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新作揭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新作揭秘

励志影片正在热映,新京报专访导演聊幕后创作,用情节和情感平衡真实与改编,将速滑运动员训练成冰上摄影师

《我心飞扬》 讲冬奥首金故事写的还是中国精神

2022年03月03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通过《我心飞扬》这部励志影片,直击人物努力拼搏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中国体育人的热血和不屈。
如何解决摄影机跟运动员的联动问题,成为拍摄的一大挑战。

  由徐峥监制,王放放执导,孟美岐、夏雨领衔主演的电影《我心飞扬》正在热映。影片灵感源自中国冬奥实现金牌零的突破事迹,原型人物是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杨扬。她是中国第一位冬奥会夺金运动员,在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上,杨扬以44秒187的成绩获得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冠军,拿下首枚冬奥金牌。

  《我心飞扬》为北京冬奥组委特许授权电影故事片,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联合摄制,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特别支持,由中国冬奥首金获得者杨扬和教练辛庆山共同担任顾问,王浙滨、刘瑞芳担任总制片人,王放放、王浙滨担任编剧。

  《我心飞扬》的导演王放放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拍摄这部励志影片,让他有一种荣誉感和使命感,光剧本就写了四年多,对于这样一部有人物原型和真实事件的电影来说,他更强调的是内在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在他看来,夺冬奥首金的故事,写的就是中国精神,通过短道速滑这项运动,直击人物努力拼搏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中国体育人的热血与不屈。而如何在68天的拍摄周期内完成“速度与激情”拍摄,更是需要大量精准设计。

  

  主题

  讲冬奥首金的奋斗故事,有划时代意义

  王放放导演有很深的奥林匹克情结。2008年,他以副导演的身份参与到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中,影片讲述的是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赴美国参加奥运会的故事。2012年,他独立执导了首部电影《许海峰的枪》,讲述的是射击运动员许海峰拿下中国历史上首枚奥运金牌的故事。

  2015年7月31日,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王放放自然而然就想到要把中国拿下冬奥首金的故事搬上银幕,所以就选择了以奥运冠军杨扬的故事为原型。

  从1980年中国首次参加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开始,通过几代中国运动员的拼搏奋斗,终于在2002年的盐湖城冬奥会上,短道速滑队运动员杨扬拿下了首枚金牌,实现了中国冬奥金牌零的突破。

  在前期筹备中,王放放了解到短道速滑的历史起源于加拿大,它是西方国家的优势项目,中国人在学习短道速滑的过程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式。《我心飞扬》结尾,女主角杨帆在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决赛中,始终以领滑的姿态保持优势,王放放要的就是这种中国精神,“我们可以去学习外国技术,但也要有中国精神”。

  在2002年之前,杨扬已经拿下很多冠军,连续几年在短道速滑项目获得全能冠军,唯独缺少一块奥运金牌。在2002年的盐湖城冬奥会上,杨扬拿下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和女子1000米两枚金牌,是有划时代意义的。导演王放放说,必须写她的故事,才能把中国运动员在冬奥会上奋斗的历史连接起来。

  创作

  剧本写了四年多,观众和杨扬都被感动

  王放放是一位比较低产的导演,距离他上一部执导的电影《黄克功案件》(2014年)上映,已经有七年多时间。他要做一部电影,就坚持自己去采访,自己写剧本,而不是像攒活那样凑出一个。因为父母都是从事电影行业,他从小在电影厂长大,给谢晋导演做过助理。谢晋导演曾和他说过,一位导演死后,电影会刻在墓碑后面的,建筑可以毁了,但电影拍完了还在。所以,王放放觉得,拍电影本身不是生产产品,实际上是一种成长,一种自我修行。

  2017年,王放放开始《我心飞扬》的前期准备,采访了片中人物原型、奥运冠军杨扬等人,收集素材。王放放反反复复采访了很多次,有时候用一两周去采访,写完之后给杨扬看,杨扬又想起一些新的东西,再补充调整,光是剧本就写了四年多。

