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看冬奥
美食不说话,但传递着北京的友好与热情。
北京冬奥会赛事正酣,北京冬奥村餐厅里的“中国味道”也屡屡刷屏社交媒体。不少运动员在个人社交媒体上,上传北京冬奥美食的Vlog视频。
荷兰选手尤塔·莱尔丹,尤爱麻辣烫;美国选手朱莉娅·马里诺最爱中国饺子;马耳他选手珍妮丝·斯皮泰里,在比赛间隙掏出半个豆包咬一口;美国运动员特莎·莫德,则化身成“吃播”博主,试了咕噜肉、饺子、麻婆豆腐和担担面……
而“冬奥村高峰时一天吃掉100多公斤饺子,午餐消耗80多只烤鸭”的新闻,为冬奥会再添一把火。无论是运动员的镜头,还是食品消耗量,都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冬奥美食,真挺香!
很多外国人对中餐并不陌生,不少中餐菜品在国外也非常受欢迎。但像豆包和麻辣烫此类的地道本土小吃,却很少出现在国外街头。而如此“接地气”的小吃,此次出现在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上,也能看得出此次冬奥会保障工作的用心。
中国烹饪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技术精湛、品类丰富,且取材广泛,流派众多,菜系多元,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各美其美、博大精深。而让美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媒介,让世界在美食中认识一个更多元的北京冬奥会与中国,是一种年轻又让人愉悦的方式。
据北京冬奥组委发布的菜单看,冬奥会餐厅提供来自世界各地特色菜品共计678道,中餐比例大概是三成,菜品数量在200道左右,简直就像美食大会。而对于大部分国外运动员来说,是第一次尝到如此丰富而又地道的中国菜,也难怪他们都愿意记录和分享。
美食不说话,但其传递出来的友好和热情,如此坦然又真诚。而在我国的文化传统里,美食也是待客之道的一种反映。在运动员餐厅里配备丰富的菜品,也是北京冬奥会热情好客的一种体现。而今,各国运动员无疑都已经感受到了这份热情。
看来,除了体育精神,冬奥美食同样不可辜负。而更有趣的是,冬奥村餐厅里不仅有美食,还有与美食搭配的机器人。
不少运动员,都在其社交媒体上晒出了在冬奥村餐厅里的“机器人服务队”,如机器人点餐流程,机器人做汉堡、调鸡尾酒,机器人传菜……“美食+科技”也是冬奥村餐厅里一道风景线。
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体育竞技场,也是文化交流舞台,而“美食”正是这种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外国运动员能在比赛之余尝到“地道中国菜”,也不乏冬奥赛场之外的一份惊喜。
我们也期待,所有的运动员在北京冬奥会中,不仅要赛得开心,也要“吃嘛嘛香”!
□李愚(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