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既要有一个绿色清洁的环境,也要保证我们的生产生活正常进行”,理应是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须臾不可失的底线。
关注“全国两会”系列评论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在谈到碳达峰碳中和时,他指出,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
“3060双碳目标”提出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成为各地大力推进的重要任务。但从现实来看,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急功近利的“跑偏”现象。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叮嘱”,可谓直指现实。
去年7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曾明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去年8月,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也表示,有的地方、行业、企业“抢头彩”心切,提出的目标超越发展阶段;有的地方对高耗能项目搞“一刀切”关停;有的金融机构骤然对煤电等项目抽贷断贷。而大多数人感触最直接的或许就是,一些地方出现拉闸限电,给正常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带来影响。
虽然去年的那一波拉闸限电背后原因是综合性的,未必全是一些地方在完成“双碳”目标上的“急于求成”所致。但作为诱导因素之一,这的确让全社会真切地看到,脱离实际、运动式的“降碳”可能带来的严重问题。
可以说,“既要有一个绿色清洁的环境,也要保证我们的生产生活正常进行”,理应是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须臾不可失的底线。
应该看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充分结合能源供应格局、产业结构和居民生活用能实际需求等多种现实因素,是一个关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系统性问题。各级政府和部门在落实中,需要做的不能只是一味地“做减法”“搞限制”,更应因地制宜地创造条件,循序推进,做到“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破先立”。
比如,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时就提出了多条具体要求:要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减量替代,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进钢铁、有色等行业节能降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
上述路径,归结起来就是要多措并举,为“降碳”打牢基础、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是一个综合性工程,也是一个讲究科学和过程的复杂工程,必须有久久为功的坚持,而不能片面追求毕其功于一役。
此外,各级政府和部门也不能只迷恋于做“指令员”“监督者”,更要做好服务者,实事求是地为企业等主体的“降碳”和地方产业转型做好引导与支持。
当然,确保“降碳”科学推进,也必须更进一步细化政策要求,优化监督、考核机制,既确保各地的执行动力,也要在全国层面有科学统筹。
此次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双碳”目标是从全国来看的,哪里减,哪里清零,哪里还能保留,甚至哪里要作为保能源的措施还要增加,都要从全国角度来衡量。尤其是在全球能源供应格局出现新的不确定性,国家能源安全重要性进一步凸显的当下,这一点尤其重要。
实现“双碳”目标,不仅仅是环保工作,说到底是对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考验。而摒弃“一刀切”、脱离实际的急功近利思维,按照科学原则、实事求是地把工作做实做细,这正是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这样的“叮嘱”,催人警醒。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