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22: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点燃主火炬

雪花为台“微火”闪耀

2022年02月0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火炬手杨扬(左)与苏炳添在传递火炬。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2月4日晚,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这是主火炬。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2月4日晚,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最后一棒火炬手迪妮格尔·衣拉木江(左)和赵嘉文将火炬嵌入“大雪花”中央。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奥运火炬手入场,引来全场观众的欢呼。“50后”赵伟昌、“60后”李琰、“70后”杨扬、“80后”苏炳添、“90后”周洋、“00后”迪妮格尔·衣拉木江和赵嘉文……他们高擎奥林匹克之火,传承奥林匹克梦想,满怀“一起向未来”的憧憬,跑向充满希望的远方。

  两位“00”后运动员将手中的火炬插在“大雪花”火炬台中央,雪花般圣洁灵动的火苗代替了熊熊燃烧的火焰,再次书写了奥林匹克历史崭新的一页。

  巨型雪花成为主火炬台

  2月4日22时许,国家体育场“鸟巢”中央,一群孩子手托“和平鸽”,歌唱着、嬉闹着涌上舞台。与此同时,曾在奥运五环之下出现过的那片巨型雪花,再次升入舞台中央。

  歌声渐弱,灯光微暗。出生于1950年的赵伟昌手持火炬出现在“鸟巢”一角,42年前,他是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冬奥会时的开幕式旗手。火苗在寒风中摇曳,燃烧着1980年普莱西德湖畔的呐喊。下一棒,李琰,生于1966年的短道速滑传奇教练,执教三届冬奥会,麾下弟子获得7枚金牌。再交接,杨扬。2002年的盐湖城,26岁的她代表中国队首次登上冬奥会最高领奖台。火炬继续传递,从“亚洲飞人”“80后”苏炳添到“90后”短道速滑冬奥冠军周洋……最终,迪妮格尔·衣拉木江和赵嘉文,两位出生于2001年的冬季项目小将携手接过火炬,缓缓走向舞台中央那片巨型雪花。

  “鸟巢”安静了,全世界都在屏息期待——那一刻,就要来了。

  两名火炬手轻盈地走上舞台,将最后一棒直接嵌入大雪花中央。

  没有天马行空的点火方式,也没有赫赫炎炎的剧烈燃烧。

  礼成。现场一片寂静。

  “不点”传递低碳环保理念

  无人料想,这支形如飘带的红色手持火炬——“飞扬”,会与主火炬融为一体。

  歌声再起,在孩子们的簇拥下,这朵巨型雪花载着奥运之火飘转升入鸟巢上空。这一刻,是奥林匹克的荣光再现,也是这座千年古城的一瞬灵动,更是百年奥运史上的“前所未有”。

  坐在台下的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其实早已猜到观众的反应:“一部分观众可能不太习惯,但如果我们不做这样的创新和改变,后人也一定会做。”

  奥林匹克之火象征着人类对和平、友谊、光明的期待,但在以往每届奥运会和残奥会上,连续燃烧一个多月的火炬都会消耗大量燃料。在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环保”关乎全人类未来。

  从以往的点火到“不点”,清晰地传递了低碳环保理念,而由所有参赛国家和地区名字汇聚成的大雪花,则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理念。张艺谋说,没有任何一个时刻,比今天更需要人类的团结。

  一朵雪花照亮了“双奥之城”北京,也将照亮全人类的绿色未来。 据新华社

  这次开幕式最大的创新是点火方式和火炬台设计,可谓百年奥运史上前所未有:将熊熊燃烧的奥运之火,幻化成雪花般圣洁、灵动的小火苗,这一创意来自低碳环保理念。

  这种改变是颠覆性的,有时我甚至问自己是不是离经叛道了。最终,这一方案获得国际奥委会支持,说明无论火焰大小,只要点燃大家的心中之火,就是最璀璨的圣火!  ——张艺谋

  揭 秘

  主火炬的点燃方式是“一叶知秋”

  在每届奥运会的开幕式当中,主火炬点燃是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也是历来奥运会主办国创意的比拼与集中体现。张艺谋领衔的总导演团队,大胆创新,以“不点火”代替“点燃”,以“微火”取代熊熊燃烧的大火,传递低碳、环保的绿色奥运理念,实现了奥运历史上的一次点火创新。

  记者:您在这几个规定动作上,这次是怎么考虑的?

  张艺谋:我觉得最重要的规定动作就是主火炬和点火,我们2008年有一句口号叫表演是好坏,点火是成败。所以点火是最重要的规定动作,而且也是万众瞩目的,全世界的创意团队、导演们其实比拼的都是最后怎么点火,所以一开始就是我们创意的重中之重。那我们想体现新时代、体现现代才能体现新的感觉,想体现“一起向未来”这样的主题。首先是主火炬,主火炬是一朵雪花,燕山雪花大如席,但是这一朵雪花是由所有参赛国家和地区的小雪花共同构建的,而且是在你眼前构建完成的,是在表演的环节中,一开始就存在的,就像一个卧底一样,一次一次地出现,让你完全想不到,他们的主火炬早就亮相了,早就参加到构建环节中,早就向世界亮相了它的功能,一起向未来的理念,早就表现出来了,一直到最后。

  我觉得看奥运会的历史,倒回去看所有的资料,所有主办国的主火炬都是他们的文化和历史的元素设计的,没有一个主火炬是把所有参赛国家和地区的名字都大大地放在上面,是大家共同的一个主火炬,又那么轻盈浪漫的一个造型,从来没有,这是第一。

  第二就是点燃方式,从奥林匹克山底下(古奥林匹亚遗址)采集了圣火,远涉重洋送到中国,不能熄灭,然后在中国进行传递,最后一棒到了鸟巢,生生不息,它是一个象征,是奥林匹克精神的象征,已经延续百年。那么这一次我们是这样设计的,最后一棒进来以后,把它往上一放,它就是主火炬,就是做了这样的观念转换,就只是最后一棒,传递到今天,往上一放就可以了,不再点任何大火。那手持火炬的最后一棒,它的火苗很小,低碳环保,体现了这样的理念。

  记者:您一直在用离经叛道这个词,可是在我看来,我认为这次其实是“不点”这样一个方式。

  张艺谋:对,是“不点”。

  中国古老的哲学,中国人的美学观念从来就是这样,一叶知秋,一滴水看太阳,从来就是以点代面,中国人讲的是意境,讲的是从一个最小、最细节的角度来看整个世界,我觉得是很美的。其实是很浪漫的,一叶知秋,我们都熟知这句话,一片叶子会想象整个秋天的璀璨和金黄,很美,很有诗意。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你也可以将这一次主火炬的点燃方式看作是“一叶知秋”,一个小小的手持火炬,一个小小的火苗,但是你想到的是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是全人类熊熊燃烧的激情和浪漫。

  据央视新闻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