  王放放说,创作《我心飞扬》时,其中一个很难的地方就是剧本,“这个故事特别考验编剧的剧作技巧,对于剧作理念的深度理解”。

  对于《我心飞扬》这样有真实人物、真实故事的电影来说,如何平衡好真实性与假定性之间的关系,特别关键。王放放说,每位导演和编剧去平衡这个关系的比例是不一样的,就他个人而言,他更强调的是内在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而不是外在的真实。

  王放放坦言,虽然影片主角是以杨扬为故事原型,但片中很多情节都进行了改编,和现实有一些出入,但杨扬看完成片之后特别感动,有好几次看得泪流满面。片中有一个情节,女主角杨帆的父亲在医院急救,此时的杨帆正在参加比赛,当她赶到医院时,父亲已经去世。现实中,杨扬的父亲并不是那样去世的,但在导演王放放看来,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那种情感的力量都是相似的。

  影片的整个故事基本围绕着情节与情感来讲,时间从1995年到2002年,将1996年第3届亚冬会、1998年长野冬奥会、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等比赛与人物情感结合在一起,杨帆在职业道路上的选择,在面对失败之后的坚持,以及杨帆与教练之间的师徒情,都特别打动人。当最后她以领滑姿态冲过终点时,观众被电影所传达的体育精神所感动,情感也得到宣泄。

  监制

  徐峥要求很高,必须自己念剧本

  2020年,王放放来到上海,想邀请徐峥作为《我心飞扬》的监制。当时剧本只是一个初稿,徐峥看过后很快就答应了。

  在此之前,徐峥作为监制推出过很多成功的影片,比如2018年获得商业与口碑双丰收的《我不是药神》。去年年底上映的口碑佳作《爱情神话》,也是徐峥主演并监制的。有徐峥作为监制,导演王放放心里会踏实很多。

  两人第一次合作,王放放没想到徐峥对于剧本的要求会这么高。王放放说,徐老师特别逗,开剧本会的时候,他把大家都召集来,将剧本投屏到电视上,他对着电视念剧本,念完杨帆的台词,又念秦杉(夏雨饰)的台词,“他还不让别人念,必须得自己念,去感受台词好不好,然后再去调整”。

  剧本中有一处调整,让王放放印象十分深刻。原来的剧本中,杨帆的老家是逐渐发生变化的,杨帆在拿了那么多世界冠军之后,从很穷的小山村搬到了冠军楼。但徐峥觉得,不要冠军楼,还是要回到山村去,这样会更贴近老百姓,更接地气一些,观众也会更感动。

  “他特别懂观众,可能之前作为话剧演员,特别清楚地知道这个东西出来之后观众接不接”。在王放放看来,徐峥在片中就像一个舵手,给影片创作指明一个方向。

  细节

  “好电影,从来不是钱堆出来的”

  2021年3月2日,电影《我心飞扬》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开机。电影中,杨帆为了能够提高短道速滑的成绩,专门去国外学习弯道超越技术。最初剧本设计了一段杨帆出国如何学会弯道技术的戏,但最后还是给删了,因为疫情原因没法实现。

  原本剧组打算要出国拍摄这场戏,无法实现之后,剧组就想在东北找一些西方建筑,比如长春建筑学院,挺像国外建筑的。场景虽然解决了,但后面又遇到了问题——找不到会滑冰的外国人。没办法,最终只能放弃了这段拍摄。影片中,只能拿照片简单讲解了一下。

  导演王放放说,虽然困难重重,但剧组工作人员没有放弃电影,更没有降低拍摄要求,“那时候电影人和体育人一样,在困境下没有退路,只有往前冲,那种奋斗的精神最后浓缩成电影里的冲劲儿,这与我们本身的工作状态有关系”。

  王放放特别认同一句话:“好电影,从来不是钱堆出来的”,钱太多的话,拍得就太舒服了,一切都顺理成章。只有当剧组遇到很多困难,每个工作人员去想办法克服的时候,大脑才会特别兴奋,才会激发出一些好的想法和创意,电影真正的奥妙也在于此。

