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目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2:目击

属于他们的“独家记忆”

2022年02月04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2月1日,2022北京新闻中心,志愿者之家里的照片墙。
1月26日,中传,活动教室黑板上满是冬奥和春节的元素。
1月31日,中国传媒大学食堂内,一位志愿者激情献唱,活跃现场气氛。当天,学校为城市志愿者准备了除夕年夜饭和娱乐活动。
1月26日,中传校内核酸检测现场,一位城市志愿者拿着登记核酸信息的机器搜索信号。
1月31日,中传宿舍楼内,黄涵(左下)与朋友一起观看春晚,桌上摆了各种水果零食。
2月1日,2022北京新闻中心,中传城市志愿者在媒体工作区编写冬奥文案。
2月1日,2022北京新闻中心,黄思懿在文化展示区冬奥图书角工作。
1月31日,中传,一位志愿者在与亲友视频通话。

  北京冬奥会期间,位于冬奥会场馆周边、冰雪运动场所、重点社区(村)、公交地铁场站以及2022北京新闻中心等处的758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全部“开门迎客”,持续服务至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活动结束。截至目前,超过4万名城市志愿者已经上岗服务,加上后续上岗服务的志愿者,累计上岗服务的志愿者将达到20万人次,其中就包括中国传媒大学(以下简称“中传”)这群充满热情的年轻人。冬奥恰逢春节,特殊的时间节点将给这群在校大学生留下一份“独家记忆”。

  “这是我们在北京上学的最后一年,希望能在冬奥会里锻炼一下自己。”

  “如果这个寒假还是回家,或者找个地方实习,可能普普通通就过去了,参与冬奥却不一样。”

  黄涵和黄思懿都是中传的大四学生,今年6月将离开北京异地读研。她们都参与过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当时我们在最后一个方阵,第三十六号方阵,叫‘祖国万岁’。”黄思懿脱口而出这些数字和名称,“那时候交到很多朋友,感觉特别幸福,我还挺向往能够再来一次这样的集体活动”。

  作为冬奥城市志愿者,他们需要一直待在北京;因为疫情关系,也几乎没有离开学校。正式进入冬奥志愿服务工作之前,他们还在每周例行的校内核酸检测现场,临时当起核酸检测志愿者。

  春节前夕,黄思懿组织部分志愿者和留校实习生,一起写了三百张“福”字,送给春节留校人员。

  “其实没有特别想回家,因为每天都在和爸爸妈妈发信息。”短短4天,黄涵就收到两大箱来自男友的“投喂”。闲下来的时候,她会拍几段开箱视频发给男友和父母,也会分享自己遇到的趣事。

  大年初一,踏入2022北京新闻中心的黄涵和黄思懿,与其他同伴一起正式开启北京冬奥会城市志愿者的服务工作。尽管此前来过这里培训,但当天是该新闻中心正式对外开放的第一天,媒体记者、工作人员都出现在这里,还是让他们感到新鲜。

  黄涵的岗位位于一楼大厅的综合服务台,负责解答媒体工作人员的问题。“挺喜欢这个岗位的,我享受和人沟通的过程。”她还说,“这个岗位的特点是要时刻保持形象,因为这里是中外记者进入新闻中心看到的第一个微笑,很多媒体会在这里拍照。”

  黄思懿负责图书展台的工作,“很喜欢自己的工作,也很享受这种同心协力、相互信任、相互贡献的集体氛围。”每个志愿者就像机器里的小齿轮,是冬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冬奥注入鲜活。

  2月4日是北京冬奥会开幕的日子,也是2022北京新闻中心正式运行的日子。城市志愿者将与冬奥一同成长,享受着属于自己的独家体验,也书写着自己与冬奥的独家记忆。

  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实习生 张湘涓 摄影报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