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封面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8:封面报道

最高法副院长姜伟:法院年内全面建成“家门口”解纷网络

2022年03月09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最高法副院长姜伟。受访者供图

  2021年,最高法通过一系列“组合拳”,使“年底不立案”的势头得到有效扭转,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在线调解纠纷超过1000万件。现在平均每分钟有51件在诉前成功化解,力争件件有回音。

  最高法副院长姜伟接受新京报专访时介绍,人民法院持续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多途径、高效率、低成本、不伤和气的纠纷解决方案。

  他表示,到今年年底,法院力争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家门口”解纷服务网络,同时,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将实现调解不成自动转立案,杜绝久调不决等不规范行为。

  谈 立案整治

  “年底不立案”势头扭转 确保问题不回潮

  新京报:去年临近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多次表示对年底不立案问题零容忍,并且最终达到了预期效果,请问法院采取了哪些措施?

  姜伟:2015年立案登记制改革以来,人民法院对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但也有当事人和律师反映,有的法院年底为了提高结案率,限号立案、拖延立案、以调代立、增设门槛。这严重背离了立案登记制改革要求,影响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最高人民法院对此高度重视,以最严标准、最高要求、最强措施整治“年底不立案”这一顽瘴痼疾。

  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年底不立案”得到有效扭转。据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统计,2021年12月,全国法院收案数超过260万件,同比增长104.16%,兑现了切实保障当事人诉权的庄严承诺。

  为确保整治“年底不立案”一抓到底,最高人民法院建立立案偏离度预警系统,对立案负面偏离度超过70%,存在“年底不立案”之嫌的地区进行日通报,发出红灯警告。系统数据显示,2021年12月全国法院立案偏离度比2020年同期上升60.24%,比2019年同期上升65.30%。一到年底收案下降的势头得到有效扭转。

  人民法院畅通了年底立案入口,包括现场立案、自助立案、网上立案、巡回立案、邮寄立案、12368热线立案和跨域立案服务等渠道,便利群众诉讼。2020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开通12368热线投诉举报功能,截至2022年2月25日,12368热线共接到反映各级法院“不立案”来电2708件,对其中信息完整、属于法院主管的1242件有效来电,向相关高级人民法院逐一核实,做到件件有回音。

  最高人民法院坚持“零容忍”,发布严禁发号拖延立案、严禁限号限制立案、严禁以调代立、严禁增设门槛“四个严禁”要求,建立年底不立案“一票否决”机制,强调凡是对有案该立不立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对相关责任人员严肃问责处理,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河南高院通过专项整治工作,对9家立案问题突出法院通报批评,持续释放有案必立、违规必究明确信号,切实巩固年底不立案整治成效。

  新京报:如何确保年底不立案问题不再回潮?

  姜伟:最高人民法院坚持“当下治”与“长久立”相结合,成立专门调研组,深挖年底不立案问题成因,制定下发整治年底不立案的工作意见,就完善考核指标、强化条线指导、加强立案监督、加大问责力度、提供组织保障等提出明确要求,多维度综合施策,确保各地法院真查真改、常治长效,杜绝整治年底不立案“一阵风”。同时,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优化审判质效考核指标,避免片面追求过高结案率的错误导向,形成正向激励。

  谈 多元解纷

  2021年超1000万件纠纷在线调解

  新京报:近年,人民法院建立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大力推进在线调解。请问这一工作成效如何?

  姜伟:2019年以来,人民法院持续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全面加强纠纷源头预防、多元化解、一站解决,能调则调、当判则判,为人民群众提供多途径、高效率、低成本、不伤和气的纠纷解决方案。

  人民法院主动融入党委领导的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城乡治理体系,加快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工作,上线诉源治理系统,实现矛盾预防、纠纷化解、在线调解、视频连线法官、司法确认等全流程在线办理。系统上线后,截至2022年2月中旬,全国8813家人民法庭入驻,在线对接综治中心、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治理单位45043家,构建基层解纷服务大网络,让大量矛盾纠纷在基层就能得到实质性解决。

  2021年,全国法院对接的调解组织和调解员数量分别是2018年的48.27倍和18.46倍,形成优势互补、专群结合、融合发力的多元共治格局,为人民群众提供“菜单式”解纷服务。诉讼服务中心一站解纷能力持续增强,2021年,法院诉前调解成功案件610.68万件,同比增长43.86%;速裁快审案件871.51万件,同比增长25.7%,平均调解时长17天,平均速裁快审周期32天,纠纷解决更加及时高效。

  在线调解实现突破发展,四级法院100%应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最大限度集成解纷资源,“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单位达11家。2021年,6.1万家调解组织、25.4万名调解员入驻调解平台,借助“法院+社会各界”解纷新模式,在线调解纠纷超过1000万件,同比增加35.6%。全国法院86%道交纠纷通过道交平台开展诉前调解。现在,平均每个工作日有4.3万件矛盾纠纷在平台进行调解,每分钟就有51件成功化解在诉前,纠纷解决的质量、效率和公信力持续提升,形成中国特色在线解纷品牌。

  谈 建章立制

  首发在线调解司法解释

  新京报:《人民法院在线调解规则》自2022年1月1日正式施行,作为首部指导全国法院开展在线调解的司法解释,其出台的意义是什么?施行后能给人民群众带来什么好处?

  姜伟:《人民法院在线调解规则》(以下简称《规则》)作为在全世界率先出台的规范在线调解工作的司法解释文件,为世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提供了中国方案。

  方便当事人及时解决纠纷,是《规则》的首要目的。对在线调解组织和调解员范围,《规则》作了规定,明确除审判人员、法院专职或兼职调解员外,对其他愿意参与调解的组织和人员,包括港澳台地区居民和外国人,人民法院均可以邀请入驻法院调解平台,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身份优势,更加精准高效解决纠纷。调解组织和调解员信息应当在调解平台公布,方便当事人选择。

  针对实践中久调不决等突出问题,《规则》明确了在线调解各环节的办理期限,包括人民法院指定调解组织或者调解员的期限、调解组织或者调解员接受委派委托的期限、立案前在线调解期限、立案后在线调解的期限,等等,并对这些期限的起算日期作出规定,促进调解人员及时开展调解工作,快速解决纠纷。

  为确保在线调解依法有序,《规则》对在线调解的引导、材料提交、调解协议制作等作出规定,并对在线调解组织或者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的行为规范提出要求。

  谈 未来工作

  调解不成可自动转立案

  新京报:未来,人民法院将如何深化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完善诉前调解机制?

  姜伟:下一步,人民法院将推动一站式多元解纷向基层延伸、向社会延伸、向网上延伸、向重点领域延伸,实现一站式多元解纷从“有”向“优”转变,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解纷需求。

  在推动一站式多元解纷向基层延伸方面,人民法院力争到今年年底,进一步落地落实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的“三进”工作,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家门口”解纷服务网络,更加方便群众及时就地解决纠纷。

  多元化解将更加精细化、精准化,未来将推动一站式多元解纷向经济金融、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民生保障、农业农村、土地房产、环境资源、军民融合、互联网治理等领域拓展,增强一站式解决纠纷效能。

  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将升级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制定下发调解平台应用指引,做到诉前调解全程留痕、诉调对接网上办理、调解质效智能监管,将调解时间节点嵌入平台,实现调解不成自动转立案,杜绝久调不决等不规范行为。

  新京报记者 沙雪良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