  拍摄

  用三个月将运动员训练成摄影师

  在导演王放放看来,《我心飞扬》在创作上有两个难点,一是剧本层面,二是如何拍摄短道速滑比赛场面。《我心飞扬》是一部体育电影,王放放说,这也算是一部动作电影,电影好不好看,取决于电影的视听语言能不能刺激观众情绪。

  2012年王放放拍摄了《许海峰的枪》,片中许海峰打枪的动作比较文艺,瞄准很久才打一次枪,所以电影拍得也比较文艺。但是,短道速滑是一种高速运动,短道速滑场地一圈是111米,有两条直道和两条弯道,运动员一般10秒左右就能滑一圈,特别是在弯道过程中,有很大的转弯,运动员在保持速度的同时还要保持平衡,有运动与力量的结合,拍出来就会特别有速度感和刺激感。

  但是,短道速滑的动作镜头并不好拍。导演不是要解决演员或者运动员怎么滑的问题,而是要解决摄影机跟运动员的联动问题。虽然短道速滑运动是有规律的,但这是一个变化性的运动,有时候摄影机很难跟踪运动员。如何把摄影机和运动员控制在一起,剧组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有些是通过特效镜头来完成的,有些是实拍的。实拍时,最开始摄影组的几位摄影师想去掌机,但毕竟短道速滑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运动,别说拿着摄影机在冰面上高速拍摄,就连穿着冰刀在冰面上站一会儿,脚都麻了,最后只能放弃。

  将摄影师训练成运动员不太可能,但是将运动员训练成摄影师相对容易些。剧组找了三个省队的速滑专业运动员,花了三个月时间把他们训练成摄影师,让他们天天背着很重的摄影器材,在冰面上滑来滑去。有手持摄影机放在身体前面的,就可以从后面的视角拍运动员;有把摄影机放在背后的,从前面的视角拍运动员。剧组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各种各样的摄影装备,将摄影机放在头部、腰部、腿部,去捕捉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细节。

  让王放放特别感动的是,剧组招来的几位专业运动员非常敬业,在拍摄过程中他们也经常摔倒,但摔倒了站起来继续拍摄,坚持完成表演任务。

  统筹

  68天拍摄,需要精准设计

  2021年5月8日,《我心飞扬》宣布杀青,拍摄历时68天。对于一部体育电影来说,拍摄效率相当高。之所以这么高效的完成任务,与王放放导演理科生的身份不无关系。王放放做事特别有条理,计划性很强,计算东西特别精准。

  王放放也坦言,拍摄《我心飞扬》确实需要精准的设计。如果拍摄冰场内的比赛场景,摄影器材搬上去,对冰面是有破坏的,之后拍摄还得重新浇冰,把冰面变光滑才能继续拍,会消耗时间,所以机器什么时候上冰,什么时候下冰,必须经过精确计算才行。

  拍摄一场冰上比赛,王放放要提前在工作室画好故事板。如果这场比赛计划三天拍完,那就要统筹好拍摄时间。因为除了要拍摄冰面上的动作,还要拍冰场外教练、队友等人的反应镜头,冰上先拍哪些人,冰场外先拍哪些人,都得做好规划。

  因为涉及很多动态的东西,导演还不能完全靠画故事板来解决。导演团队还要提前五六个月,让特效组进来,将比赛中的镜头做成动画预览,用特效做出运动员三维模型,直接还原比赛,甚至演员表情都要做到还原。如果这场比赛时长两分半钟,基本这个动画预览也是这个时间。现场拍摄时,直接去执行就好了,即便这样执行起来也非常困难,因为运动员体力消耗很大,滑多了也累,冰刀也会破坏冰场,还得浇冰,至少要等半小时,所以要有特别缜密的计划才能完成。

  王放放说,《我心飞扬》是国内第一部用商业手法拍摄短道速滑题材的体育电影,拍摄之前就把动作设计完,画成故事板,做成三维动画预览,“拍完之后剪得老快了”。

  B04-B07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滕朝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