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冬奥开幕式:传统中国与现代奥运美好相遇

2022年02月06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 冬奥观察

  “立春”和“SPRING”飞跃夜空,也是东西方文明的绚丽交汇与融合。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循着二十四节气歌的悠久韵律,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独属中国的倒计时法璀璨呈现,神州大地再次点燃奥林匹克火炬。

  回顾本次冬奥会开幕式,印象深刻的就是满满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及彰显其中的文化自信和大国风范。在现代科技演绎下,传统中国与现代奥运美好相遇,在古都北京成就一段“冰雪奇缘”,也让这份独属中国的浪漫,刷屏奥运之夜。

  二十四节气,传承千年的文明脉动

  2月4日,恰逢农历虎年立春。一年之计在于春,作为传统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以此开始,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的古老节奏,从小就镶嵌在国人的记忆中。以此为开篇,这一声回溯历史长河而来的呼唤里,有着我们传承千年的共同脉动。

  而在冬奥开幕式的世界级舞台上,当中英文“立春”和“SPRING”焰火飞跃在夜空,当象征未来的小男孩吹散蒲公英种子的瞬间,东西方文明在北京这座古都绚丽交汇与融合。这精巧的设计,再加上2月4日、正月初四、20点04分等诸多是巧合也是天意的元素,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又以现代表达突破传播障碍,完美体现了团结向未来的冬奥主题。

  这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俯拾皆是的传统文化元素,在此次开幕式主创团队的匠心之下,虚实结合,完美开启了这场冰雪之约。

  历史与未来,在奥林匹克旗帜下融合

  开幕式的镜头从永定门一路向北,划过天安门,最后到达鸟巢。这个路线是北京城从元代至今的中轴线,被称为北京城的灵魂和脊梁。中轴线入镜,寓意着冬奥会一路走来,古都再焕光彩。

  更有引导牌的雪花造型,设计灵感来自“中国结”图案,象征对真善美的追求;引导员水墨风格的着装,地屏上的中华门等造型,焰火打造的“迎客松”,无一不显露着世界情怀和大国格局。

  中国是诗的国度,开场表演春草跃动、行云流水的画面,让人不禁吟哦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春的诗句,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就在眼前,也描画了一个更美好的人类未来。

  世界文豪泰戈尔曾经说过,“中国文化使人们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陷于现实得不近情理!他们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此次冬奥会开幕式,也佐证了此言不虚。

  摒弃符号化,创新来源于文化自信

  细心的人们发现,此次冬奥开幕式的传统文化元素众多,却没有出现京剧、古装等早已被固化的中国符号。相反,都是现代声光电技术,呈现了一个全新元素的传统中国。这可能就是对“文化自信”最贴切的诠释了。

  这首先是因为古老中国有着取之不尽的传统文化元素,同时也是“张艺谋颠覆了张艺谋”——同样是张艺谋执导的2008年夏季奥运会开幕式,甚至在他以往的电影作品中,红灯笼等符号化元素不胜枚举。而今的舞台上,总导演张艺谋却舍弃了固化的这一切,重新让传统元素与现代文明水乳交融。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变局和疫情肆虐。在此情况下,要把冬奥会“办出特色、办出精彩、办出独一无二来”,无疑是需要这种创新勇气和信心的。

  冬奥会是个汇聚着全世界目光的舞台,也是将全人类团结在一起的契机,正如北京冬奥组委主席蔡奇在致辞中指出的,“其魅力就是跨越差异,促进相互包容和理解”。此次冬奥会开幕式,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也体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

  北京冬奥会从申办成功到如今开幕,已历时近7年;如果再从2008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追溯,20年来,奥运深深地改变了中国。如今,奥林匹克精神已深入到了我们内心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们也在用极具魅力的传统文化和创新情怀、用新的中国故事,为奥林匹克运动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何殊我(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