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国家公园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三江源头实现整体保护,武夷山生态系统实现完整性保护
|
2021年10月,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首批5个国家公园。5个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了我国陆域3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毫无疑问,国家公园的创建,对于我国加强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意义重大。当国家公园逐渐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概念后,在近年来的全国两会上,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积极为国家公园建设发声,建言献策的背后,他们开始把目光聚焦在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上。
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的启动,到首批国家公园的正式设立,再到目前国家公园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它为濒危物种的生存提供了庇护之地。而在“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下,代表更多自然地理或生态单元的区域性国家公园也将陆续出现在公众面前。
这也意味着,国家公园的设立并不是终点,在生态保护方面,或许这才刚刚开始。
进展
大熊猫国家公园拟建设一流巡护队伍
目前,首批5个国家公园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在生态保护上取得了新进展。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记者从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获悉,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三江源头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水资源总量逐步增加,植被盖度明显提高,藏羚羊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20000只恢复到现在的70000多只。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王湘国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去年三江源国家公园完成了国家公园范围和功能分区优化,将长江正源格拉丹东和当曲区域、黄河源约古宗列区域纳入国家公园范围,区划总面积由12.31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9.07万平方公里,实现三江源头整体保护。
武夷山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后,园方启动了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勘界定标工作,通过边界踏勘、定标点测量,将国家公园边界落到实地,解决界线交叉重叠、模糊不清的问题。据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外围边界线660公里、内部核心保护区边界线430公里,计划设置2660个定标点,园方将根据测量结果形成勘界定标成果数据库,预计于今年4月完成勘界落图。同时,武夷山国家公园将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入国家公园范围,实现武夷山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
首批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取得的进展还不止于此。截至目前,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新增东北虎幼虎10只、种群数量达到50只以上,新增东北豹幼豹7只,种群数量达到60只以上;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已恢复栖息地植被,建设大熊猫廊道等8.4万亩;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海南长臂猿也新添2只婴猿,种群数量达到5群35只。
目前,四川省林草局就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包括体制机制建设、自然资源管理、监测巡护体系、夯实基层基础、统筹区域发展等方面。涉及鼓励将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的商品林调整为公益林,建设一流巡护队伍,支持优先吸纳大熊猫国家公园社区原住居民从事生态管护公益工作等内容。
转变
继续引导原住居民产业转型
我国大部分国家公园试点区生活着大量的原住居民,土地权属大多属于集体。因此,在整合优化归并过程中,原住居民的生活和生产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国家公园划区以后进行的“差别化管理”起到了的作用。国家林草局规划院副院长、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唐小平此前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核心保护区的原住居民,今后要陆续迁移出来,暂时不能迁移出来的,我们会设定过渡区,慢慢往外移,严格控制核心保护区的新增人口。在国家公园的控制区,我们会划定一个大致的生产生活范围,目的是为了让生产规模不能肆意扩大,同时也保障原住居民的生活不受影响,一些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也都能开展。”
唐小平称,以后也将继续引导原住居民进行产业转型。除了在规定范围内从事生态的种植、养殖外,也可以参与到国家公园的体验服务建设中来,比如开设农家乐、做园区引导等服务性工作。此外,也积极鼓励原住居民参与园区的生态管护工作。
在国家公园的建设上,分区管理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管理方式,利用区域特性可以最大程度上发挥国家公园的多重功能,也能有效地解决现有自然保护地存在的空间重叠、边界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
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为例,该园在进行体制试点的同时,做了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试点,把以前分散在两个省,不同部门、不同地方政府管理的职责全部移交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再由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对整个公园范围内的自然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从而打破了交叉重叠、“九龙治水”、分类不科学、范围不合理的局面。
大熊猫国家公园整合了原来69个自然保护地,以前这些自然保护地,分属3个省、10个州市、30多个县管理,现在全部都要交给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进行管理。对核心区实行重点保护,对一般控制区实行限制性保护,做好政策的调配。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专职副局长张绍军此前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时,四川省委省政府就着力建立统一管理依法管理体制机制,组建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和成都、雅安等7个市(州)管理分局,分区域整合设置20个管理总站,形成了“省局-分局-基层管护站”的三级管理体系。
他还表示,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就是要将园区内各类保护力量优化整合,彻底解决“九龙治水”的不利局面,实现一个机构、一块牌子、一种标准。
建议
制定《国家公园法》 设立动态调整制度
透过历史和现状的分析,才能做好未来的管理。但怎样保障和服务好国家公园开展建设,依旧是个需要持久研究的课题。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副校长杨松告诉新京报记者,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为此,《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专门提出:“在明确国家公园与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地关系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有关国家公园的法律法规”。
“虽然,《国家公园法》已经在2018年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类立法计划,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仍未出台。”为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杨松建议在统筹考虑自然保护地立法体系的前提下加快制定《国家公园法》。
杨松建议着重研究解决几个问题:规范国家公园的设立与调整。通过明确国家公园的基本定位、设立标准、设立方式、设立程序、命名与公示及其在自然保护地统一布局中的优先整合规则,进一步规定国家公园的评估、动态调整和退出制度,科学调整既有国家公园的布局和设置。
“虽然改革文件规定了国家公园划分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两个基本分区,但具体管控措施仍没有明确。对于国家公园来说,仍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再分区的必要和可能。”她说,例如,核心保护区除了必要的保护、科研等活动外,禁止人类活动。而一般控制区则可以从事某些经过批准的人类活动,如建设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原住居民的生活设施、生态绿色农业活动等。
为此,她建议,在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中有效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规定对于国家公园实施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同时,应将游憩、宣教、科研等服务管理,对有关开发利用活动的管控,支持原住居民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等国家公园应有的公共服务与功能充分纳入立法考量。
近日记者梳理发现,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依旧关心着国家公园的建设与发展。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林安今年将带来《关于制定〈国家公园法〉的建议》的提案,他建议,应尽快制定《国家公园法》,明确管理机构、管理职责、产业规划、管护措施、公民义务、公共服务、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主要内容,为国家公园保护和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张璐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