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看台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4:看台

中国代表团一日收获4金1银3铜

圆梦亦把纪录破

2022年03月07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3月6日,杨洪琼庆祝夺冠。
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3月6日,张梦秋夺冠后举起五星红旗庆祝。
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3月6日,梁景怡身披国旗庆祝夺冠。
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3月6日,郑鹏在比赛后庆祝夺冠。
新华社记者 侯昭康 摄

  3月6日,中国代表团在北京冬残奥会上收获4金1银3铜。

  张梦秋率先创造历史,她获得女子超级大回转站姿组别金牌,这是中国残奥高山滑雪队在本届冬残奥会上的首金,也为中国实现残奥高山滑雪项目金牌“零的突破”。在男子超级大回转站姿组别比赛中,梁景怡排名第一,夺得中国残奥高山滑雪队在本届冬残奥会上的第二金。此外,朱大庆、张雯静也有上佳表现,分获女子超级大回转视障、坐姿组别铜牌。

  在18公里越野滑雪比赛中,郑鹏第一个滑过终点,为中国队取得了在该项目上的历史最好成绩,毛忠武获得银牌,杜天位列第四;在女子长距离(坐姿)比赛中,杨洪琼夺冠,为中国队再添一金,李盼盼获得第三名,马静获得第五名。

  ●张梦秋

  每周练6天 每天雪上滑行6小时

  3月6日,在北京冬残奥会高山滑雪女子超级大回转站姿夺金后,张梦秋已收获1银1金,荣耀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

  训练

  总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

  2016年,河北省招募冰雪项目残疾人运动员,年仅14岁的张梦秋被选中,主攻高山滑雪。张梦秋的母亲向新京报记者介绍,当时,张梦秋觉得练习滑雪项目很快乐,她也坚定了要一直滑下去。

  高山滑雪项目比赛速度快、技术要求高,对健全人来说都是一项风险很高的运动。因此,残疾人运动员从事这个项目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进行更多的训练。因为身体原因,张梦秋在反应和学习动作上都要比其他运动员慢一些。据介绍,教练讲解的动作要领,别人一个小时学会了,张梦秋可能需要花两三倍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掌握。

  “她是上初中的时候去的,体能方面刚开始跟不上,连基本的长跑都很难坚持下来。”张梦秋母亲回忆说,“但她也非常独立,总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教练谢安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她非常要强,不怕苦,只要安排了计划就一定完成,一遍一遍去做,直到达到我的要求。”在教练耐心的指导和自己刻苦训练下,张梦秋不仅熟悉并掌握了项目技巧,也开始在比赛中崭露头角。

  目标

  早就瞄准北京冬残奥会

  2017-2018赛季,张梦秋凭借在国内赛事取得的成绩入选国家队,开始与世界顶尖选手同场竞技。她先后在2019年新西兰南半球杯、2020年世界杯瑞士站、斯洛文尼亚站、意大利站以及2021年世界杯奥地利站等赛事中拿到金牌。

  在与国际优秀选手的竞技中,表现出色的张梦秋也将目标瞄向了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2021年4月,她在全国第11届残运会高山滑雪项目比赛中获得大回转、回转和全能项目金牌。赛后,张梦秋曾表示:“我的梦想就是站上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的最高领奖台。”

  在备战北京冬残奥会期间,张梦秋增加了训练量。她每周会有6天时间训练,每天在雪道滑行6个小时。张梦秋每年在家里待的时间也比较短。“每年三四月份雪季结束后才回家一次,每次在家待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去年她在家只待了7天就回到队里,这也是她在家里时间最短的一次。”张梦秋的母亲说。

  收获

  家门口夺金开心激动

  在3月1日至3日进行的女子滑降项目官方训练中,张梦秋展现了非常好的竞赛状态,获得了两次小组第3和一次小组第4的排名。训练结束后,张梦秋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我只要把平时训练的水平滑出来就行了。”

  3月5日,张梦秋在女子滑降站姿组的比赛中迎来冬残奥会首秀,凭借出色的发挥,她获得该项目的银牌。这让张梦秋对接下来的比赛有了信心,她表示,只要把正常水平发挥出来就没问题了。

  3月6日的比赛中,当张梦秋滑过最后一个弯道冲向终点时,现场观众、志愿者、记者都发出了欢呼声。张梦秋获得了中国高山滑雪项目的首枚金牌,实现了在北京站上最高领奖台的目标。

  赛后,张梦秋表示,“在家门口拿到金牌非常开心和激动”。看着手里的“金容融”,张梦秋说:“非常好看,我喜欢金色。”

  新京报记者 王继松

  ●郑鹏

  北京圆梦 弥补平昌遗憾

  以一路领先的姿态到达终点,中国选手郑鹏夺得北京冬残奥会越野滑雪男子长距离(坐姿)项目金牌,也为中国队取得了在该项目上的历史最好成绩。

  平昌遗憾

  距离领奖台仅一步之遥

  夺冠后的郑鹏在受访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因为他实现了四年前的梦想。在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越野滑雪男子坐姿15公里比赛中,郑鹏获得第四名,创下了当时中国队冬残奥会个人项目的最好成绩。

  虽然已经成绩不俗,但距离领奖台仅一步之遥的郑鹏仍不免遗憾。“前几圈如果控制再好一点,可能成绩会更好。”彼时的他这样总结自己的表现,同时立下了更高的目标。“回去继续加把劲,努力争取登上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的领奖台。”

  圆梦北京

  日复一日朝梦想进发

  他做到了!“今天把这几年的训练水平都给发挥出来了,感觉滑的节奏比较顺,中途可能有点小失误,还是及时地调整回来了。”

  与四年前不同,郑鹏认为自己能够在长距离比赛中夺冠的关键就在于对节奏的掌控。“毕竟是18公里,就怕前面的节奏太着急了,会影响后面的体能分配,今天还是节奏把握得比较好。”他说。

  收获金牌的郑鹏面对记者提问总是能够冷静分析比赛的得失,而他成长为专业滑雪运动员的道路其实布满荆棘。今年29岁的郑鹏出生在福建莆田。2011年,在一家汽修厂当学徒的他被升降机砸伤双腿造成残疾。

  2013年,郑鹏在家乡残联的推荐下报考北京一所残疾人体校并被录取,从此与滑雪运动结缘。进入国家队后,在上强度的训练中,郑鹏也会滑倒摔伤,但他仍咬牙坚持,日复一日地朝着自己的梦想进发。

  时隔四年终于圆梦,站上最高领奖台的郑鹏却没有过多提及自己的艰苦付出,而是将更多感谢给予了自己的教练和队友。“四年来我们按照教练的系统训练计划提高体能,在匀速训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能分配方式。”他说。

  与教练提供的训练指导相比,郑鹏认为队友给予他的更多是心理上的支撑。“今天我们有三位队员参赛。如果自己真的发挥不好,还有队友在后面接棒,让我感觉轻松不少。”郑鹏笑言。据新华社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