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的热爱与参与,托举起的正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
如今,北京冬奥会赛程已过半。赛场上,运动员精彩的竞技展示,冬奥服务志愿者忙碌的身影,赛场外,全球最高收视率,观众饱满的观赛热情,奥运周边的火热销售,都使得这场冬奥会变得无与伦比。
这背后,有各国冬奥健儿们的积极备战参赛,有赛事服务保障工作的组织有序,有科技的助力,也有文艺的搭桥,大家共同努力,向世界奉献了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体育盛会。从提出申办到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成功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这“三亿人”中,就离不开每一个普通人的热爱与支持。
我国的冰雪运动基础原本较为薄弱,从1980年第十三届普莱西德湖冬奥会上完成冬奥首秀,到实现奖牌“零的突破”,再到获得“六银二铜”佳绩,最终在2002年第十九届盐湖城冬奥会实现金牌“破冰”,我国在冬奥赛场上的摘金追梦之旅可谓在曲折中前进。
而国内的冰雪运动也因为南北气候差异明显、冰雪资源分布不均、设施服务不完善等问题,一直存在“难出山海关”、冰雪运动普及度较低的状况。北京冬奥会为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成果逐步显现,冰雪运动的时空局限得到极大的拓展。我国体育项目夏强冬弱、冰强雪弱的格局正在改变。
这种改变,既来自为筹办赛事,涉冬奥项目场馆、服务保障、装备设施的进步完善,也来自冬奥赛场运动员们绽放激情、挑战极限引发的参与热情。政策层面的鼓励支持引导与民间力量的参与推广形成良性互动,使得北京冬奥会突破了一届体育赛事的意义范畴,成为中国冰雪运动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标志性节点。
为中国拿下雪上项目首金的谷爱凌,获得中国男子第一位单板滑雪奖牌的苏翊鸣都曾参加民间滑雪俱乐部的活动,滑雪社区平台创始人赖刚,几年前还选中两人为代言人。而类似民间滑雪组织的发展,也让更多“小营员”成为职业运动员、教练或是其他相关从业者。
北京冬奥会也点燃了不少普通人对冰雪项目的参与热情。“今年春节假期朋友圈一半的人都去滑雪了。”滑雪爱好者闫女士对新京报记者的这份感言,表达着冰雪运动给每个人带来的自由和畅快。
曾经,冰雪运动因其场地、器材、护具甚至服装价格不菲,参与冰雪运动需要“有钱有闲”。我国能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离不开政策和科技的加持。正如原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朱承翼所言,2015年申冬奥之前,中国所用的造雪机、压雪车、冰球杆、滑雪雪板等物资大部分由国外进口,昂贵的价格使冰雪运动一直较为小众。
而冬奥会申办成功后,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支持,以及大众冰雪运动的普及,国内冰雪产业迎来了发展良机。如今,部分雪场也用上了国产的造雪机,普通人在购买滑雪雪板时有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可以选择。
这种转变背后,正是我国冰雪运动从小众体育到大众时尚生活方式的升级。借着冬奥的东风,一些更适合普通人的冰雪新玩法也纳入到广义的冰雪运动当中,成为尤其是年轻人追求健康、亲近自然的方式。
从张家口市宣化二中申请创建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到南方唯一高山滑雪场——桂林泉州天湖滑雪场的火爆;从中国第一代高山滑雪医生背着重达15公斤的医疗包,为运动员提供医疗保障,到1995年出生的面包师张嘉豪变身冬奥试滑员,以别样方式实现自己的冬奥梦……这些冬奥“众生相”,让人看到冰雪运动参与方式的多元化,也更能体认到,奥运会给一座城市带来的荣耀和辉煌。
让冰雪运动“飞”入寻常百姓家,每个人都是冰雪运动的参与者、推广者。运动赛场上有输赢,但竞技技能、参与体验、拼搏劲头,事关精气神,事关力量与健康,参与其中,我们亦是快乐的。而个体的热爱与参与,托举起的正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
新京报评论员 迟道华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