目前,已建立了实时分析和反馈赛事相关碳排放特征的全景式碳排放智能管控与碳普惠云平台——冬奥碳测,形成了北京冬奥会低碳技术方案库,并科学量化各项低碳技术与减排措施的减排成效。

  “核算碳排放面临很大的问题就是,‘碳’看不见、摸不着,需要用客观、科学的设备和手段告诉大家,哪些活动产生了二氧化碳,产生了多少。”余碧莹介绍,二氧化碳的产生与人、设备、运营和物资消耗情况都有关系,团队首先需要对与冬奥会相关的人、机器、物品以及环境进行监测,以采集的数据为基础,全面核算出中国办冬奥会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才能为后期“碳中和”提供准确的调控方案。

  拿速滑馆来说,团队从设计建设阶段开始测算其在赛事全过程中可能节省的排碳量。余碧莹介绍,速滑馆采用了BIM数字化建造技术,放弃了冗余设计,用钢量节约了2800吨左右;索网屋面则可较传统建筑节约75%的钢铁。钢铁在生产过程中会造成大量的碳排放,算出节省的材料就能算出减排数据。

  评估30多项低碳技术,总减排量达95万吨左右

  碳减排覆盖了整个冬奥办赛的过程和细节。

  “经过了我们前期的测算,如今在建设时期,速滑馆的减排贡献达9.2万吨二氧化碳,这相当于800万-900万棵树平均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或者相当于5万辆车少开1年减少的二氧化碳量,水立方则累计节省6万吨二氧化碳。”余碧莹笑着说,其团队目前评估了北京冬奥实施的30多项先进低碳技术和措施,总减排量达到95万吨左右。这些监测和追踪,让所有人能够清楚看到减少碳排放的意义,也让中国在绿色办奥中所作的努力被世界看到并信服。

  一路走来,余碧莹用“马不停蹄”来形容。她介绍,大家都是加班加点地在干,“讨论会开到凌晨一两点是常事,小伙伴经常工作结束后就直接睡在办公室,醒来继续攻关。”

  此外,为测算碳减排和碳排放数据,必须要细致了解场馆建设、运营过程中各项技术和措施的专业知识,比如说测算团队要学习什么是二氧化碳制冰技术,和传统氟利昂制冰技术有什么区别,如今,团队里很多科学家都成了制冰专家。“我们几十号人做这件事,为了避免可能存在的国际舆论风险,要做到有据可依、有数可查、有物为证。”

  “冬奥赛时我们将继续测算控谋,最终提出最佳的碳中和方案,打一场漂亮的攻坚战。”余碧莹及其团队充满信心。

  “零碳小屋”迈出赛场绿色建筑的第一步

  为了更好地践行绿色办奥的理念,项目团队还打造了一个“零碳小屋”,用于国家速滑馆的票务和应急服务。在国家速滑馆西侧,这个三十多平米的临建小屋已经投入使用。

  小屋建设均选材环保,可回收利用,在冬奥会期间不需要任何能源供给,也不产生任何碳排放。在这个小屋里,空调、电灯、智能大屏等一应俱全,而且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运作,但不接入一度电网用电,小屋靠风机和太阳能光伏就可以自给自足,实现了“零碳排放”。而且,这个独立小屋随便搬到哪都可以用。

  “目前小屋已经投入使用,场馆工作人员反馈,这间是最舒适的临时建筑,甚至比很多接电的房屋还要暖和舒适,宽敞明亮。”余碧莹说,我国目前在大力推广绿色建筑,“零碳小屋”的应用也是在冬奥场馆的绿色建筑建设中迈出的重要一步,为今后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参考方向。

  余碧莹透露,“低碳冬奥监测与碳中和调控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项目还将形成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解决方案和低碳成果全球宣传方案,以及冬奥牵引京津冀协同发展白皮书,向全球展示北京冬奥的低碳行动、减排贡献以及对主办地的发展促进作用。

  新京报记者 刘洋

  我们国家在“零碳”方面做的努力,要让世界看见,这些数据就是证据。

  ——余碧莹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